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推荐】第六讲:给孩子探索和体验世界的机会

【樊登推荐】第六讲:给孩子探索和体验世界的机会

00:00
07:54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啊,那我家孩子要是说一些我绝对没办法同意的话,我还要允许他表达、由着他来吗?


没错,我的答案还是:要允许表达。但你不要着急生气,觉得这个老师就是乱来,我想分享一个我孩子不想上学的故事,听完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和启发。


如果孩子说他不想上学,相信很多家长下意识地就会说: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女儿 5 岁那年,有一天,突然她一直念叨不想去上学。我最初的反应也是:怎么可以这样呢?


但我长久学习的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等等知识告诉我,我不可以这样。于是我还是压下焦虑,尝试着和她沟通,翻译她的情绪。


我说:本本不想上学,学校上学要有让她担心的事。

我女儿马上就不再说不想上学,而是说:我们班的谁谁,他们总想和我玩,我都没法自己呆着。

我就说,本本特别想能够在学校的时候也有自己的空间,不用非得跟小朋友玩。

然后我女儿就说:小a和小b总是说我画画的不好,我画的好的都在家,我没有拿到学校去。

我说:本本,不喜欢别人评价他画的画,他可以画的更好。

这时候我大概知道了,不是不想上学,是班里有 2 个小朋友的某些行为让她不舒服了。但是知道了原因,问题还没解决,说到这她就不愿意说了,开始岔开聊别的。

那我想好吧,这也是一种拒绝,我就知趣一点不问她了。 等她愿意说了,我就继续听她说、帮她翻译情绪。在我的倾听下,孩子没有再说不想上学的话了,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一睁眼,还是说她不想上学。

我就和她说:你一说我不想去上学,我心里就咯噔一下。

我女儿就问为什么,我说:因为妈妈既希望你去上学,更希望你能高开开心心的去上学。

然后她就像得了一个宝贝一样,说:我不想上学,妈妈咯噔,我不想上学,妈妈咯噔。一边说着一边开始洗漱吃早饭。

这件事最终是怎么解决的呢?其实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什么都没有做,到了该走的时候,女儿就自然地拿了书包跟我一起走出家门,在校车门口跟我挥手告别:“妈妈再见。”神奇的是,那之后,她再也没有提过不想上学这件事。


孩子不想上学这个事,应该大部分家长都遇到过、大部分家长也不能允许孩子不上学,所以是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了吧。


但你有没有发现,我没有冲突的解决了不想上学的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我允许她表达、允许她不上学。


今天我再回顾这个过程的时候,我觉得有 2 点是我做得对的:第一,就是我允许她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和态度,没有否定、干预、制止她,只是帮她梳理、翻译自己的情绪,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她自己找到真正的原因所在;第二,是我积极的把我的焦虑,用语言告诉了她,让孩子理解到我的困扰,那出于对妈妈的爱,可能她就帮妈妈把这个事情解决了吧。


「怎么可以这样?」「这怎么能行呢?」等等类似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干预和控制,是对孩子积极表达的拒绝。次数多了,孩子就觉得,妈妈不愿意听我说的话,我的想法说出来没用,于是就不愿意和你再沟通了。


比起干预孩子,有时候允许孩子表达,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允许表达不意味着放纵,而是以柔克刚。


最后一个锦囊,是给孩子探索和体验世界的机会。

这里的探索,除了你多带孩子出去玩,还包括很多你禁止的体验。你可能不敢相信,有一本育儿书籍,叫作《让孩子做50件危险的事儿:一本真正的安全教育手册》,书里列了五十件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动手项目,比如打碎玻璃、用强力胶将手指粘在一起、爬树,还包括让很多家长谈之色变的玩火。

这些简单的游戏和生活实验,是真的可以给孩子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比如,可以让孩子一次次评估自己的能力,学会了评估风险,也在每一次探索成功中收获了自信和勇气。

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我女儿爬树时的情景。

那一天,我们去朋友家做客,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玉兰树。

我们几个大人坐在一边聊天。没过多长时间,我忽然听见女儿本本的声音从头顶上方传来:“妈妈,快看我!”

我抬头一看,本本正站在最高的玉兰树上,当时那一瞬间我简直脊背发凉,差点惊叫出声,又怕这种慌乱的举动会吓到孩子,万一掉下来怎么办?所以,我就一边腿软心颤,一边强忍惊吓,站在树下盯着她的动作。

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想办法让她下来,忽然就听到本本在上面特别兴奋地说:“妈妈,在上面和在下面看到的东西一点儿都不一样!我可以看得好远啊,好棒!妈妈你变得好小呀!”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忘掉了刚才的害怕和焦虑,忽然觉得很感动,那一刻我似乎也可以体会我女儿那种感觉“好棒”的心情,好像通过她的眼睛第一次体验了从树上往下看的感觉,穿过一层层的树枝和花朵,看到一个小小的我。我也终于明白了放手让孩子去体验世界的意义。而且,越是经历过风险挑战的孩子,越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请记住,教育,不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较量,而是我们和自己内心恐惧的搏斗。


课程小作业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

你对「成功的人生」的定义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定义是你十年后、二十年后世界如何变化都不会改变的吗?

欢迎你在我的课程评论区,留言和我说说你对于「成功的人生」的看法。当你吐露你的心声时,这不仅是你育儿的一次回顾,去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孩子的榜样、有没有不匹配期待的干预;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 38 岁裸辞带娃,44 岁又重新开始职业生涯的老母亲,我更希望年轻的你,借着育儿的契机,重新看到你自己的「成功的人生」,而我,愿意倾听你所有看似任性、天真的小梦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