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骤雨,望月楼上的酣畅淋漓【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西湖骤雨,望月楼上的酣畅淋漓【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00:00
07:35

我们都知道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苏轼不但生性豁达乐观,而且在为官路上不管有多坎坷,到一个地方都酷爱当地山水,并能陶醉其间。所以在苏轼的诗词里不乏对当地山水的描写,其实读苏轼的山水诗词也能看出他对生活的态度。今天来为大家讲述一下苏轼在公元1072年任职杭州通判时期浏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这一年的6月27日,苏轼在游览西湖之时,在船上看到了奇妙的湖光山色,而后又来到了望湖楼上进行喝酒,不禁留恋忘返于这样的美丽景色之下,随之便写下了这几首我们熟知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也是其中一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好好地欣赏一下这首诗篇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为什么要到杭州任职?可能很多人会说在杭州这样自古繁华的历史名城是多幸运,其实苏轼这次到杭州不是官场得意,而是从京城被赶出来的,杭州再繁华也不如当时的开封府啊。当时苏轼还年轻,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变法派构陷,外放到杭州。来到杭州以后,苏轼并没有沮丧,这么山清水秀的江南名城当然要好好欣赏此地山水风光,这不他来到了西湖。


站在望湖楼上,远远望去翻滚的乌云就像是那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完全全地遮挡住山峦,那白花花的雨点就就好像是一颗颗珍珠乱蹦于小船之上。忽然之间一阵狂风吹过,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就在那风雨过后的望月楼下,西湖波光粼粼水光一片好像与天际相连,雨中的西湖如此美丽壮观。我们可以很容易便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描写的便是西湖之上望月楼的美丽景象,才思敏捷的诗人巧妙地运用诗句为我们捕捉到了西湖为我们呈现出这场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为我们形象生动地绘制出了一幅“西湖骤雨图”。


此时西湖之上的天空当中,突然乌云骤聚,大雨突然来临,但是顷刻之间又晴空万里,水天一色。此时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西湖的水、岸边的群山、满天的乌云、湖上的乌篷船…站在楼阁之上,西湖山水尽收眼底,翻云覆雨,顷刻尽入眼中,如此景致,谁看了不会感慨一番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翻墨”两个字运用的十分惟妙惟肖,不仅为我们显示出了乌云磅礴的气势,还与后文当中忽然之间晴空万里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我们不禁对诗人的文采心生赞美之情。所以在山水之间,还是需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和泉涌的才思才能与美景相配。




苏轼带有醉意看着山湖与乌云、暴雨为伴,简直是酣畅淋漓。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好农历六月二十七日,正是杭州的暑夏,天气燥热,忽然一次暴雨而至,顿时凉爽备至,俗话说“久旱逢甘霖”,如此以来怎能不心生欣喜呢,自然要在这暴雨之中大醉一场!


这首诗篇虽然仅仅只有二十八个字符,但是诗人卓越的文采却在这首诗中表现地淋漓尽致,苏轼随笔一挥,词句信手拈来,为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功底,字字珠玑,通畅连贯,无丝毫辞藻堆砌之感,初读这首诗看不到任何粉饰雕砌的蛛丝马迹,这也是苏轼的作品流传千古的原因吧。每年的酷暑时期,面对骄阳,时常希望能够突然一场暴雨来荡涤这炎热的人间呢?久旱逢甘霖,确实,苏轼虽然被贬杭州,却用这首诗,把这生活的愉悦写了出来。不管面对怎样的挫折,我们也要对生活葆有一颗热爱的心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72027127

    优美的诗歌,优美的声音。 是望湖楼,怎么又成了望月楼? 望湖楼下水如天!还是在望湖,而不是望月。

    吃土人士 回复 @听友72027127: 因为老苏想看

  • 请叫我小邱

  • 请叫我小邱

  • 无语的取名

    读诗词还是不要牵扯政治,一个构陷用的极不恰当。王安石变法利国利民,苏轼却反对,说明当时的他上不知国下不知民。若真要构陷,何必把他贬到杭州?直到他变成苏东坡,那块坡地才让他明白为什么变法

  • 沨袅袅

    学习了

  • 乐御风

    东坡居士,不同意那就修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