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朋友吗?】
欢迎来到哲学版块第7讲,我是张新刚。
今天我和朋友们聊聊“朋友”。当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使用了“朋友们”这个词,虽然我和大家素未谋面,我甚至还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我好像已经把你当朋友了。因为我默认,你能听我讲这么久,至少是这个课的朋友了。是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很便宜地,甚至是不假思索地使用“朋友”这个词。这方面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微信的“朋友圈”,我们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成百上千个“朋友”,如果你再有点儿工作业务,凑齐微信5000人的好友上限也不是难事。社交媒体时代,只需要当面扫一下二维码或者群里添加一下,大家就成了朋友。当然,这只是一个信息技术兴起后的一个缩影,人与人无比容易地搭上了线。但是,随着微信朋友圈不断地扩大,我发现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我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屏蔽,大家通过分组的方式,将自己的分享只让特定的“朋友”看。
于是朋友越多,朋友圈的内容就越少,“朋友”这个称呼陷入通货膨胀,而你所向往的朋友却无比紧缩。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再回到哲学的世界看一看。
【真正的朋友,让彼此能够成为更完善的人】
先来看看柏拉图是怎么说的。对朋友的渴望是人很自然的情感需求,柏拉图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名为《吕西斯》的对话,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Lysis这个名字是个人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松开束缚,柏拉图用吕西斯这个名字来鼓励人们,要脱离日常生活的束缚,去重新考察那些被称为是朋友的人,他们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朋友呢?在古希腊的世界里,朋友指代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是陌生人之间能够成为朋友,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也会被称为是朋友。柏拉图给真正的朋友设置了一个标准,那就是稳靠,稳定并且可靠。但是通过考察,柏拉图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很难达到真正朋友的标准。比如,古希腊人习惯把家人当做朋友,但是,你只要想想身边的人就会知道,家庭关系从来就不是稳定而牢靠的,真正融洽的家庭关系是需要很高的智慧才能实现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养儿防老,其实背后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一旦儿子没能起到养老的作用,那么这段亲子关系很可能就会岌岌可危。所以,并不是有血缘关系就自动地会成为亲密的朋友。陌生人之间的朋友关系更是这样。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同类人容易成为朋友。但是同类的人既然彼此类似,那么也就不会对彼此有太多的帮助,也就很难成为朋友。而如果是截然相反的人呢?俗说话异性相吸,但你也很难想象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会成为朋友。所以,陌生人之间的友爱也是非常脆弱的。
家人之间、相似或相反的人之间都难以产生稳定的朋友关系,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真的朋友可言吗?幸运的是,在《吕西斯》这篇对话的最后,柏拉图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他说人们之所以会渴求朋友,肯定是因为某种缺失。人所渴求的肯定是某种好的东西,既然如此人肯定还是没有成为完善的好人,因为一旦你成了自足的人,便不再匮乏也就不需要朋友了。所以,友爱的前提是,你意识到自己缺失了某些好的东西,那就是善,你想通过朋友把缺失的善找回来,所以,真正的朋友就是最能弥补你缺失的善,柏拉图称这种关系为“原初友爱”。
所以,到柏拉图这里,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才是“原初友爱”的问题了,但是原初友爱可能并不指向一个具体的人,而是首先要感受到缺失,这个问题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这里得到了回答。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著作里提出,友爱有三种,分别是基于用益的友爱、基于快乐的友爱和基于德性的友爱。基于用益或好处的友爱,顾名思义就是因为能从对方得到好处而产生友爱关系,比如双方因为做生意而成为朋友,估计这是朋友圈中我们大部分朋友的性质,这种朋友并不是因对方自身的缘故而爱对方,而仅仅是因为对方对自己有用。这种友爱的纽带只是用处,一旦不再有用,友爱关系也不再持续,我们中文中也有一些词,来形容失去用处后的人际关系,比如“过河拆桥”“人走茶凉”。与基于用益的友爱相比,基于快乐的友爱更多地体现为年轻人之间的情爱关系,而且友爱双方非常愿意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之间快乐的感情是非常容易变化的,所以他们虽然能体会到友爱的快乐,但是也并不能持久。在荷尔蒙的支配下,“一见钟情”之后往往是“朝三暮四”。所以,总体而言,基于用益和快乐的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都不稳定、都不能持久,都不能称之为“稳定的朋友”。那么,什么才是稳定的朋友呢?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三种友爱,基于德性的友爱。
在这种友爱中,人们会因为朋友自身的原因希望对方好,而不是出于功利的原因或者短暂的快乐。但是呢,因为友爱的双方都是有德性的好人,所以他们彼此之间,不仅能够互相帮助,也能够给彼此带来愉悦。并且德性友爱能够持久稳定,经历住共同生活的考验,所以,友爱的双方也能够从共同生活中获得快乐。我和施展老师就是这种德性友爱关系,我们俩纯粹是因为彼此的智慧和卓越的品性而喜欢互相交流,并且对话本身就是令人愉悦的,我们的友爱关系也会促进我们两个人成为更好的人。而且,这并不妨碍我们两个人互相帮扶,如果施展老师看到我生活过于朴素,我相信他也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我改善生活质量,并且还不会期待我给他任何回报,因为他作为朋友,对我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为了我的好。所以,德性友爱并不排斥有用和快乐,反而是比有用和快乐更为完善的友爱关系。这也是柏拉图所说的原初的友爱。
德性友爱是两个追求卓越的人之间的友爱关系,彼此都为了对方的好,都希望对方成为更好的人。听到这里,我想你会想起我上一讲的内容,这不就是盖茨夫妇的相互成长嘛!不错,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古代哲学家对友爱的经典看法都将目光放在人的完善上面,真正的朋友就是基于德性的友爱,让自己不断完善的那个人。到这里,似乎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但是,一个叫做奥古斯丁的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质疑。
【自爱和友爱并不冲突,陪伴和幸福是朋友的真正价值】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的大思想家,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对德性的友爱笃行不移。罗马的哲学家喜欢用“一个灵魂、两个身体”来描述这种纯粹的、真正的友爱关系,奥古斯丁也是这样,他年轻时候很幸运地拥有了这么一位朋友,在自己的著作《忏悔录》里,奥古斯丁回忆说,自己的这位朋友是无比亲密的知己,他们两个人一起研究学问、一起长大、一起求学、一起游戏。两个人的交往无比甜蜜,并且嗜好相同,非常投机,相依为命。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夺去了这位朋友的性命,奥古斯丁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他的原话是说,“只有眼泪是甜蜜的,眼泪替代了我心花怒放时的朋友”。奥古斯丁相信罗马诗人说的“朋友是自己灵魂的一半”,而朋友的去世给这一命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也让奥古斯丁对“一个灵魂、两个身体”的友爱关系是否存在,产生了怀疑。如果朋友是另一半灵魂,那么朋友去世了,我该如何生活呢?或者说朋友去世了,我还应该活着吗?如果自己也一并随朋友而去,那么奥古斯丁所热爱的朋友就整个死去了。不仅如此,奥古斯丁发现自己虽然非常痛苦,但他又意识到自己宁愿丧失朋友,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奥古斯丁痛苦地发现,真正的朋友是不是根本不存在?身处“一个灵魂、两个身体”的德性友爱中,你爱的究竟是自己还是朋友?友爱会不会在根本上是自爱或者是自恋?
到这里,关于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爱,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开始越来越完整了,奥古斯丁对友爱和自爱的困扰是真实的。而要回答这个困扰,我们还是要请出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说,“真正的友爱源于自爱,自爱是拥有真正朋友并且能够成为他人朋友的起点”。因为人首先要做到自己身心一致,并希望促进自己的善。只有这样,人才能够成为稳定的、追求德性卓越的人。人也必须首先愿意和自己一起生活,才能和他人一起生活。
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却是事实。试想一个坏人,他自己与自己都不能保持一致,他选择的只是他认为令他愉悦的,而实际上却是对他有害的东西,那么他是不可能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并且,对朋友真正的爱都是从对自己的爱衍生出来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你是怎么样地希望自己好,就会怎么样的希望真正的朋友好。所以真正的自爱不是自私或者自恋,而是要努力成为卓越的人,做高贵的事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
其次,陪伴和幸福是朋友的真正价值。人固然可以孤独地生活,独善其身,但朋友是人最大的外在的善,通过找到真正的朋友,进入稳定的友爱关系,就可以和朋友一道感知彼此的存在,通过共同的语言、思想的交流来共同存在,共同生活对人的意义也在于这种交流。这种陪伴的、共同存在的感觉本身就是令人愉悦的,也是值得欲求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必须有好人来做朋友。
你还记得一开始的问题吗,谁是真正的朋友?柏拉图认为,要回答朋友是谁,就必须要先回答朋友是什么,就要找到原初友爱。亚里士多德在这个基础是把友爱分为三种,认为基于德性的第三种友爱才是最稳定的友爱,这种友爱能够让双方都成为更加完善的人。但是,奥古斯丁通过他的真实经历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友爱无法面对自爱逻辑的挑战,这就引出了对真正朋友的更深一层的观点:真朋友就是首先能自爱,而朋友的价值在于陪伴和共同生活的人。用自爱并且愿意在一起共同以及分享生活,来作为好朋友的标准,你也就能理解我在开篇时提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微信朋友圈里的人越多,朋友反而越少。因为真正符合标准的朋友注定是稀少的,你不可能和很多人共同成为真正的朋友,而面对通货膨胀的朋友圈,你只会选择越来越少的分享你的生活,或者只向特定的分组共享你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说,真正的朋友需要在一起吃足够多的盐巴,也就是说真正的朋友是需要大浪淘沙,通过无数的共同经历和考验才形成的。相较于爱情,真正的友爱不是冒险地孤注一掷,而是基于品性的相互陪伴。关于朋友,我就谈这么多。
最后给你留一个问题,人们常说不同的人只会陪你走过人生的某个阶段,你是否同意这句话呢?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加入社区讨论,我们下一讲再见。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朋友是能够帮助彼此建构自我的人,是灵魂的互动,人生能找到这样的真朋友是很幸运的。
很久不看朋友圈了,因为里面都是广告。
大观天下志 回复 @妙手偶得888: 同感。不过也可以多发发朋友圈,冲淡朋友圈的广告。
感谢大家在哲学板块的精彩分享。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提出问题,与人文社科爱好者一起讨论。我们会在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取问题内容,请主讲老师进行答疑,期待和你一起讨论。
懂了,施展老师是大家的好朋友
大观天下志 回复 @Edward2wong: 这位朋友在一大堆“朋友”的关键词中精准地找出了施展老师,看来也是大家的好朋友、老朋友。
作为一普通的人,在我们一生中的几十年里,恐怕很难有一个人能陪伴自己一生。但从精神层面上看,或许会有一个人,你一旦与他有了深交,对方说的一句话,对方做得某一件事,都有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从而起到了陪伴你一生的作用。
君子之交淡如水
大观天下志 回复 @罗浮山大盗: 珍惜君子之交
观点很新,
我怎么听出了老师向施展老师,假德性友爱之名行用处友爱之实呢?!
先一期一期听,完了串起来再听,感觉串起来听更系统一些
每个人可能处于不同的需求层次之中,处于生存需求的人,他需要一起解决生计的朋友,比如迷失荒野中的难友,谈灵魂交流就虚了;处于安全需求中的人,需要一起解决安全问题,比如孤军奋战中的战友;处于归宿需求的人,需要一起解决孤单问题,这时候酒肉朋友也是朋友;处于尊重需求的人,需要共同提高社会地位,形成学友之类的朋友;处于自我实现的人,需要超越物质的实现,于是有那些知己和士为知己者死。其实,人类是社会动物,结群是人类生存的本能手段,人类渴望朋友,其实渴望的是这么一种结群的关系,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需求
昕明 回复 @飘啊飘啊飘过: …帮助自已完成自己的需求。很棒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