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6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第28-32段)

《金刚经》06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第28-32段)

00:00
31:22



关键词: 

《金刚经》第二十八段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鸠摩罗什译本)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玄奘大师译为“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对照梵文原本是“无我”和“无生”。

得成于忍:忍,梵文就是 kṣānti,就是忍耐、忍受。 

《金刚经》第二十九段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鸠摩罗什译本)

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在《金刚经》的第十八段“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三心不可得,是对时间的否定,在解构时间,时间是虚妄分别。这里是对空间的否定,是对空间的解构,空间也是虚妄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来去不二。这就是从“究竟中观”上泯灭了“来去”二边,佛陀就是以这样的泯灭二边来引导众生远离二边,指向佛陀证悟的真实。 

《金刚经》第三十段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鸠摩罗什译本)


一合相:piṇḍagrāho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说就是安立名言,因为根本无生,所以根本就没有名言的所诠之义。

《金刚经》第三十一段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鸠摩罗什译本)


不生法相:一切法无生 

《金刚经》第三十二段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

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鸠摩罗什译本)


阿僧祇:asaṃkhyeya,就是无量、无数的意思。 


“如如不动”的“如如”就是对佛陀所证悟的真实——“真如”、“法性”、“实相”这一些名言的另外一个异名;“不动”,也就是时间、空间,和存在于时间与空间的这些存在物都是不存在的,已经彻底被解构了,所以“不动”,“如如不动”。


有为法:就是佛教认为我们凡夫境界的这一切的因缘和合的、凡夫自以为存在的事物就叫有为法,玄奘的翻译是“诸和合所为”,所以“有为法”就是凡夫境界的因缘和合的事物。


“梦、幻、泡、影、露、电”这六个比喻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泡、露、电,有而不住,生灭无常;第二组:梦、幻、影,根本没有,无生无常。这两组的状态不一样,是两重境界。我们凡夫入手修行的修法要做两个观:生灭无常观(前行法)和无生无常观。信受奉行:信为道源功德母(《华严经》)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讲我们学习圆满了《金刚经》的第二十七段,下边开始学习《金刚经》的第二十八段。


看经文。老师说:“须菩提啊,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说“有一个菩萨能够把铺满恒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七宝布施了”;说“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说“如果还有一个菩萨他能够知道一切法是无我的”,大家注意,看玄奘的译本,玄奘法师这句话翻译为“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玄奘译得是“无我”和“无生”,鸠摩罗什只是译作“无我”,我们对照现在现存的梵文原本,那么现在现存的梵文原本是“无我”和“无生”。


也就是说,还有一位菩萨能够知道我们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原本是“无我”的,而且根本是“无生”的。“得成于忍”,忍,梵文就是 kṣānti,就是“忍耐”、“忍受”,六波罗蜜里边有一个“忍波罗蜜”。


为什么是“忍”?就是佛陀的“无我”、“无生”的教法是对我们凡夫见解的彻底颠覆,因此我们凡夫领受佛陀的“无我”、“无生”的教诲,对凡夫而言是一种忍——无我法忍,无生法忍;“得成于忍”,也就是能够对佛陀的“无我”、“无生”的道理,从心底里彻底地认同。


那么,一个是布施了恒河沙等世界七宝的菩萨,一个是认同了佛陀关于一切法“无我”、“无生”的道理,那么谁的功德大?那佛陀说,显然是能够认同一切法“无我”、“无生”的菩萨的功德要大。


看下一句经文。老师说:“(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当然,我们说他功德大,哎,也是因为菩萨并不执取、并不获取他的福德,所以才说他“福德多”。


看下一句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哦,听到这儿,须菩提有问题了,“那老师,什么是菩萨不受福德呀?”老师回答说:“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哦,我说菩萨不受福德,是因为菩萨对福德不贪着”。


菩萨为什么不贪着福德呢?因为既然是菩萨,他晓得,这一切的福德其实原本依然是空。


第二十八段经文学习圆满了。下边看第二十九段经文。老师说:“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啊。”老师说:“如果有人说,这个如来,他来了、他去了,他坐了、他卧了,哎,那他是不理解我所说法义的”。


大家还记得,在《金刚经》的第十八段经文当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心不可得,那么佛陀是在对时间的否定,在解构时间,时间是虚妄分别。


那么在这一段经文,如果你认为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那你是不理解我佛陀所说的法义,这是在对空间的否定,是对空间的解构,空间也是虚妄的。


看下一句经文。“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说“那什么叫‘如来’”?他根本就没来,因此也就无所谓去,这个名为“如来”。压根儿就没有来,所以就无所谓去,这是“来去”不二。大家能理解吧,这就是从“究竟中观”上泯灭了“来去”二边,佛陀就是以这样的泯灭二边来引导众生远离二边,指向佛陀证悟的真实。


所以大家理解,佛陀解构我们的凡夫境界,他不仅仅是解构我们凡夫境界上的那种存在性,而把我们凡夫以为的存在的那个构架 ‐‐‐就是空间和时间,佛陀依然也要解构。


好的,第二十九段经文学习圆满了。下面看第三十段经文。


老师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说“如果有人能把三千大千世界都捻为粉末,那你说这些粉末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甚多,世尊”,“老师,太多了。”“何以故?”“为什么呢?”“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如果你认为这么多的微尘是真实的存在的话——“实有”就是真实的存在,那么佛陀就不说这些微尘多。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两个三段论,我们就不再解释了,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去理解、去领受。


看下一句经文。须菩提继续说:“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下面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一合相”?


玄奘译作“一合执”,执,就是“执着”的“执”。那么这个“一合相”、“一合执”,对应的梵文是“piṇḍagrāho”,是两个词组成,piṇḍa和 grāho。首先说什么是“piṇḍa”?“piṇḍa”这个词,它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饭团”,就是米饭捏起来的饭团,就是寿司,那么“piṇḍa”这个饭团、寿司,它引申的意思就是“成堆的东西”,那么就是聚合物,那么再引申一步,就是佛教所说的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就是“因缘和合”可以理解为就是“piṇḍa”。


所以,“一合相”、“一合执”的这个“合”就是“piṇḍa”这个词的翻译。那么看第二个词“grāho”,“grāho”就是“执着”的意思。那么“piṇḍagrāho”就是对饭团、对寿丝,对这个因缘和合的执着。


那什么是这种执着?也就是对原本只是种种的因缘和合而成的,比如说这个饭团,它不过就是、原本就是那一粒、一粒、一粒的米粒的组成、聚合,但是,你非要把这个一粒一粒的米粒的这样一个聚合当作一个总体的、完整的事物的产生去理解,把它当作一个总体的、完整的事物的产生去理解,而且还给它取个名叫“饭团”、“寿丝”,也就是原本只是因缘和合,只是一个临时的、松散的和合,但是我们却把这样一个松散的和合当作一个完整的整体的产生去认知,这就是对“piṇḍa”的执着,对饭团的执着,对和合的执着。把一个原本是因缘和合,却当作一个完整的事物的产生去理解,所以鸠摩罗什译作“一合相”,它前面加了一个“一”字,玄奘译作“一合执”,他也加了一个“一”字,为什么要加这个“一”字呢?就是把原本的因缘和合,却当作一个完整的总体事物的出现,因此叫“一合相”、“一合执”。从这两个翻译来看,“一合执”,玄奘的这个翻译译得其实更好。


大家还记得,我曾经举过一个车的例子,就是在汽车制造厂的组装车间里边,其实在这个组装车间里边,不过就是把四处运来的汽车零部件组合起来,这就是因缘和合,把种种的元素组合,这就是“和”,就是“piṇḍa”。


但是,我们非不以为它仅仅是个种种零部件的组合,我们非认为产生出了一个总体的、完整的一个新的事物,而且我们还给它取名叫“车”,那么这“车”的名字一起,就坚固了我们凡夫对原本是因缘和合,只是零部件的组合而已,但是我们不认为只是零部件的组合,我们非把它又当作了一个完整的、一个整体的新的事物的产生,这个“车”的名字一起,就强化了这个事物的产生,那么凡夫的实有见就产生了,这就叫“一合执”,也叫“一合相”。


那我们看经文。说“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也就是须菩提说:“如果你认为世界是实有的,那这就是对仅仅是因缘和合,而你却对这个因缘和合执着为一个总体的事物的产生,这就叫‘一合执’、‘一合相’”。


当然了,看下一句经文。“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随说随扫。


好,前面这几句话都是须菩提所言,那么老师作总结:“哦,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说“这一合相不可说”,为什么?说,就是安立名言,而这个“一合相”、这个“一合执”,其实原本只是个因缘和合,它并没有产生一个我们凡夫心中的被你执着为一个完整的事物的产生,其实它根本没产生——无生,所以根本就没有你这个名言的所诠之义。


你取一个名字“车”,这个“车”底下你认为的那个一个完整的那个事物的产生,其实根本就没产生,所以“一合执”只是凡夫的虚妄分别,因此它不可说。


看下一句经文。“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啊,可凡夫非认为那车产生了。


好的,第三十段经文我们学习圆满了。看第三十一段经文。


老师说:“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说“如果有人说:‘佛说过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这样的人理解不理解我说的法义呢?”


看下一句经文。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啊,“何以故?”“为什么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么这段话我们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了。


看下一句经文。“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老师说:“须菩提,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那么对一切法,就应该按照我前面所说的这些法义,去这样地认知、这样地看待、这样地信奉和理解,因此呢,不生法相,就不产生、不出现一切的法的相”。没有法相,其实就是一切法无生。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佛陀还是随说随扫。


第三十一段经文学习圆满了。下边我们开始读第三十二段经文,这也是整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经文。


老师说:“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我们前面讲过“阿僧祇”,asaṃkhyeya,这个词就是“无量”的意思,所以“无量阿僧祇”,就是把 asaṃkhyeya 这个词既意译、又音译,鸠摩罗什非常喜欢这样的翻译,这是一种语气上的强调。


说“如果有一个人把能够装满、铺满无量的世界的七宝,他都用来布施了”,看下一句经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那么这段经文不需要再具体解释了,当然这里边重点是要发菩提心。


那么这句经文里边有“为人演说”,那么佛陀说:“云何为人演说?”要解释一下“什么才是给别人演说佛法?”那么鸠摩罗什的翻译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不执取一切法相,“如如不动”,“如如”在佛陀教法里边,就是对佛陀证悟的真实,就是对“真如”、“法性”、“实相”这一些名言的另外一个异名,就是佛陀所证悟的真实,我们可以叫“真如”,叫“法性”,叫“实相”,也可以叫“如如”,“如如”是“真如”的异名。


那“如如不动”,“不动”,也就是时间、空间,和存在于时间与空间的这些存在物,它都是不存在的,已经彻底被解构了,所以“不动”,“如如不动”。那么鸠摩罗什的翻译就是,“什么是给别人演说佛法?”讲授《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但是这句话对照现在的梵本,这个梵本里是没有这样的法义。


看玄奘大师这句话怎么译的,玄奘大师的翻译是“云何为他宣说开示?”就是“怎么才叫是给别人讲授《金刚经》?”“如不为他宣说开示,故名为他宣说开示!”哦,玄奘的这个翻译跟现存的《金刚经》的梵本是一致的,现存《金刚经》的梵本的意思就是,“什么是给别人解说佛法、解说《金刚经》?就是如同不解说,那才是名为解说”,不说才是说。义净法师译作“无法可说,是名正说”。


好的,看下一句经文。这就是《金刚经》即将结束的时候,佛陀说了一个四句偈,“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就是佛教认为我们凡夫境界的这一切的因缘和合的、凡夫自以为存在的事物就叫有为法,玄奘的翻译是“诸和合所为”,所以“有为法”就是凡夫境界的因缘和合的事物。


那么佛陀在这个四句偈说,对于这一切的凡夫境界的因缘和合的种种事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把它们看作像梦境、像幻相、像泡沫、像影子、像露水、像闪电那样。


各位,佛陀这部《金刚经》讲了甚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我们从“权便中观”、“究竟中观”两个层次进行解读,那么这个法门是甚深的,那佛陀说了这个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之后,在即将结束的时候,随顺我们众生,随顺我们凡夫,他总还得给我们点抓手,因为我们很多听了这个甚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么我们从何入手啊?我们怎么修行啊?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入手修行第一件事应该干什么呀?那佛陀在这部《金刚经》的结尾告诉我们凡夫的入手修法,也就是要观我们凡夫境界的一切的事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大家注意,“梦、幻、泡、影、露、电”这六个比喻啊,其实是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泡、露、电,第二组是梦、幻、影。我为什么要把它分成两组呢?大家去体会一下,这两组它的状态不一样,泡——泡沫,露水,闪电,这三个比喻的事物,你不能说是没产生,它似乎是产生了,但是它不能常住,是“有而不住”,它不能够常住不坏。


但是,第二组梦、幻、影,这个梦境,这个幻相,这个影子,它可不是“有而不住”的问题,它是根本就没有,那个梦境原本就是假的,所以,“泡、露、电”跟“梦、幻、影”是两重境界。


对于“泡、露、电”,比如说这个露——露水,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生住异灭”的无常,那个闪电,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当生即灭”的无常,因此,这“露、泡、电”这第一组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生灭无常”;这第二组,“梦、幻、影”,是根本就没有,因此是“无生无常”,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金刚经》最后这四句偈是告诉我们,我们入手修行的修法要做两个观:第一,泡、露、电观,也就是“生灭无常观”,我们首先入手要观我们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其实不过是如泡沫、如露水、如闪电那样的,根本不能常住的那样生灭状态。


当然这对于大乘佛法,对于甚深般若波罗蜜,这是前行法;进而我们要做梦、幻、影观,也就是“无生无常观”,要观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无生。所以说佛陀老人家慈悲,讲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的法门,佛陀又掉过头来告诉我们入手的修法,做泡、露、电的“生灭无常观”和梦、幻、影的“无生无常观”。


那么,《金刚经》的正宗分,也就是《金刚经》的正文讲到这里结束了。下边是结语。


看下一句经文。“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那么佛陀这一堂课讲完了,“佛说是经已”,那么今天到会的这个当机提问的须菩提,以及比丘——就是男出家众,比丘尼——就是女出家众,优婆塞、优婆夷——就是男女的在家二众,还有一切的世间的天、人、阿修罗,所以这一天到会的还有天、人,还有阿修罗,那么大家听了佛陀上面所说的,都从内心生起了巨大的欢喜——法喜,那么大家誓愿“信受奉行”。


佛陀是智者,我们是颠倒梦想的凡夫,所以我们要寻求解脱,我们首先就是要对佛陀的教法的信,所以《华严经》讲“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要信佛陀的这个甚深的般若波罗蜜的教诲,我们要受持它,我们依照佛陀的教诲去修行。


好的,我们的课程到今天,我们把《金刚经》所有的经文从头到尾学习圆满了。但我们也只是把经文从头到尾学习圆满了,虽然中间我们也穿插着“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的这样对佛陀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解读,但是大家要理解,我们学习到今天,也只能算是初步的学习,那么我们这个课程的后续课程,我们将从其它的角度学习一些内容,来印证《金刚经》里边佛陀所宣说的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


那么从下一讲开始,我们用一段时间我们共同学习一下在我们中国流传非常广的、跟《金刚经》同属同一个教法体系的一部经,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22233989

    于老师,梦醒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122233989: 梦中才叫世界。

  • Brian_b3

    老师,悟得空性后,为啥就能解开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难题(如何脱离轮回之苦)了呢?

    于晓非_ 回复 @Brian_b3: 轮回如梦,醒即解脱。 喜马拉雅“于晓非《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上线了,讲授佛陀第三时教法,其中有详细解说。

  • 于晓非_

    《金刚经》导读 文字版出版发行了。

  • 于晓非_

    听友329903774 回复 @于晓非_: 0

  • 听友192435947

    请问于老师的书在哪儿订购?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192435947: 京东 淘宝

  • 雲霧閣

    于老师有计划讲楞严经吗

    于晓非_ 回复 @雲霧閣: 没有计划。

  • 于晓非_

    京 东 淘 宝

  • 于晓非_

    《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 于晓非_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 于晓非_

    于老师“《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