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 要做强者,还是要做弱者?

99 | 要做强者,还是要做弱者?

00:00
14:0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我是傅佩荣。


这一期的主题是:要做强者还是要做弱者?所谓的强者和弱者,是根据尼采的分法来说的,他认为在道德上不要强调善恶,要强调强跟弱,这样的观念牵涉到哪些思想,这一集要谈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尼采特别强调的“求力量的意志”是怎么回事?其次就要分析什么是强者或者是主人道德,什么是弱者或者是奴隶道德。


第一点,尼采所谓的“求力量的意志”,一般翻译成为“权力意志”,但是听到“权力”两个字,会以为是政治上的权力。事实上尼采说的并非如此,我们特别翻成比较接近原文意思的“求力量的意志”。他这个观念是受叔本华的启发,尼采二十一岁的时候在书店里面读到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看到这本书,内心就发出声音要把这本书带回家。他后来说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否定、弃绝、不认命的呼喊,是忧郁的特质在我身上发生作用。


尼采从叔本华那里学到什么?他认为人的生命中难免会有痛苦,我们欲享受人生就欲受其奴役。要摒弃物质,厉行禁欲。尼采年轻的时候还在桌上放了一张叔本华的照片,每当遇到困难他就喊叔本华救命。但是隔了十一年,尼采三十二岁的时候去意大利旅游,读到另外一些作家的书。包括像蒙田、司汤达、歌德等人,他产生的新的想法认为叔本华的观念过于悲观消极,开始声称他不认同叔本华的学说。


叔本华有什么样特殊的学说呢?简单来说就是“求生存的意志”,有时候翻成“生命意志”也不够清楚。叔本华认为自己承续了康德的哲学,康德哲学里面强调我们所认识的只能是现象的世界,但是我有一种道德实践的意愿,这叫做意志。因为道德一定牵涉到自由的意志,叔本华就把意志凸显出来。


传统的哲学过去都强调理性或者理智,是一种思考的能力。到叔本华的时候就特别强调意志,代表我要怎么样,是一种生命的愿望。那么叔本华认为所有的生物它都有求生存的意志,那么尼采认为求生存太过于生物性了,所有的生物像植物、动物都要展现自己的影响力。


让生命的潜能充分发挥,掌控的范围越大越好,这当然是一种“求力量”。人也是一样,要表现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表现在身强体壮方面,更多的是透过丰富的知识,经过某些特定的诠释角度,让自己的思想能够扩大影响力。换句话说,人不应该止于他眼前的状态,生命的本质就是要追求更大更多的力量。尼采有一些话,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


他说:“对人最大的轻蔑就是对人最大的崇敬”。什么意思?我轻蔑他,就代表我尊敬他,还有潜能没有发挥,因为他的生命是“求力量的意志”,他甚至说过对整个时代的批判,他说:“这是一个可鄙视的时代,因为人们不再鄙视自己”。为什么要人鄙视自己呢?因为你可以超越自己,那个“求力量的意志”还没有得到满足。从这个角度去看,强者跟弱者就比较清楚了。


尼采晚期的一本书叫做《论道德的系谱》,专门探讨道德问题的,他认为道德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有它生命的发展,也就是从一些基本的观念慢慢演变出来,到最后可能有许多道德上的偏见,一般讲道德都从善恶观念来加以说明。


但尼采不一样,他认为要用“主人道德”来替代“奴隶道德”。传统的善恶观念偏向奴隶道德。这怎么回事呢?所谓的“主人道德”就是要用优胜劣汰的方式来表达,也就是说要用强跟弱的原则,来代替善跟恶的原则。


至于奴隶道德,那就是传统以来透过记录宗教所影响的道德,这种奴隶道德是从弱势方面去看待善恶。由宗教得到启发,显示平凡群众的愿望,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谦虚、博爱、慈悲等等。尼采说:“羔羊怨恨猛兽,这并不稀奇,但不能因为猛兽捕食羔羊而责备猛兽”。他的想法就是猛兽就是主人,羔羊就是奴隶,不能因为主人比奴隶更强势就认为主人是不对的。


他进一步指出基督宗教是奴隶道德的始作俑者。 在初期犹太人跟罗马人进行斗争,罗马人就是强者统治者,犹太人呢,充满怨恨,他最后透过基督宗教驯服当时的人,犹太人使用的就是弱者道德,譬如基督宗教要去爱人、要退让、要谦逊,尼采认为这些都是奴隶道德,无法显示优势跟强盛的实力。


尼采就特别对于宗教所推崇的良心,做深入的分析,他的看法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他认为良心并不是上帝在我们心中的声音,它其实是一种残酷的本能。目的是为了控制人的欲望跟野蛮的习俗。譬如古代的德国人使用各种酷刑,让人记住“五六个我不要”,这样才能够享受团体生活的好处,如果没有这些“我不要”,人人各逞所强,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社会团体怎么维持呢?也就是要人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对某些事说“我不要”,这样就形成了良心了,换句话说良心不能脱离负责的观念。


再进一步来说,负责的观念来自于欠债,欠债代表什么?有契约关系。从基督宗教的背景来说,上帝是债权人,人类是负债的债务人,人类对上帝欠了债。在我们以前谈过亚当夏娃的故事,就是一个神话式的表达,上帝债权人过于富有,他就宽恕债务人的欠债,债务人因而转向对付自己的内心,成为良心的谴责。人为了自身而受苦,然后渴望得到平息,就向内发展出现灵魂的概念。因此所谓的惩罚就是要唤起犯人心中的罪恶感,良心的谴责让人忏悔,尼采认为这些都是从基督宗教演变出来的一种说法。


上帝是人类最大的债权人,他用自己儿子,也就是耶稣的牺牲,来偿付自己的债权,替人类还了债。


尼采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信仰。尼采说:“近代人继承了千年以来良心解剖与动物式的自我折磨的传统。这些是建立在对上帝盲从基础上的传统,都要被取代,要把我们从理想的延伸物中拯救出来,从庞大的债务中解救出来,从虚无的意志中解脱出来”。那谁来做这样的工作呢?就是我们上集所提到的查拉图斯特拉。


尼采对于强者跟弱者,是用它来解释“道德原则”。今天社会上以西方来说,所流传的各种道德上的优美的德行,都属于“弱者道德”,而忽略了人的生命是“求力量的意志”,弱者是一个群众,群众力量不够,看到少数人很杰出,就要约束他们,让他们不敢表现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尼采对于所谓的禁欲主义,就是要禁止限制自己的欲望,他非常反感。他认为人就是人的身体,有各种欲望,包括心智上的能力,都应该表现出来,他就批评了三个人,第一个是华格纳,第二是叔本华,第三是康德。这批判三个人本来是哲学史上的问题,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他的观点还是值得参考。


他认为华格纳老师有口误,此处说是叔本华他本来是追随一位唯物论者费尔巴哈,表现健康的情绪跟欲望。晚年的时候居然崇拜贞操,提出反自然的禁欲主义,尼采认为可以欣赏他的艺术,但要忘记艺术家这个人,因为他已经转向了一个宗教了。


尼采批评的第二个人是叔本华,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的本质就是“求生存的意志”,只有否定生命才能够否定意志,这样可以摆脱意志的悲惨的压力。因为在叔本华看来,人如果有意愿没有达成就会痛苦,达成之后就会无聊。人生就在痛苦跟无聊之中摆荡,尼采认为不需要这样想。


他批评的第三位是康德,康德是德国唯心论的大师,他认为康德一辈子就住在他的家乡,他以那种乡村牧师般的天真讲授人的感觉,基本上也是提倡禁欲的,因为康德的自律大家都知道。在尼采看来,等于是一个人的生命力量都被压制了。他最后还是回到基督宗教,他认为基督宗教是禁欲成为一种新的工具,帮助人去抗拒生理障碍跟心理枯竭。禁欲之后,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得到解决了,但这样的人是病态的。


尼采就认为人应该肯定自己的生命,他说对那些只靠上帝而不自己努力奋斗上进的人来说,上帝不是等于已经死了吗?你只靠他,你要做自我牺牲,不也是一种虚无主义吗?人真正需要的就是那种“求力量的意志”,以及跟他配合的道德观。所谓的善就是增强人的力量感。恶就是减弱这种力量感,尼采想要用强弱取代善恶,这样的道德显示作为主人的高贵性,他只愿意给予而不愿意接受外来的援助。


像这样的一种观念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很难达成的一个目标。你要一个人做强者,但强者等于是超越了各种规范,大家怎么和谐相处呢?大家都努力成为超人,发生冲突又该何去何从?尼采把上帝放在一边,希望出现超人,但超人又无法界定是什么样的情况,这就是他的理论最大的问题所在。但他无论如何是给了当代的存在主义者很强的生命的动力,要追求自己生命的一个实现。


下一集我们的主题是存在本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谈到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的思想,我们这一集就先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风152

    这是老师讲的内容与新版《哲学与人生》亦不同,可出版与所讲的内容一致的新书?

    小家伙_i3 回复 @清风152: 估计以后会出书的

  • 珠子不是pig

    越来越听不了了,哲学太伤脑子了,尤其是外国的哲学,看似深奥,其实小儿科。还是学习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经典最好。

    sandade 回复 @珠子不是pig: 小儿科?不能坐井观天。 欧美为培养青少年善于提问、不被动等待答案、清晰的思维,将哲学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 法国拿破仑时候就把哲学列入中学教育。现在法高中毕业哲学是必考科目。 全球各国图书馆统一编码,0是工具书,01就是哲学

  • li秀群

    弱者,强者,不能一概而论。 做到弱者与强者之间的公正,避免冲突,各自发展各自的,该出手时再出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li秀群 回复 @li秀群: 还得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