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欢迎收听由我主讲的《给国人的唐宋诗词课》。今天我要讲的是:太阳与月亮的相遇——李白与杜甫。
1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这样热情讴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他们的相遇,就像是“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一个谪仙,一个诗圣,作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二人不仅以“李杜”齐名、光耀大唐,更照亮了千秋中国诗坛。
然而,李白与杜甫初识时,两人的友情天平却有点倾斜:李白此时早已誉满京华,名气大到连唐玄宗都曾亲自召见、并御赐翰林学士,而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则刚刚进士落第,文坛政坛上都没什么名气。如此悬殊的差距,使得杜甫在李白心中占有一定地位本来就不容易。
在现存的李、杜互赠诗中,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只有两首,还有一首在疑似之间。而杜甫明确赠予李白(或思念李白)的诗作则有十首,还有五首也提及到李白。如果仅从双方赠诗的数量来看,杜甫好像是剃头担子一头热,但数量只能说明部分问题。李杜之间的真实情谊到底如何?让我们一起穿越回一千多年前的天宝盛世,探寻二人互赠诗歌背后的千古金兰情。
2
天宝四载(745)的一个秋天,也就是二人初识后的一年后,在李白与杜甫一路漫游到鲁郡境内(鲁郡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这鲁郡的治所在瑕丘,城东七里有一条洙水,两人沿着洙水走在石门,边走边聊。从去年春天在洛阳相识,到现在差不多有一年半了。这一年多来,两人虽然并不是天天相见,但曾经在梁宋的共同漫游经历,也开始让李白对杜甫刮目相看了。如果说在仕途上,两人各自必须戴着面具的话,如今在齐鲁天地山水之间的漫游,确实可以激发出更多真率的性情。杜甫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进李白的心中。虽然此刻离他们分别的日子还有几天,但离别之情提前就开始弥漫了,所以他们抓紧时间,把曲阜附近的山山水水都转了个遍,徂徕山、石门山、泗水以及曲阜境内的亭台楼阁,他们一个也没放过。
相比杜甫,好像李白对即将到来的离别更加伤感。所以这一天,他们在转悠了曲阜附近的风景名胜之后,找了一家小酒馆,便开怀畅饮起来。
李白说:这两天我们马不停蹄地看了许多经典景点,我很想把记忆都浓缩起来,留为以后彼此的纪念。
杜甫一看李白动情的样子,情绪一下子被感染了,便激动地说:您说得甚是。我们就像一根蓬草,浪荡四方,如今却神奇地飘到了同一个地方。
李白一听,杜甫说的正是他的心里话,于是惋惜地说:我们这两根蓬草偶然地飞到了一起,但终究是要各自分飞的。
杜甫刚要接话,李白便说:什么也不说了,先干了这杯吧。
这一次他们喝得比以前理性得多,因为大醉,是需要真正离别这一天的。酒后李白主动说:我到现在还没有送过诗给你,今日要奉上了。说完,李白就挥毫写下了这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这首诗一共八句,每两句转一层意思。前两句说,因为距离分别的日子还有几天,但时间其实已经很紧,所以他们抓紧把鲁郡境内的池园楼台一一玩了个遍。这个“遍”字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的游兴之大,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们对共游的时光的珍惜。
为什么要这么密集地踏访各地呢?原因很简单:下次再见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如果有的话,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尚未离别,就已经在期待下一次相见了,这是第三、第四句的意思。总有人怀疑李白对杜甫的感情,读了这几句,我们至少知道,在那一刻,杜甫在李白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第五、第六句写最近几天他们从济宁的泗水游玩到泰安的徂徕山,一同看泗水秋波清澈,观徂徕山山色明媚。这是用两处最经典的景观,来概括前面“登临遍池台”这一句。我们知道对景色的感觉往往是心情的反应,从这两句我们知道李白与杜甫在踏访齐鲁大地时,心情也是相当明媚的。
但再好的风景也有离开之时,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之时。最后两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说的就是想到几天后的分别,各自分飞入蓬草,人生总是由一个一个无奈连缀起来的。不如饮完这杯,暂时将这一切忘怀。
读完这首诗,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怀疑李白对杜甫的感情。毕竟,若非深情之人,断难有此深情之句的。我们在近一千三百年后看这样的诗,都会被李白炽热的情怀所感动。那么杜甫读了这首诗后是什么感觉呢?巧得很,杜甫当时就回赠了一首诗《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第一句我就不解释了,杜甫与李白一样,也有人生如飘蓬的感觉。第二句说的是他们曾经在齐鲁大地同游时的一个特别经历,那就是访仙学道。什么是“丹砂”呢?丹砂又名朱砂,是一种含汞的硫化矿物。据说把丹砂炼成一种药,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诗中提到的葛洪,就是东晋的道士,据说他在罗浮山里苦心钻研炼丹术,活了八十岁。在后人心目中,他的炼丹术代表了道家的养生方法,他本人自然也成为了道家的一个文化符号。而李白本身就是风流潇洒、才情高妙的谪仙人,他自称“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李白《感兴》),所以他不仅自己曾模仿着炼丹,还在齐州,也就是今天的济南,拜了一个道士叫高如贵,接受了“道箓”的仪式,成了一个正式的道士。至于杜甫,虽然我们今天很难把他与道士联系起来,但他也曾渡黄河、登王屋山拜访道士。在这次鲁郡境内的交游中,他们都曾寻仙访道,只是他们深感学道未成,所以愧对像葛洪这样的高士了。
最后两句的意思就更丰富了。“痛饮狂歌”,诚然是放纵不羁、快意风流的生活方式,但他们真的对此很享受吗?“空度日”三个字告诉我们,他们是没有办法,被沦落在底层,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麻醉自己,消磨时光。尤其是李白在酒后往往“飞扬跋扈”,好像是一世之雄,但这个英雄是谁的英雄呢?谁把他当成真正的英雄呢?杜甫显然为李白的旷世才华被冷落感到惋惜,当然这种惋惜也包含着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担忧。“飞扬跋扈”原本是带有一定的贬义的,指行为举止放荡不羁,目中无人,随心所欲。但这里是用的褒义,形容李白的激情和豪纵,其才华远在世人之上。
二人分别之后,这一年的冬天,杜甫又作《冬日有怀李白》一诗,写下“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这样情真意切的句子怀念李白。当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同游时光多么美好,到如今只能一个盼着“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一个在分别后“终朝独尔思”。二人怀念对方的诗句这样情投意合,这样牵肠挂肚,恰恰正是李白、杜甫旷世友情最好的见证。
3
李白对杜甫的这种深情是偶尔的发作,还是持续了很长时间呢?要说很长时间,我还真举不出例证,但要说这种深情至少持续了一年多,还是可以有诗歌来证明的。
一年之后,也就是天宝五载(746),同样是一个秋天,李白在他寓居的沙丘城,也就是一年前与杜甫告别的那个鲁郡瑕丘(今山东济宁),看着城郊一片古树下夕阳慢慢坠落,秋风吹过树林的声音一阵连着一阵,他又思念起了杜甫。去年这个时候,他与杜甫在石门开怀畅饮,而今杜甫走了,酒也薄了,歌也轻了,一切仿佛都变了个样。
其实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秋天,能有多少变化呢?变化的也就是诗人的心情而已。
李白想到这里,又写了一首诗寄给杜甫。诗歌如下: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成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就是李白,你看他抒情不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而是一下子就把情感推向一个顶点。什么叫“我来竟何事”?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自从杜甫你走了以后,我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只能闲居在这里,百无聊赖啊。闲极无聊,所以李白就在郊外转悠,然而耳目所及,到处都是一片萧索的景象。以前与杜甫在一起,喝什么酒都觉得醇厚,如今一人独酌,觉得这鲁地的酒也很寡淡,想借酒浇愁也不行。听着齐地的艳歌,同样也没有一点兴趣。要知道,李白可是“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的人,如果连酒都对他失去了吸引力,意味人生的意义也削减了很多很多。没有共饮、共听之人,自然这酒和歌也就失去了意义。
最后两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可以看出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简直磅礴而出。汶水也就是今天的大汶河,因为流经多地,汇合不少支流,所以水势浩荡。把这两句翻译一下,就是:我对杜甫你的思念之情,就像滔滔奔涌的汶水一样浩荡不绝。为什么李白要特别用汶水比喻呢?除了汶水水势浩荡,还因为汶水流经鲁郡的北面,然后流向西南方向,而这时候的杜甫恰好也在返还河南故里,正与汶水的流向相同。
4
衡量两人关系亲疏,哪里是看作品数量的多少呢!即使只有一首诗歌,或者一首诗歌中的几句,有时候所产生的情感力量也是很多诗歌所比不上的。所以我一点也不怀疑这一年多来李白对杜甫的深情厚谊。无论是齐鲁游间二人相似的求仙之趣、归隐之志,还是壮志未酬、只好“痛饮狂歌”排遣苦闷的狂士写照,都可以看出李白与杜甫,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彼此之间更是惺惺相惜的同代知音人。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白一直是潇洒出尘、以不世之材“凤歌笑孔丘”的浪漫谪仙,而杜甫则永远是忧国忧民、一生致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现实诗圣。那么,给人印象如此悬殊的两人,究竟是因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又是怎样的机缘,使他们同约梁宋游,并在一次次壮游中贴近对方的心灵、达成人格上的共振?在下一讲中,我将为大家一一详细解读。
谁还敢说李白只结交权贵!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个人还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呢!
诗圣诗仙,双峰并峙,笑傲江湖!
NHG大象无形 回复 @云卷云舒清风明月: 惺惺相惜
李白,杜甫,从几方面,他俩都是两个“极端“滴表现!
怎么没有字幕了?
大家欣赏水平很高!
背景音乐,真讨厌!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背景音乐真的是多余 真心不知道 为什么要配背景音乐 好多讲的挺好的课 都被背景音乐给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