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曾国藩为什么死活不出兵

六十、曾国藩为什么死活不出兵

00:00
13:43

曾国藩为什么死活不出兵


上一集我们讲到,曾国藩创建湘军,竭尽全力,一定要训练成熟之后,才能出兵,所以咸丰皇帝非常生气,给他下达了非常严厉的圣旨,连讽带刺,批评他不听命令。


奉到如此严刻之旨,曾国藩毫不害怕,他上了一封表面上很诚恳、实则非常强硬的回奏。


这封奏折很长,大致说了几点,一个是他确实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正在兴办战船,“昼夜催赶,尚不迟缓”,明年正月底才能装齐大炮出征;二是咸丰的指示不符合实际情况,长江沿岸,到处都是太平军,“何能遽行扫清,直抵安徽?”三是对咸丰表明自己的心迹。曾国藩说,我当初本在家守孝,是你硬让我出山。我出来带兵,本来就没有经验,处处都是困难,所以不得不再四准备。如果你现在非逼着我草率出兵,我肯定会失败。与其失败之后,你治我“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我现在受你治我“畏缩不前”之罪。我一个文臣为国练兵,不能在家守孝,已经受到士林的讥讽,现在又以大言欺世,受到全天下的嘲笑,我又有什么面目自立于人世。深夜焦思,只有痛哭。


千言万语,就是现在不能出兵,你想怎么处分我,随便吧。


这封奏折,写得强硬而又沉痛,句句顶着咸丰来,这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劲头。


咸丰早就知道曾国藩的脾气,现在一看这封奏折,知道曾国藩是不可能让步了,也只好退步了,不再催曾国藩了。


曾国藩不去救援,结果咸丰三年十二月,太平军炸塌庐州城墙,江忠源投水而死,曾国藩的亲家陈源兖也同时自杀。曾国藩得到信息,非常难过。


然而为了天下大局,他只能如此。咸丰皇帝把曾国藩的这点兵当成了芝麻盐,需要时撒一下,撒完了也就完了。而曾国藩却认为,他手中这支新的军队是天下全部的希望,不能轻易孤注一掷。这时候的曾国藩,真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应该说,曾国藩这几次抗拒圣旨,为造船、购炮与练兵赢得了时间,使湘军免遭一开始就覆灭的结局,为日后彻底战胜太平天国积蓄了基本力量。但是也进一步强化了他在咸丰头脑中的“刺头”印象。自从登基以来,还没有人像曾国藩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强硬顶撞他,如此坚决地拒绝他的命令。他对曾国藩的反感与日俱增。


曾国藩拒不出兵,不但损折了好友的性命,也送了自己座师的老命。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中进士时,主考官之一是吴文镕,按当时惯例,曾国藩要称吴文镕为座师。两人关系一向非常好。


现在,吴文镕担任湖广总督。太平军逼近省城。吴文镕给曾国藩写信,问曾国藩能不能来救他。曾国藩说,你现在就死守武昌,明年年初,湘军水师建成,我水陆并进去救你。但是在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下,吴文镕后来也投水自杀。


吴文鎔为恩师,江忠源为挚友,曾国藩忍心按兵不动,致使吴、江二人先后兵败自杀,曾国藩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曾国藩就是有这样的定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定力,湘军肯定不会练成。所以做大事,一定要有定力。


曾国藩后来说,如果他有时间,就会写一本“挺”经,所谓“挺”,就是指在危急时刻,能坚持住。对于这样的“挺”字精神,曾国藩称之为“竖起骨头,竭力撑持”。后来他专作了一幅联语,作为“挺”字的注脚:“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经过一年时间,曾国藩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余人的湘军。


咸丰四年(1854)年初,太平军西征军攻克汉阳汉口后,又挥师南下湖南。


咸丰四年正月,曾国藩亲率水陆大军齐集誓师。在衡州城西演武场两丈多高的旗杆上,挂着一面杏黄旗,旗上绣着斗大的一个“曾”字。一万七千名湘军士兵整齐列队于操场之上,各式战船三百六十艘载大炮五六百门排列于港口之中,将士衣甲鲜明,军威雄壮。誓师之后,湘军由衡州水陆并发,不久在湘潭与太平军展开了第一场大战。


在湘潭之战以前,太平军也根本没瞧上曾国藩那点军队。他们想,我们起义以来,基本上没败过,清朝那些军队,一见我们,都望风而逃。那些有名的将军,一个个死在我们刀下。你一个曾国藩,一个文人,有什么能耐?


结果没想到,战争的结果大出太平军的意料。湘潭之战,湘军的主将是塔齐布。塔齐布是一员猛将,一到湘潭之后,立即对太平军展开猛攻。当时湘军只有不到一万人,而太平军有三万人。但是曾国藩平日的训练见了效果,湘军非常奋勇,闻炮即伏,炮止即进,直冲太平军营垒。面对湘军的猛烈进攻,太平军毫无心理防备,渐呈难以抵御之势。


湘军取胜的第一个原因是纪律严明,官军用命,勇敢无畏。除此之外,西式武器的运用也是湘军取胜的关键原因。四月初一日(公历27日),曾国藩所派的后继湘军水师五营到了湘潭,在湘江内与太平军水营展开激战。曾国藩为了等待广东的洋炮,曾一再推迟出征日期,现在被证明是非常正确的。出征之时,他军中的洋炮已达六百尊,这种英式大炮比太平军的土炮先进很多,火力凶猛,射击准确,往往一炮就能掀翻太平军一只战船。湘军水师凭借船炮的优势,往返冲击。由民船仓卒组建的太平军水营,难以抵挡湘军水师的进攻,三天之内被毁大小船数百只。曾国藩后来说,“湘潭、岳州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力。”


湘潭之战,打了一共六天,湘军水陆军队不足一万人,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做殊死战,结果,湘军六天之中,十战十捷,以少胜多,击毙了太平军一万多人。太平军精锐林绍璋部几乎全军覆灭。


这是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大胜。也是太平天国与清朝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咸丰四年起,咸丰皇帝对战争已经大大失去信心。他不再象一开始那样天天费心捉摸如何用兵用人,朱批上充满了对大臣们没头没脑的痛骂,谕旨中到处都是悲观绝望之辞。咸丰甚至已经开始设想自己的结局。稗史记载,太平军北伐时,他曾对杜翰说道:


“天启当亡国而弗亡,崇祯不当亡而亡。今豫南北皆残破,贼已渡河,明代事行见矣。设在不幸,朕亦如崇祯不当亡而亡耳。”


也就是说,明代的天启皇帝很昏庸,但是没亡国。崇祯很勤政,却亡国了。如果太平天国势大,明代亡国的事要重演了。可惜我是像崇祯一样,不当亡而亡啊。


可见对局势悲观至极。就在咸丰皇帝近乎绝望的时刻,他收到了意外的湘潭大捷的捷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来看了一遍又一遍。咸丰已经被太平军打得六神无主,接到这一报告,第一反应居然是认为曾国藩在说谎。一是因为谎报军情是当时带兵将领的常态,二是他不相信一支“民兵”有如此强的战斗力。直到他专门召见湘潭籍的翰林院编修袁芳瑛,向他打听实情,袁氏把从家乡得到的消息详细上告,他这才相信。皇帝大喜过望,兴奋异常,竟然当天顺手赏了袁氏一个知府肥缺。


咸丰皇帝迅速发出一系列上谕,嘉奖曾国藩“办理甚合机宜”。到现在,他终于承认曾国藩原来坚持不出兵的做法是正确的了。这个曾国藩真的成了大清的救星。


接下来,湘军又乘势北上,一举从太平军手中收复了湖北省会武汉。这可是又一件决定性的大事,因为武汉在全国的局势中特别重要。所以咸丰皇帝大喜过望,马上发布一道上谕,任命曾国藩当了湖北巡抚。


曾国藩也非常高兴。为什么?因为曾国藩领兵打仗,处处离不开地方官的配合。但是大清各省的实权掌握在省长们,也就是总督和巡抚们的手中。曾国藩从级别上说,跟总督和巡抚是同一个级别,都是正二品。但是各地地方官,并不太把他当回事。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个在家守孝的官员,也就是已经没有实际权力的官员,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官员从实职转到享受什么级待遇了一样。如同省政府一个顾问一样,没有提拔下属的权力,也左右不了各地地方官的命运。地方官要是不买曾国藩的账,曾国藩什么办法也没有。所以湖南全省的官员团结起来和曾国藩斗,曾国藩只能忍着,打脱牙和血吞。


因此曾国藩迫切需要一个地方实权,需要一个总督或者巡抚的头衔,这样才能调动地方资源,有利于他和太平军作战。这一点,咸丰皇帝心里很明白。所以他让曾国藩当了巡抚。


命令发出之后不久,咸丰皇帝召见了军机大臣,那股兴奋劲还没过去。咸丰说:我看错曾国藩这个人了,看来他不光是能吹牛,还真是有点本事的。“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


就在这时,军机大臣里有一个江苏人彭蕴章。这个人扒到咸丰皇帝耳朵边说了一句话,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他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


也就是说,曾国藩本不过是以侍郎衔在家守孝的退职官员,和平民老百姓没什么两样。一个老百姓在老家一声呼唤,就能聚集起这么多人跟他卖命,并且所向无敌,这,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


听了这句话,咸丰什么反应呢?我们下一集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虾大萌

    听了曾国藩的回信,我有点热泪盈眶

  • 刺豚苏苏

    没有战绩的时候, 我要是咸丰 骆秉章我也这样对他。等剃头公有了战功,骆秉章很快看出名堂,改变态度,全力支持。咸丰这厮眼界就差多了。

    断了的月亮 回复 @刺豚苏苏: 骆秉章对湘军还是不错的。主要是左宗棠从中斡旋

  • 13761319bqo

    谢谢。

  • 锦琳s

    感谢张宏杰老师的精彩讲解!

  • ginohe

    你这几集讲的和曾国藩家书有个毛线的关系啊,又在讲你的曾国藩传

  • zimo0471

    我能理解曾老,如果冲动就没有后面的湘军了。

  • Nemo666888
  • 莱斯特_nf

    小人怎么这么多 真是生气又无奈

    Nemo666888 回复 @莱斯特_nf: 这位兄弟的头像不错呀。

  • 影翔moon

    这真太难了

  • 虾大萌

    咸丰真是个矛盾的悲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