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禅宗公案,说一位禅师先显出手指,又将之藏入袖中,问大家能否看见?众人皆说不见,禅师就说众人都没见性。有人不解,于是请教阳明先生。先生说,手指有见有不见,但本性是常在的呀!人的毛病就是这样,“只在有暏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人们来到道场是为追求真理,但只知在表面上下功夫,却不知身中那不睹不闻的气才是良知的本体!《中庸》所说的戒慎恐惧正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当常常“睹其所不睹,闻其所不闻”,功夫才有着落处。待到功夫成熟,则不须一直提防用力,习惯成自然,真性就不再间断了。修行的主轴是什么?您是否走对了方向?愿此篇棒喝,唤醒迷途之人。
1. 【戒慎恐惧】的状态是怎样的?
2. 【鸢飞鱼跃】与人的本体有何关系?
《传习录卷下》
(一三0)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一三一)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刚从四川阿坝旅游回来,听到一句藏族情诗,见或者不见她就在那里
睹、闻:外在事物,此处用功是义袭于外。不睹、不闻:己所独知之地,此处用功不为闻见所累,是根本。
心神不要在表面上下功夫,要从内心着手
良知/本心/本体,是活泼泼的一股气,气机畅然、廓然大公、随物而感、无物不照。
感恩讲师,太赞了!
❤在不睹不闻上用功夫,我理解类似于独立思考,看清事情的本质,经常练习,自然而然外在事情就正了。而在表面上用功,就没有抓住练功的重点,戒慎恐惧是指内心的重视。见性是见内心的良知,有岂在在手存在不存在,佛家的意思,估计是,我会问你这么低级的问题吗?你的良知没有觉悟吗?你来我们不是就是见性吗?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道在人身中就是性,那个造化的枢机就像花生仁的里面那个芽,会一直跟随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