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推荐】第二讲: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应是幸福和快乐

【樊登推荐】第二讲: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应是幸福和快乐

00:00
07:49

樊登读书的书友,你好,我是李小萌,欢迎来到《孩子幸福人生的密码》。在这里,我想和你聊聊孩子的养育,也想聊聊养育孩子的你。

虽然大部分父母,想知道的都是养育孩子的规则、方法,但今天,我想和你从孩子还没出生时,开始讲起。


每个父母对孩子最初的期待都是幸福、快乐


回忆一下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你是不是和我一样。

是不是从肚子渐渐显怀,就满心的雀跃和期待?

是不是从感受到胎动,就爱上了一个从未谋面的小不点?

是不是早早的就想好了孩子的小名,时常摸着肚子和他说话?

那时候,你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样的呢?

是不是和我一样,对孩子最初的期待,简简单单,没有任何杂念,只希望她幸福、快乐。

但是,我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的期待总是不经意间变得复杂起来,忘记了让孩子幸福、快乐的初心。

在我做采访的时候,我也经常看到父母不自觉地,用他们的「爱」,限制了孩子的快乐,还执拗的认为「我都是为他好」。


有的父母,以自己的眼光为主,决定孩子买什么样的玩具、喝什么样的饮料;

有的父母因为觉得脏,不让孩子玩泥巴、跳沙坑;

有的父母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早早地逼着孩子上兴趣班,每天轮轴转…

还有的父母觉得在外打拼太辛苦、不安稳,逼着孩子回到家乡小县城、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作为母亲,我一方面理解他们的苦心,但一方面不禁问自己,这份充满限制的爱,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好事吗?父母认为的苦,在孩子眼里也是苦吗?父母认为的甜,对孩子来说就真的甜吗?

这份困惑,让我惶恐、焦虑,我一方面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一方面又担心我个人的想法,让孩子在今天和未来都失去了快乐。


有研究表明: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更幸福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才能尽可能的消除这两种忧虑,怎么做能让孩子真的幸福、快乐呢?

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每当面对这个问题,我都提醒自己,删除那些可量化的标准:美貌、学识、成功、财富、姻缘。因为,这些目标,有,固然好,但那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或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设定和实现的目标。作为一个生养她的人,我应该怎样期待她的人生,应该怎样辅助她离「幸福、快乐」尽量贴近,怎样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对她放心、安心?

不要给孩子过度干预的爱,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答案,不过这还不够,想要孩子幸福、快乐,需要我们赋予孩子一些底层能力,就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只有当孩子拥有了这个能力,他才有更大的概率走向幸福。

在这里,我想给你分享一个哈佛大学的跟踪研究。这个研究通过跟踪 724 位男性 75 年的生活,年复一年地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状况,来探究真正关系到一个人幸福的,是什么。

这项延续四代主管主任、发起过数以千计的问卷和访问的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幸福和财富、名气,或是否努力工作没有关系,使我们更幸福、更快乐的是好的人际关系。

想想我们身边,哪些人是幸福的呢?


拥有美满婚姻,可以没有隔阂的与另一半沟通的人,往往会很幸福。

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为之拼搏努力,实现自我满足的人,也容易感到幸福。

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能融入一个志趣相投的小团体的人,大概率也会很幸福。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为了告诉你,结婚、工作、朋友就是让你幸福的根源。这些都和幸福没有关系。


表面上看,我刚才列举的这些人,拥有的是好的人际关系,或是和伴侣,或是和同事,或是和朋友。


表面上看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更幸福。但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是他们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他们可以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或者社会关系,从而更容易获得幸福。


如何获得幸福


所以,我们在帮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不是推着孩子多社交就可以,而是要从赋予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入手。

「获得幸福的能力」确实看不见,摸不着。有些人还会说,人到中年,我自己都过得很累、很不幸福,我该怎么教给孩子呢?

但我要告诉你,每个父母手上都握着 2 个魔法,可以帮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第一个魔法,是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进入一段关系。

那怎么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在这个育儿文章铺天盖地的时代,可能不用我说,有的父母已经会抢答了: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不要打孩子骂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这些方法,都对。但这些表现之下的底层逻辑,其实更加重要。这正是我想告诉你的——安全感强与不强,不是用来定义孩子的,而是用来提醒我们,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每次我发现我女儿出现安全感不强的表现时,比如黏着我要抱、不适应新环境、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玩耍等等情况时,我内心都会瞬间警铃大作,马上打起 12 分精神好好满足她。

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呢?其实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

我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幼儿园小朋友的家庭聚会。几个平时就很熟悉的小朋友见了面就玩开了,大人们则是围在餐桌前说话。唯独我的女儿,蜷缩在我怀里,坚决不下地,谁也不理,谁也不能抱,也干扰着我和其他家长们说话。

此时,我爸妈,孩子爸爸和我,在我们四个成年人之间,有一股尴尬在传递,先是我妈走过来,试图抱走女儿,女儿小手紧抓着我,拼命扭动着身体拒绝。看我妈败下阵来,我先生也着急了,二话不说,从我怀里抱过女儿向外就走,女儿哭声大作,四肢乱舞,消失在门口。

我假装镇定地和其他家长们聊着,心里却惦记着女儿。

过了一阵子,爸爸抱着女儿回来了,女儿眼泛泪花,抽噎着。

虽然经过了一番折腾,但是她并没有打算尝试着和小伙伴们玩耍,而是依然回到我的怀里,并在我怀里熬过了整个聚会。

这算是典型的安全感不足吧,但在当时,我们几个大人的心里只顾着给孩子下结论,评判孩子的不是,并企图当下就让她做出改变,却忘了调整我们自己的反应。

事后反思,如果从一开始,我就能理解她,接纳她,满足她的需求,随她任意地挂在我的脖子上,给她时间缓冲、观察和尝试,她很可能在聚会的后半程,在我怀里待得腻烦而要求下地玩一玩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