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变富8:要习惯先把好公司加入购物车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慢慢变富,昨天说到了PEG小于1,比较适合投资,但是历史实际情况是,通常大牛股的起点并不便宜,只有万宝路的公司,菲利普莫里斯符合这个要求,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些大牛股,通常都是走出了高速的意外增长,超出了大家的意料之外,才引发了股价的暴涨。但这都是后视镜效应,你站在现在,你肯定是无法预料,哪个公司会在未来实现超预期增长的,或者说这根本是个悖论,你觉得他能超预期了,那么他就很难再超预期了。所以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往前翻后账,都对,但是站在原地看未来,你却毫无办法。我们还是尽量别买太贵为好,即便是你觉得那些最好的公司,你也尽量等他们便宜了再买。老齐一般是先加入购物车,等过几年到熊市了,再去扫货。所以我们一般熊市会比较忙,等到了牛市反而无事可做,2018年我们不断地研究,但2019年开始,基本就是吃吃喝喝。啥事都没有了。特别是2020年,研究啥都没意义了,肯定不会再有便宜的东西了。
估值的内在价值分为四个维度,时间周期,自由现金流,折现率和管理层,这4个维度只要变化,就会影响公司的内在价值测算。所以相对来说,债券非常好算,因为时间周期固定,现金流就是利率也是固定的,折现率假设一个指标就行,不涉及管理层问题,所以大家都算的明白,债券市场也就没有了波动,但是股票就得个算各的了。基本上算出什么数据的都有。
在股票的估值上,时间周期最长的公司肯定价值最高,没几年就要倒闭的就不太值钱了,永续经营的那种生意,则相对来说可以给更高的估值。所以一般中药企业估值都比较高,远高于他们的利润增速,因为他们都是百年老店,基本上再存在几十年没啥问题。自由现金流,我们之前也讲过,就是能够拿走的钱,如果没有自由现金流,那么这个企业就一文不值,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在北京打工,看起来一个月赚1万挺多,但是工作几年后,回老家了,他可能一分钱存款都没有,赚来的钱,都用于吃饭,社交和房租了,那么你投资他就没什么意义。所以投资就是投他未来持续赚钱的能力,而且是能够拿的走的钱。
第三就是折现率,未来产生现金,那是未来的钱,要把未来的钱计算到现在,就需要一个折现率。毕竟今天的现金比未来的现金更值钱一些,想想80年代的万元户,再想想现在的万元户,你就知道了。一般我们都用无风险利率加一个风险补偿,作为折现率,比如10年期国债,就是无风险利率,然后加一个2%左右,通常都设定为5-6%,比如明年的100块钱,只相当于今年的95块钱。
第四就是管理层了,他是一个骑手,一个船长,管理层的变动,对于一个公司的商业前景,也会有明显的影响。总之用一句话概括投资,就是买入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估值这个事,没有绝对的正确,任何人都只是一个估算,不可能成为真理。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估值思路有这么几个,第一是整体估值法,也就是先看他的总市值是多少,依照他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水平,然后在进行比对,看看他大致应该有多少市值,比如一家500亿的公司,他的对标公司,基本都是千亿规模,那么他可能就低估了。2002年巴菲特买入中石油,就算的是整体估值,他计算,中石油生产中国三分之二的天然气和石油,而中国每天消耗量是500万桶石油,显然需求巨大,而且随着那几年汽车数量的暴增,中石油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而他的估值只是埃克森美孚的一半,当时中石油的市值只有370亿美元,而他们按照美国这几个石油公司来算,认为至少应该值1000亿美元,所以他低价买入了中石油1.3%的股权。然后5年时间,赚了7倍。他卖出的时候,中石油的总市值已经是2750亿美元了。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投资人有相当强大的功力,至少你要知道,大概这个行业是一个什么水平。
还有一个是简单推算法,比如就用市盈率这个指标,10倍市盈率就意味着我们靠着企业利润10年收回投资。我们通过市盈率可以比较出很多东西,比如类似公司的市盈率估值,以及他自己的历史市盈率比较,通过这些估算,来判断现在股价处于什么位置,比如这家公司历史最低市盈率是10倍,那么 他现在已经是8倍了,如果你能判断他的经营没毛病的话,那么他肯定算是低估了。或者同行都20几倍,只有他10倍,那么相比叫来说,他也是低估的。所以简单推算法,就是横向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然后还有一些高级玩法,比如,按照他的增长率,在算算未来几个时间点的市盈率比较问题。这里老齐也多说一句,我们尽量选择在某家公司的历史市盈率低点去购买,这样做非常保险,因为即便未来估值不涨,那么公司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收益率。所以利润会变得十分确定,你要是在不高不低的时候买入,那么未来估值的变化,还真不好说。万一估值向下变动,利润即使增长了,那么你也照样赚不到钱。至于在历史市盈率高点去买,那是一种纯粹傻缺的行为,亏钱是肯定的事情。想都不要想。不但估值不会涨,弄不好利润都得大幅下降,最后就是戴维斯双杀。所以我们有确定性机会的投资时间点,就是他历史市盈率的底部。其他时间,都是错的。千万别相信什么高增长,一般拿高增长忽悠人的时候,通常都是历史估值高点。这时候估值高估,利润也是高估。非常危险。
第三个方法是透支一年买入法,作者美其名曰叫做先结婚再恋爱,意思就是,他觉得自己买不到低点上,那么退而求其次,看看能不能买在明年的低点上,有些公司今年看起来贵了,但假设股价不涨,明年看起来也许就便宜了。所以大不了我就浪费一年的时间,买明年便宜的公司。这个方法其实是用未来在思考,是很好的逻辑,但前提是你得对业绩十分清楚。而且只限于利润连续且稳定的那些弱周期行业。其实现在机构们基本上都是在这么做,特别是一到牛市的时候,很麻烦,基本上找不到低估的产品,那就只能去找未来可能低估的产品。于是我们看到一轮一轮的轮动,就是大家都在找未来低估产品,所导致的。
第四个方法,股息率法,长期来看,股票的实际回报是年化6.6%,其中,分红占了4.4%,资本利得是1.99%,那么既然分红如此重要,干脆我们就把这个东西放大,就买入有确定性股息的公司。这个方法在熊市里特别的好使,很多公司的股息都能超过6%,也就意味着,你未来至少已经锁定了这个年化收益。
市场有效理论认为市场永远是对的,但是市场先生理论,却说他总有一些小脾气,而我们要想超越市场,其实就是要抓到市场抽风的机会。这种事情,其实并不经常出现,甚至很少出现,所以放长线钓大鱼,我们才能超越市场,你如果总想一路屁胡,很可能反而被市场虐的体无完肤。所谓市场犯错,就是市场中的大部分投资者,都犯了认知上的错误,绝大多数人都犯错,你想想这个得有多么难得,不可能是天天发生。有时候,是发展初创期,一般人看不懂,所以有错配机会,还有就是突如其来的利空,让大部分人情绪紧张,造成了错配。而第一种,我们几乎很难把握,别人看不懂,我们通常也看不懂,我们不能老用上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不现实的,但是第二种错配却简单的多,情绪这个东西,一旦上头,那就很容易矫枉过正,此时我们只需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就够了。如果别人上头,你比别人疯的还快,那就没办法了,所以投资其实最后比拼的就是,谁更淡定,那怎么才能淡定呢,需要你控制好仓位,控制好预期,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当你手上总有预备队的时候,心态才能稳定。如果每次都让自己破釜沉舟,那么其实基本上就是一个被虐的货。最后赔钱的,其实99%都源自于心态崩溃。所以老齐总是坚决反对all in,更坚决反对借钱去投资。即便你知道怎么是对的,这心里也过不去那道坎了。
作者说,在投资市场上,有三种大机遇,第一是大熊市大股灾,所有人都在争相跑路,根本没人在乎估值,所以这时候压根就不用去算了,你几乎买什么都是对的。敢买就会赚钱,那么其他两大机遇是什么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