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理学派与心学派的分野:性即理

8.2 理学派与心学派的分野:性即理

00:00
14:52

 理学派与心学派的分野:性即理


⼀、知识点


1、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叫做《石头记》,被列为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写作背景,以富家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见识和举止都在须眉之上的闺中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红楼梦》的版本可以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个系统,程本指的是程伟元的印刷本,脂本指的是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所抄录的早起手稿。


2、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3、陆九渊: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官员,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陆九渊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初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升知荆门军。在任内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陆九渊逝世,年五十四。嘉定十年(1217年),追谥“文安”。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天道我们去研究人性,研究人性跟研究其他自然物的性是一样的,你从主旨上领会到天道,你也从人性中领会到天道,这是同一件事情,格物而后之。


2、我们的人性也是天命规定的,你跟着自己的人性生活,遵循自己本有的人性去生活,叫率性之为道,天道就在里边了。修道之为教,我们有时候会偏离人心,那么要纠正叫修道。


三、全文逐字稿

长按图片保存至相册,分享今日课程金句至朋友圈



课程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来看这个问题。


要怎么认识天理?——格物致知。我们都知道“四书”当中第一篇《大学》,宋儒把先秦时候的哲学典籍做了整理,从《礼记》当中单独抽出两篇来,一篇命名为《大学》,是曾子——就是孔子的一个弟子,曾子所作。他写《大学》是为了教孔子的一个孙子,叫子思,子思作了《中庸》教孟子,所以把这两篇单独抽出来,跟《论语》《孟子》并列,叫“四书”。


那么《大学》第一章就讲三条纲领,四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那么个人具体怎么修身呢?把自己修养成一个道德主体吗?


什么叫《大学》?大人之学。学做大人,也就是学做君子。那么要实践了,实际上就是修身。修身有八个条目,第一步格物,第二步致知。然后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八个条目。


那么朱熹就指出来了,我们如何认识天理?要格物。在一事一物上领会天理,这叫“即物穷理”。人世间多少事物于一事一物上求天理,于是你要格物。这格物倒是也算是个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比如说格竹子,(竹子是一个)个别事物,你对个别事物不断去领会它,从“个别”中领会到“一般”,天理是普遍的真理,从一个具体事物上发现一般的道理、天理,这叫格物致知。


这件事情不容易做的。我们通常对科学的学习是怎样学习的?是从一般到个别。你学物理学是不是先要理解、认识物理学的一般原理和它的定律,这些都是“一般”。你学了以后,把它运用到个别的事例上去,个别的物理现象上去,这叫从“一般”到“个别”。我们总这样学的。通常的科学认识的学习过程,就是从“一般”到“个别”。


现在要把它倒过来,从“个别”到“一般”,格物如何可能?其实我们通常也会做这样的事,什么时候做这样的事,从“个别”到“一般”——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一部艺术作品它是个别的东西,有具体的个别的内容,它可不是一般理论。一幅绘画作品,无论它画的是什么,总是一个个别的形象。你从别的形象当中会发现普遍的东西,或者说领会到一种一般的境界,领会到命运,领会到人类的爱情,领会到大自然,你就从个别中领会,那朵花,那条鱼,是不是从个别到一般?


所以当我们对艺术作品欣赏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格物了。那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路径,难是很难的。


比方说你读《红楼梦》,有具体的人物,具体的故事展开了,贾氏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这是个别事例。你读了《红楼梦》,知道了这某个“个别”事例就欣赏了《红楼梦》吗?不。你要从“个别”到“一般”,你要从《红楼梦》所描述的贾氏家族的命运的历程,领会本民族的命运,那就一般来了。


曹雪芹写一部红楼梦,并不是仅仅在自悼身世之悲戚,我们都觉得书中的贾宝玉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曹雪芹本人,他经历了他大家族的由盛到衰的巨大的变故。雍正皇帝抄了曹家,曹家彻底败落,这时候少年曹雪芹经受了自己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


假如《红楼梦》的意义仅仅局限于这样一个亲身领会到了一个家族的悲剧的人,来回顾自己家族的命运的话,那这对《红楼梦》的理解是非常狭窄的。它是部文学作品,曹雪芹用贾氏家族的命运的描绘,来反思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运和揭示社会悲剧,这是从“个别”到“一般”。


所以当我们接受一部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正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学科学在这一点上要比接受一部艺术作品容易,学科学你从“一般”到“个别”,一般原理你只要理性正常、智力正常你总能懂吧?有的人懂得快一点,叫智商比较高,有的人懂得慢一点,最后还是懂了,“一般”懂了,“个别”就能运用,你倒过来就比较难了。所以朱熹说我们要认识天理怎么办呢?从从“个别”到“一般”去格物,可这是学做圣贤的功夫。


那时候,少年王阳明就立下一个志向,学做圣贤。他12岁跟着爷爷到京城去了,因为他父亲考中了状元,然后到京城去做官。那么王阳明的爷爷就把孙子也带到京城去,到了京城开始读书,王阳明读书了。


读书的时候的王阳明就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老师很直截了当跟他讲读书、及第——读书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就要及第,及第你就能做官了。王阳明不同意,他说我看这不是人生第一等事,他老师等于告诉他读书做官就是人生第一等事。


那么老师反问他,在你看来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呢?他说“学做圣贤”。老师听了哈哈大笑,“年纪轻轻就说这种空话、大话”。可见少年王阳明志向很高,完全符合孔子说的十五志于学——一个人到十五要有志于学习了,学什么?不是科学文化知识,学做圣贤。那么学圣贤有路可循吗,有路径可依赖吗?他一直不明白这件事。


他有一次从京城返回家乡绍兴,路途中去拜访了一个当时的大儒,叫娄谅,号一斋先生。名声很大,他去造访娄谅,问娄谅:学圣贤可有道路可循?他说:有。娄谅怎么回答他:“朱熹的学问(就是道路),你按照朱熹的教导一步步来,你终于会成为圣贤”。这时候的阳明非常开心,总算学做圣贤是有路可循的了,于是他就非常认真了,开始“格物”了。


但是,我们都听说过王阳明“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没认识天理,倒“格”出一身的病,他就终于发现这条路恐怕不通。


“格”出一身病的王阳明想要学道教,养精蓄锐,他进入道教了。到了一段时间以后大概有点效果,但道教不可能教他学做圣贤,道教没这个目标,道教是要长生不老的。


可是,学做圣贤这个思想怎么好随便放弃呢?于是他又从道教里出来,后来还学佛,那么学佛一个修行,修行的目标就是达到涅槃境界。什么叫涅槃境界?超脱生死,出离生死之苦海,达于涅槃,它也跟做圣贤没关系。


终于王阳明还是要回到儒家的学说中去,他后来就受了谁的启发?陆象山。陆象山就对朱熹提出了批评——你说让我们成为道德主体,是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天理,然后去服从天理。这怎么行,这条路不通的。为什么不通的?什么叫天理?天理不是现成的道德规则,它与人心分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去认识那些不朽的道德规则。其中有一条比方说叫“孝”,我们做儿女的对父母的孝叫“孝之理”,你也要认识。你认识了“孝之理”,你就对父母有孝亲之心,这是朱熹说的“天下本有孝之理,故我们才会有孝亲之心”。


看来认识是最根本的了,对天理的认识,让我们在实践中成为道德主体。朱熹的这条道路走得通,“性即理”就这个意思。


我们先要认识人性,而人性是天造成的,天地造化万物,其中有一种造物叫“人”,就像天地造化出狗、猫之类的。那么狗有狗性,猫有猫性,这都是天理、天命所规定的,那么有人性也是天命规定的,可是天道没有写在天空上让我们看见,那么我们怎么去认识天理呢?


我们去研究人性,研究人性跟研究其他自然物的性是一样的。你从竹子上领会到天道,你也从人性中领会到天道,这是同一件事情——格物而后致知。


当然,儒家是认为,自然万物跟自然物当中的其中一种叫“人”实际上是相通的。《中庸》第一句话这么说:“天命之谓性”——我们的人性也是天命规定的,你跟着自己的人性生活,遵循自己本有的人性去生活;“率性之为道”——天道就在里边了;“修道之谓教”——我们有时候会偏离人性,那么要纠正,叫修道,这叫教化。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关键是如何认识人性,格物致知,“性即理”就这个意思。


好,这一讲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继续沿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xbook

    朱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王阳明强调的是人心即是天理,知与行是统一的存在。 朱熹与王阳明之间的分歧,就是禅宗神秀与慧能之间的分歧的翻版。 心学主一,主合,主静,化繁为简,属阴。心正意诚,知致物格。 理学主二,主分,主动,由少即多,属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周敦颐太极图说,动静互根,阴阳互抱。心是理之本,理是心之末,本末终始一也。

    听友24866320 回复 @lxbook: 总结的太好了!心正→意诚→知致→物格。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逆向思维,一一对应。实在是妙啊!怎一个妙字了得!

  • 王德峰教授

    各位听友大家好,近期我们注意到有部分账号在节目评论,社群等渠道引导听友通过其私人渠道获取节目电子版文稿,该行为已经对节目版权构成伤害,也严重侵犯了已经购买本专辑用户的权益。我们已经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并截图,喜马拉雅将保留后续法律追究权益。在这里也提醒各位听友本专辑是王德峰教授与喜马拉雅独家合作内容,文稿、节目都仅发布于喜马拉雅平台,请认准正版专辑和内容,谨防上当受骗。如您在其他地方遇到盗版节目,文稿,可立即添加小助手微信xmqsxzs或直接联系平台客服,与我们取得联系并反馈情况。感谢您的支持!

    徐海东_wy 回复 @王德峰教授: 文稿复制不了太难受了,能不能改善哈技术啊,比如文稿能画线或者Mac版文稿界面大一些

  • a24nhvkd1jbudbfp6qyk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 勿作花想a

    之前听王德峰教授讲的王阳明,他说现代中国人缺根,我们把传统文化的根丢掉了,所以我们现在富贵不能乐业,贫贱难耐凄凉,坐立不安。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有古人的那份智慧,那份从容,就是缺这个根,阳明心学融合儒释道的精华,是找到那个根的最好途径。

  • 木云惜

    每天都听王老师,也在梳理自己的想法和活法。还是那句话,如果能早遇到王老师就好了,所以我把王老师疯狂安利给所有人~

  • 1807081xcrh

    一直追听先生散在网络上的短视频,之前在喜马拉雅上听到的是先生在复旦课堂的实录,声效差,我特购了一高品质音响,方能听清。谢谢先生肯在喜马拉雅上正式开课,还免费,打开时心生有幸福,让小地方的我得以听到您的讲座。谢谢先生!

  • 关二胖

    等待王老师讲讲中医!!!

  • 如露_如电

    发现一个文字错误: 我们去研究人性,研究人性跟研究其他自然物的性是一样的。你从主旨上领会到天道,你也从人性中领会到天道,这是同一件事情——格物而后致知。 这段中文稿中,结合上下文及王老师的方言口音,“主旨”一词应该是“竹子”

  • 听友243708227

    主播:我很喜欢王老师讲的坛经,可现找不到了,主播是否能帮助,如需付费则没问题。

  • 数学啥都不耽误

    对科学的学习也往往需要先从个例探讨,然后抽象概括出一般法则定律,再去指导解决具体问题。

    Roger老师 回复 @数学啥都不耽误: 是的。尤其新的科学研究,大部分都是从个别现象开始观察与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