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德本才末信念
中国人很喜欢讲一句话:不是冤家不聚头。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无缘无故的,我们的思想属于必然论,而不是偶然论。
人和人之间会产生关系也是一样,转来转去都是有冤的人才会碰在一起。当然冤家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情,有看了就讨厌的死对头,也有看了就喜欢的欢喜冤家。
所以中国传统观念中另有一番说法,认为亲子关系决定于两代人的恩怨:子女不是来报恩的,就是来报仇的。
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说法的真假,因为刚刚说过,在我们的文化中,比较重视道德性的求善,而不是优先反应科学性的求真。孔子说:祭神如神在。
中国人通过“善”来求“真”,而不是用西方人的方式,把“善”的观念放在“真”的基础上来衡量。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子女的的确确存在两种不同表现:
来报仇的子女,父母家财万贯,他帮父母花光败掉,父母生意兴隆,被他搞得一败涂地,就算父母身体很好,最后也被他活活气死。这样的败家子,就是典型来报仇的;
来报恩的子女,父母的健康他会全心全意照顾,家境不好他会赚钱来补贴家用,父母名声不好他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子女实在是难能可贵。
听到这种说法,很多人一定会着急询问:怎么分辨子女是报恩来的还是报仇来的?
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这些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
其实这种问题根本搞不清楚,只能用中国式的回答:很难讲!因为有的子女是用报恩的方式来报仇,而有的子女是用报仇的方式来报恩。
一个小孩非常乖巧可爱,深得父母的疼爱。父母对他也十分用心,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有用的人。可是刚刚长到十几岁,突然一场意外死于非命,这就是用报恩的方式来报仇。
老实讲,孩子很不听话、不乖巧,父母还不会那么伤心。但他的表现一直是报恩的,得到父母的欢心以后,用自己的早逝来报仇,更加让父母伤心不已,成为一生的痛处。
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聪明过人且虚心好学,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哀叹是老天带走了颜回。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孔子不久也与世长辞。
相反地,一个小孩从小顽皮,也不听话读书,父母一直被他气得要死。
而隔壁邻居家的儿子,从小成绩就好,一直令这对父母十分羡慕。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便不再读书,到一家工厂当了车间工人。
而隔壁家的儿子,却出国留学,从事研究工作,更加令父母感到脸上无光。但后来自己的孩子对工作有了兴趣,技术越来越好,慢慢被提拔为车间的主任。
直至父母年老生病住院,他忙前忙后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感叹只有他才是最可靠的。
因为隔壁的儿子远走高飞去了美国,父母病床之前无人照顾,最后晚景十分凄凉。所以报仇报恩,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
人的一生变化难测,人性是善是恶也并未有定论。既然可善可恶,便证明教养子女的目的即在塑造子女。
所以,父母不如不要去想子女是来干什么的,也不要盲目地论断子女是来干什么的。用心把握子女教养的过程才是关键。
其实报恩报仇,一半天生,一半人为。天生来报恩的子女,父母如果不好好加以教导,就会忘记了报恩的初衷,或者不知道怎样报恩而变成报仇的孩子。
天生来报仇的子女,也可能由于父母用心教养,化解了原有的仇恨,反而更加孝顺,变成报恩的孩子。原本报仇的报起恩了,岂不是人间的美事?教养的目的,不就在于此吗?
子女这一辈子是来做人的,父母教养最大的责任是要把子女培养成万物之灵的人。因为才能是做事的本领,品德才是做人的基础,通过好好做事来把人做好,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父母教养子女,必须衡量轻重本末,以培养品德为优先,确立“德本才末”的信念,首要辅助子女愉快地把人做好。
品德良好,才能越大越受人欢迎。品德欠佳,才能愈大愈危险。所以做人的品德修养,应该列为必修课,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没有人可以例外。
人的品德并非生来就圆满,必须妥善教导,才能改善原来的缺陷。而且品德的培养必须趁早为之,子女愈大愈不容易培养,因为做人的基础已经不稳固。
千万记住,父母对子女实际上只能从品德方面期望,因为品德放之四海而皆准。父母只能要求子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除此以外真的没有其他的权力了。
父母可以要求子女热诚。因为全世界不管什么地方,你热诚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热诚待你。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父母可以要求子女勤俭。
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富有,一夜之间便一贫如洗的事情太多了。父母可以要求子女努力工作,但是卖力绝不卖命。
命只有一条,怎么能为工作而卖?中国人的性命,是用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这些父母都可以要求,因为对子女一辈子都管用。
父母还可以告诉子女:要注重健康,身体是自己的本钱;要远离毒品,这不是好玩的事情;要关怀亲友,才能得到大家的帮忙;要包容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缺点;要与人协作,单打独斗很难成事;要奉公守法,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情……这些道理,到什么时候也不会错。
父母时时刻刻都要提醒子女:规规矩矩做人,并且要实实在在做人。
父母应该抓住这些共同守则,在子女身上打好基础,使子女站稳脚跟,其余的发展,可以依据子女的个性差异,将其教养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我们把亲子关系首先界定在品德方面,就是这个原因。那知识的事情就不重要了?当然不是。
德本才末并不是不重视才能的发展,而是把品德修养当成基础。
每个人都会面临两个大的染缸,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二者对人的成长同样至关重要,分别负责渲染品德方面和知识方面。
父母子女在入学之前,为子女打好做人的基础,培养一个品德优秀、习惯良好的孩子,然后让老师去教他知识和技能,这样才对。
品行的基础打好,先做一个好人,再来学习其他技能。这样所学到的东西才不会乱用,才不会用来危害社会,使父母蒙羞。
现代的父母过于重视知识,急于要求子女早日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甚至因为追求知识而影响到生活,实在是本末倒置,不知轻重。
我们现在已经把家庭变成学校的一部分,只是为了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几乎丧失了亲子关系的功能。
很多父母不尽自己家庭教育中的责,偏偏去争学校教育的功,这是很奇怪的一种现象。
父母如果十分明白这些道理,便不致盲目逼孩子小小年纪就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整天不是学这个,就是学那个。
【注:每周三、五更新】
听了此篇心里焦虑少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