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04】相分见分 所取能取

【2-09-04】相分见分 所取能取

00:00
17:38

内容提要


一、“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


这个偈颂里的是指第八识;是指第七识;是指第六识;指前五识这就是八识。在这八个识中最难理解的是第七识。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讲了种子熏现模型在这个模型里讲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可以做两个方面的表述。第一,显现;第二,分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显现,就是显现出似外之相 (ābhāsa);分别就是把似相(ābhāsa执取为心外之相(nimitta)。以上是对显现与分别的最基本的表达。


二、相分、见分与所取、能取


下边在此基础上,把种子熏现模型表述得更丰满一些。大家仔细想一想,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除了显现似相(ābhāsa),其实一定同时还要显现ābhāsa之见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除了显现了似毛的影,同时一定还显现见影之见。虽然似毛之影见影之见都是在心识中,是不分离的,但毕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达。在唯识学有的宗派里边,就给这两个方面还安立了名言,似毛之影叫相分,见影之见叫见分。也就是似相(ābhāsa)叫相分,见似相(ābhāsa)之见叫见分。

下面就具体讲讲这“相见二分


先说相分,就是似外之相(ābhāsa它在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中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体现在似外这个特点上,正是这个似外的特征,诱导了无明凡夫将其似外误执为真外。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由于这个影太像是心外的毛了,就会误导众生,以为真的是心外的。所以相分是凡夫执心外有事物的诱因,而凡夫误执的心外事物,也就是外境或者叫外境之相,就是那个外相(nimitta在唯识学里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所取ābhāsa是相分,nimitta是所取。


再说见分见分不仅仅是见似相(ābhāsa)之见,由于杂染种子是往昔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所以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的见分,一定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的虚妄分别的展现与强化;也就是见分一定具有着试图再起分别的渴望;也就是见分一定具有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也就是见分一定有强烈地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渴求;也就是乐见种种心外事物的存在这就是见分的特点。而一旦凡夫误执心外有nimitta,那么就一定会误以为还有一个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这个能力唯识学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能取因此,“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见分,凡夫误以为有的“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叫能取


总结一下,相分和见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而无明凡夫却误将相分执为所取,误以为见分能当能取误将相分执为所取就是分别,这个时候貌似就分离了。其实所取和能取是虚妄分别的结果,所取和能取根本不存在,所取和能取就是遍计所执自性。而在这个误将相分执为所取的虚妄分别的过程中,前六识或者说第六识,是这个分别过程的执行者。所以在前面的课程中反复讲过,意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


第七识


而今天要强调的是,在意识分别的背后,还有一个推动分别产生作用的操盘手,这个操盘手不是见分,不是能取,这个操盘手是似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见分,渴望成为真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能取的过程。这个见分误以为能成为能取的渴求,是隐藏在分别背后,使分别得以实现的推动力。注意,这个推动力就是第七识。这个第七识,其实就是前面讲眼识转起的四个原因中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原因的体现。的本性就是要起分别这种要起分别的渴求,就是第七识;“乐见种种诸色相”的乐见,就是第七识。


再总结一下,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显现相分与见分,在见分欲求成为能取的推动下,实现误执相分为所取的分别。这里有六个关键词:显现、分别、相分、见分、所取,能取。相分与见分是显现,执所取与能取是分别。分别是虚妄的,因此所取和能取是根本不存在的。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有一部佛陀三时教法的重要经典,叫《辩中边颂》,作者是弥勒,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偈颂。这个偈颂的梵文原文是abhūtaparikalpo’ sti dvay tatra na vidyate,玄奘法师译为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这句偈颂的意思是,执所取和能取的虚妄分别是有,但有的只是分别。于分别中的所取和能取,这二取根本没有。


以上是对种子熏现模型,特别是对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与分别的补充说明。种子熏现模型讲圆满了吗?还没有,后边还会有补充。


三、第8颂解说


“心能积集业”,梵文是cittena cīyate karma。这里的动词是ci,聚集的意思。这句偈颂的意思是用,就是用第八识聚集、收藏业。这个就是杂染种子,虚妄分别在第八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


“意能广积集”,梵文是manasā  vicīyate,动词是词根ci前面加了vivi-ci,是采集的意思。这句偈颂的意思是用,就是用第七识采集、收集业。就是只有在第七识的驱动下产生虚妄分别,因而才有杂染种子在藏识中的熏习。


“了别故名识”,意思是用,就是用第六识去了别,去认知,就是去分别。


“对现境说五”,意思是用前五识,去感知被感知的对象比如用眼识去看,凡夫以为心外的事物的形象;比如用耳识去听凡夫以为心外的事物的声音等等。


这一偈颂把八识讲得很清晰了。其实这八个识可以分为两组,就是识的一种二分法,就是藏识和转识,转识就概括了前七识。在没有搞清楚第七识的法义时,把转识理解为前六识是方便说。把第七识的法义搞明白之后,转识就是指前七识,这是究竟说。因为没有第七识的驱动,前六识是转不起来的


四、“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识显现,如浪种种法,云何愿佛说?”


这第9个偈颂,是大慧菩萨的提问。大慧菩萨说,青赤等色相,当然还包括前面第3偈颂里说的“盐贝乳石蜜,花果日月光”,说这都是众生心识的显现,就如同海浪卷起的浪花,展现出的看似像鱼、像马、像龙的种种形象,而误把这些形象当作真存在的事物关于这个道理,请您再讲一讲。


五、“尔时世尊以颂答曰: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


佛陀回答,青赤等色相,也就是前五识能感知到的一切被感知的对象,如同海浪卷起的,看似像鱼、像马、像龙的形象,其实只是形象,浪里根本不存在这些事物,只是对凡夫们才说,心转起了青、赤、盐、贝等等诸相。


六、“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


接上一个偈颂,说对凡夫方便说的心转起诸相,而实际上诸相的转起这件事儿根本没有发生,只是自心,没有所取。有所取就有能取,与波浪的比喻相同。

七、“身资财安住,众生识所现,是故见此起,与浪无差别”


身体、财产和居所,也就是凡夫心外误以为存在的一切事物,只是众生心识的显现,转起的这些所见,就与卷起浪花的比喻没有差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玛若巴

    见分 相分 能取 所取 显现与分别 老师说的很清楚 感恩于老师!

    听友267986761 回复 @白玛若巴: 三自性

  • 于晓非_

    京东 淘宝

  • 1361866oneo

    请问:末那识是不是就是人我执?前六识是不是就是法我执?

    晶晶_g9m 回复 @1361866oneo: 是的

  • 熹談

    今天要强调的是,在意识分别的背后,还有一个推动分别产生作用的操盘手,这个操盘手不是见分,不是能取,这个操盘手是“似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见分,渴望成为“真能执取”心外之物能力的能取的过程。这个见分误以为能成为能取的渴求,是隐藏在分别背后,使分别得以实现的推动力。注意,这个推动力就是第七识。

    慈仁多吉6 回复 @熹談: 把显现又细分了一下,把分别隐的推动力给点出来了。

  • 貴在苗

    于老师说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除了显现似相(ābhāsa),其实一定同时还要显现“见 ābhāsa 之见”。就是生了翳 病的眼睛,除了显现了似毛的影,同时一定还显现“见影之见”。这 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啊?这个“见 ābhāsa 之见”为什么显现,而 不是分别呢?

    晶晶_g9m 回复 @貴在苗: 圣者境界的事,用言说诠表,充其量都是理论构建,不是宗通。只要破增益的目的达到了,就可以了。我不关心圣者境界的事,我只专注破增益就好。

  • 南十字座七零一

    我一直对第七识(末那识)不甚了了。今天听了老师的课,终于把它搞明白了。感恩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南十字座七零一:

  • 于晓非_

    淘宝 微店 抖店

  • 喜子_i3

    “业力”可以认为是阿赖耶识吗?那“无业无报”怎么讲?

    慧芳luc 回复 @喜子_i3: 虚妄分别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也可以称为是“业力”。因分别是虚妄的当然无业无报了。

  • 1361866oneo

    见分是不是就是第七识末那识?

    晶晶_g9m 回复 @1361866oneo: 见分是显现,第七识末那识属于分别。见分有着强烈的成为真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的渴望,也就是渴望成为能取,见分渴望成为能取的过程,生起的就是末那识。

  • 听友252814415

    老师您好!这一节课我还有两个问题想要请教。1:老师在课程里说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显现,除了显现似相(abhasa),同时还显现了见(abhasa)之见。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除了显现了似毛的影,同时一定还显现了“见影之见”。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这个见(abhasa)之见为什么是显现而不是分别呢?2:个人觉得强烈的见分就是末那识。显现与分别只是错觉强烈程度不同。不那么强烈的错觉是显现,功能上可分为相分、见分;强烈的错觉就是分别,分为第七识和前六识。第七识是见分的强化人我执,前六识是相分的强化法我执。请问老师这样理解对吗?请您指教!

    靈智妙覺 回复 @听友252814415: 确实!就是错觉的强烈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