9.3.3 理性主义启蒙自然科学的发展

9.3.3 理性主义启蒙自然科学的发展

00:00
15:18

理性主义启蒙自然科学的发展




⼀、知识点


1、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法国特定历史时期,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对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世界史学界看法众多,难成共识。在中国,以热月政变作为大革命结束标志比较普遍,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激进集权统治。 1794年7月27日,宣告了法国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结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彻底结束。在政变中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政权。法国历史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


2、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哲学命题。

笛卡尔的"Je pense, donc je suis"(原文翻译为:我思知我在。拉丁文翻译为: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Je pense, donc je suis"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3、伽利略: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做实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不是呈匀速运动,而是呈加速度运动;物体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609年8月21日,伽利略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伽利略被誉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 、“现代物理学之父” 、“科学之父” 及“现代科学之父”


二、金句/精华笔记

1、现在人类生活的支点找到了,人心本有的理性就是我们世界的支点,每个人只要合适的运用自己的理性,就可以担保真理被发现、被认识到。

2、理性对真理的认识并不从外部惊艳世界中偶然地获取理性,只要发挥他自己本有的能力,他可以把真理推出来,如数学就这么做,数学的理性是一个榜样,他并不借助于对外部经验世界的观察和实验,它是理性自身的,自我发现。

三、全文逐字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来看这个问题,就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的三个方面的思想结果。这个你的事业是每个人共同的事业。第二,人心对世界的善或者恶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世界的状况不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而是我们的人心是否做到了去探讨真理。这第二个结果。第三个结果,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彼此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是理性主体。就这 3 个结果,这在欧洲思想史上、哲学史上是一次革命。这场革命是什么?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一切都要在理性面上经受审判,无论是传统的权威,向来被信奉的信仰、基督教的信仰,都应当放在理性面前加以审视,社会生活的传统的习俗,似乎牢不可破的权威,都应当在理性面前经受审视。经得起理性审判的东西,它才能存在。不能经受理性审判的东西,都应当付之一曲,化为灰烬。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最初是尼德兰革命,后来是英国革命。 1640 年英国革命爆发,都披上了宗教的外衣,都以信教来号召,以信教的意识形态来号召这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但到了法国,法国大革命是唯一一次这样一种革命,他不以任何宗教意识形态做他的口号,做他的号召,做他的旗帜,他只有一面旗帜,理性。所以法国大革命是笛卡尔原则的一次射箭。黑格圣战法国大革命。


提哥说,法国大革命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辉煌的日出,他让每一个欧洲人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基点,一个基石就是理性。宗教的世界观曾经享有的真理的地位被撼动了,人类生活的世界应当有一个支点。这个事件曾经在欧洲向来时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现在把上帝从这个支点的位置上拿掉了,换上了什么理性?这是笛卡尔,我是顾我在这个哲学命题的一次什么社会实践。康德也是这样的,战败了法国大革命。他说,法国大革命这样一个人类现象永远不会被遗忘,因为它证明了人心有更美好的事物产生的萌芽,这是以往的历史学家从以往的历史进程中从未推论出来的,而法国大革命显示了这一点,康德斯这样地肯定了法国大革命。后来的黑格也赞美了法国大革命。


老年黑哥,有一次,他跟周围坐在一起聊天的朋友们突然说了一句话,你们还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意思朋友们茫然。今天是7月 14 号,让我们拿出香槟酒来。7月 14 号,法国人攻打巴斯地狱,法国大革命爆发,让我们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拿出香槟酒,我们来喝香槟。老年黑格的思想后来被批判为保守的,但是一个保守的老年黑格仍然没有忘记法国大革命。我们讨论了我是孤儿这个命题,我们因此就知道笛卡儿是近代哲学之父,是他发动了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主题就是排除基督教的信仰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基督教的世界观被认为是什么,出于偏见和谬误,因为他没有理性的论证,对世界的角色没有理性的论证,是一连串的偏见和谬误。现在人类生活的支点找到了,人心本有的理性就是我们世界的支点,每个人只要合适的运用自己的理性,就可以担保真理被发现、被认识到。迪卡的原则是欧洲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的缺裂,而且这个主体性还是先验主体性。理性对真理的认识并不从外部惊艳世界中偶然地获取理性,只要发挥他自己本有的能力,他可以把真理推出来,如数学就这么做,数学的理性是一个榜样,他并不借助于对外部经验世界的观察和实验,它是理性自身的,自我发现。


真理是理性的自我发现,这叫先验原则。我们一开始不敢相信,我们总是从感性经验出发,才能一步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下来这么看,我们在这门课程中讨论古代比达哥拉斯学派的时候,已经证明了一条什么数学是纯粹理性的学问。现在我们把这个纯粹理性的原则能否运用到在数学之外的对自然界的认识,所谓自然科学也一样能运用。自然科学当然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但是观察和实验的结果需要理性加以分析和讨论,才有真理可能出现。


你比方说古代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力学曾经提出一个命题是缩肚的原因。这个命题很符合我们的日常直观的事实。比方说一辆小车在那里静止不动,然后我们对它施加推动力,于是小车就移动了。这时候就运动了一段路程,但是他还是停下来了,你给他力,他就运动,你把力拿掉,他就禁止,是吧?这是折宽到的事实,压力适度地就从这个直观的事实出发,提出一个命题,力是速度的原因。换句话说,历史运动的原因,很符合直观的经验,但它是真理吗?不是,它是一个直观的事实而已。我们从直观的事实出发,并不能直接就得到真理。我们要运用理性。怎么运用理性的?迪卡认为你一定要把数学理性成功地放到被惊艳到的物理事实中去。有人这样做了,因为有了笛卡尔的哲学,就有伽利略来做这样的事。伽利略是近代物理学之父迪卡斯,西方近代哲学之父加利率怎么说?做思想实验了,实力造成了运动,正是如此慢,那我们来实验一下。


假定有一个铁球,在一个山坡的顶上,由于地球的重力的影响,这个铁球一定从山坡的顶下往山坡底下滚动,滚到山坡前面的底端的时候,它还会在平面上继续滚动一段路程,是不是这样?但是这滚动的路程长还是短,取决于什么?滚动的铁球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如果摩擦力大的话,这个铁球在平面上滚动的路程就短。若摩擦力减少,已经滚动到地面上的铁球将继续滚动更长的路程。是不是这样?首先它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铁球就从山坡顶上往山坡底下滚动了。滚动的平面它应该静止了,那波它还会滚动一段路程。


这滚动一段路程长短取决于什么?这个铁球与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越小,这个铁球在平面上继续滚动的路程就越长。那么我们能否来这样实验一下,把摩擦率降低为 0 将意味着什么?将以为这个铁球将永远在平面上滚动下去,他不会停的。这个实验是不可能在宇宙的任何地方做的。


当铁球从斜坡的顶上往斜坡的底端底部滚动的时,它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这个链就是地球的对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所施加的吸引力,我们称其为重力,是吧?由于重力的作用,这个铁球终于滚到了什么地面平面上了。滚到地面上,它还会平行地继续滚动一段时间,它仍然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历是什么?这个摩擦力,现在把摩擦力也拿掉了,也就是说这个球体不再受任何力的作用,他居然将永远运动下去。这个实际上当然在宇宙中不可能实现地做,因为我们在宇宙中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个物体,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在头脑中做,在思想中做,在思想中把所有的力拿掉,结果是什么?它将永远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亚利斯多德那个命题必须被修改了,那个命题说历史缩度的原因现在必须修改。为什么?历史加速度的原因?我们学过物理学,学过力学。加速度是什么?就运动状态的改变,它不等于一定是增加速度,速度减少也叫加速度,换句话说,压力是多。原来那个命题历史说出的原因,也就是历史运动的原因,现在改成了什么?历史加速度的原因,换句话说,改成了历史什么?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从亚利斯多的这个命题到伽利略这个命题,当中间隔了那么长的时间, 1000 多年,是不是因为伽利率的头脑比压力式的头脑更聪明?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头脑够聪明的了,他被称为古希腊最博学的天才亚利斯多德,但在他那个时代,他不可能这么想问题,因为当时没有笛卡尔这条哲学原则。


理性的先验主体性,李信平自己本有的能力可以对直观到的经验事实进行理性的分析,于是就能做思想实验了。好,这一讲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继续沿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课程金句



课程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来看这个问题。


“我思故我在”命题的三个方面的思想结果:


第一,真理的事业是每个人共同的事业;第二,人心对世界的善或者恶,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世界的状况不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而是我们的人心是否做到了去探讨真理;第三,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彼此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是理性主体。就这三个结果。


这在欧洲思想史上、哲学史上是一次革命。这场革命是什么?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一切都要在理性面上经受审判,无论是传统的权威、向来被信奉的信仰(基督教的信仰),都应当放在理性面前加以审视。社会生活的传统的习俗、似乎牢不可破的权威,都应当在理性面前经受审视,经得起理性审判的东西才能存在,不能经受理性审判的东西都应当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最初是尼德兰革命,后来是英国革命,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都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以新教的意识形态来号召这场资产阶级革命。但到了法国,法国大革命是唯一一次这样一种革命,它不以任何宗教意识形态做口号、做号召、做旗帜,它只有一面旗帜——理性。


所以法国大革命是笛卡尔原则的一次实践。黑格尔盛赞法国大革命,黑格尔说法国大革命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辉煌的日出,它让每一个欧洲人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基点、一个基石,就是理性。


宗教的世界观曾经享有的真理的地位被撼动了。人类生活的世界应当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曾经在欧洲向来是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现在把上帝从支点的位置上拿掉了,换上了理性。这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哲学命题的一次社会实践。


康德也是这样地赞美了法国大革命,他说法国大革命这样一个人类现象,永远不会被遗忘,因为它证明了在人心中有更美好的事物的萌芽。这是以往的历史学家从以往的历史进程中从未推论出来的,而法国大革命显示了这一点。


康德是这样的肯定了法国大革命,后来的黑格尔也赞美了法国大革命。


有一次老年黑格尔跟周围坐在一起聊天的朋友们突然说了一句话:“你们还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一时朋友们茫然——今天是714号,让我们拿出香槟酒来。714号,法国人攻打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让我们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吧,拿出香槟酒我们来喝香槟。老年黑格尔的思想后来被批判为保守的,但是一个保守的老年黑格尔,仍然没有忘记法国大革命。


我们讨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我们因此就知道笛卡尔是近代哲学之父,是他发动了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主题,就是排除基督教的信仰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基督教的世界观被认为是出于偏见和谬误的,因为它对世界的解释没有理性的论证,是一连串的偏见和谬误。


现在人类生活的支持点找到了,人心本有的理性就是我们世界的支点,每个人只要合适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就可以担保真理被发现、被认识到。


笛卡尔的原则是欧洲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的确立,而且这个主体性还是“先验主体性”——理性对真理的认识并不从外部经验世界中偶然地获取,理性只要发挥它自己本有的能力,它就可以把真理推出来。比如数学就这么做,数学的理性是一个榜样,它并不借助于对外部经验世界的观察和实验,它是理性自身的自我发现。真理是理性的自我发现,这叫“先验原则”。


我们一开始不敢相信,我们总是从感性经验出发,才能一步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向来怎么看?我们在这门课程中,讨论古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时候已经证明了一条:数学是纯粹理性的学问。现在纯粹理性的原则能否运用到数学之外的对自然界的认识——所谓自然科学也一样能运用?自然科学当然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但是观察和实验的结果需要理性加以分析和讨论,真理才有可能出现。


你比方说古代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力学曾经提出一个命题:力是速度的原因。这个命题很符合我们日常直观的事实。


比方说一辆小车在那里静止不动,然后我们对它施加推动力,于是小车就移动了。这小车就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它还是停下来了。你给它力它就运动,你把力拿掉,它就静止,这是直观到的事实。


亚里士多德就从直观的事实出发,提出一个命题:力是速度的原因。换句话说:力是运动的原因。很符合直观的经验,但它是真理吗?不是。它是一个直观的事实而已。我们从直观的事实出发,并不能直接得到真理。我们要运用理性,怎么运用理性?笛卡尔认为你一定要把数学理性成功地放到被经验到的物理事实中去,有人就这样做了。


因为有了笛卡尔的哲学,就有伽利略来做这样的事。


伽利略是近代物理学之父,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之父。伽利略做思想实验了,是力造成了运动,真是如此吗?那我们来实验一下。


假定有一个铁球在一个山坡的顶上,由于地球的重力影响,这个铁球一定从山坡的顶上往山坡底下滚动。滚到到山坡前面的底端的时候,它还会在平面上继续滚动一段路程。但是这滚动的路程长还是短,取决于滚动的铁球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如果摩擦力大的话,铁球在平面上滚动的路程就短;若摩擦力减少,已经滚动到地面上的铁球,将继续滚动更长的路程。


那么我们能否来这样实验一下?把摩擦力降低为0,将意味着什么?将意味着这个铁球将永远在平面上滚动下去,它不会停的。


这个实验不可能在宇宙的任何地方做。当铁球从斜坡的顶上往斜坡的底部滚动的时候,它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地球对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所施加的吸引力,我们称其为重力。由于重力的作用,铁球终于滚到了平面上了,滚到地面上,它还会平行地继续滚动一段时间,它仍然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什么?是摩擦力。现在把摩擦力也拿掉了,也就是说球体不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居然将永远运动下去。


这个实验当然在宇宙中不可能现实地做,因为我们在宇宙中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个物体,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在头脑中做,在思想中做,在思想中把所有的“力”拿掉,结果是什么?它将永远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于是亚里士多德的那个命题必须被修改了,命题说:力是速度的原因。现在必须修改为:力是加速度的原因。


我们学过物理学,学过力学,加速度是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它不等于一定是增加速度,速度减少也叫加速度。换句话说,亚里士多德原来的命题是:力是速度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力是运动的原因。现在改成了什么?力是加速度的原因——换句话说改成了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从亚里士多德的命题到伽利略的命题,当中间隔了那么长的时间,一千多年,是不是因为伽利略的头脑比亚里士多德的头脑更聪明?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头脑够聪明的了,他被称为古希腊最博学的天才。但在他那个时代,他不可能这么想问题,因为当时没有笛卡尔这条哲学原则——理性的先验主体性。理性凭借自己本有的能力,可以对直观到的经验事实进行理性的分析,于是就能做思想实验了。


好,这一讲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继续沿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德峰教授

    各位听友大家好,近期我们注意到有部分账号在节目评论,社群等渠道引导听友通过其私人渠道获取节目电子版文稿,该行为已经对节目版权构成伤害,也严重侵犯了已经购买本专辑用户的权益。我们已经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并截图,喜马拉雅将保留后续法律追究权益。在这里也提醒各位听友本专辑是王德峰教授与喜马拉雅独家合作内容,文稿、节目都仅发布于喜马拉雅平台,请认准正版专辑和内容,谨防上当受骗。如您在其他地方遇到盗版节目,文稿,可立即添加小助手微信xmqsxzs或直接联系平台客服,与我们取得联系并反馈情况。感谢您的支持!

    humanhappys 回复 @王德峰教授: 是因为有需求,所以才有这个操作空间。你们的文稿实在是太差了,还是把这个做好吧,不能拿着自己是正版一直说事,而是最好了之后,就没有人去想要他们那些东西了,自然就没有了。

  • 嫣然一笑终是空

    大半夜实在太开心了,忍不住再发一条,是不是顿悟了当然不是,是终于有点小小的体会了

    阿风i 回复 @嫣然一笑终是空: 恭喜恭喜,有了法喜了,哈哈,恭喜

  • 17741173ofc

    感恩王德峰教授,每天必听。

  • 逸仙空

    理性者非理性是名理性 因为人类的科学认知受限于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例如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我们发现原来经典力学受限于宏观低速 给我们的启发是人类的真理是局限在一个个认知圈里的 那么认知圈是可以不断的扩大 那科学的理性真理也是局限于一个个有限范围内的

  • lxbook

    理性主义不做道德判断,只做价值判断。用理性来审视世界,那世间的万事万物必然被物质化,利益化,去除情感,去除道德,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听友24866320 回复 @lxbook: 不是吧?理性主义只做事实判断吧?理性只能做到客观事实即真,所以只是工具理性。它既做不到价值判断,也做不到道德判断。而真理是真、善、美的事业,所以理性能做到的只是真理的一个方面。

  • 12_nev82

    王老师明显对牛顿力学定律不知道啊。人家的原话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听友443181089 回复 @12_nev82: F=ma,这样说也不无不可

  • 数字经济主体

    互为条件的尊重和认可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理性的边界,是人的理性能力的前提。人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只有在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下才能使得这一需求的满足成为需要,因而人在这一需要的需要中拥有了实践理性的能力。

  • 卧长空

    理性世界与我们的心学吾心便是宇宙 是一样吗?

  • 听风听雨听红尘

    一天能多播放点内容吗?十几分钟的内容太少了!

  • 园会_yq

    笛卡尔给了理性无比的自信。 于是,欧洲人再一次奋力用理性开始建构文明。 上一次还是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