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D3提问:互联网真的让我们变浅薄了吗?
 6186
试听90

27. D3提问:互联网真的让我们变浅薄了吗?

00:00
09:51

我们所使用的工具,特别是信息工具,正在重塑我们的大脑。

 【关键词】

浅薄,忙者生存,碎片化思维,阿米什人


 KK的话】

想象一下这一刻正在上网的亿万人。在我眼中,他们并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愚蠢的链接上,而是进行着富有成效的思考,包括快速地得到答案、搜索、反馈、做白日梦、浏览、接触不同事物、写下自己的想法、发表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意见。——《必然》

 

一些人大惊小怪地声称谷歌正使我们变傻,实际上谷歌通过重新训练我们的大脑而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在2009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加里·斯莫尔(Gary Small)用核磁共振扫描证明,经常使用互联网搜索的老人,其大脑几个主要区域的活性比非互联网用户的老人高出两倍。资深网民的决策控制、复杂推理、直觉洞察等行为有显著增强,包括大脑的额极、颞前区、海马状突起区域皆有体现。——《技术元素》


 【正文】

你好,欢迎来到《KK对话未来》!

 

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叫《浅薄》,曾经入围2011年的普利策奖,作者是尼古拉斯·卡尔。

 

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素材和案例来说明,人类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人们所使用的工具,特别是信息工具,能够重塑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对互联网提出了一些反思,他认为,互联网对我们大脑所做的改变是值得警醒的,包括注意力分散、很难进行深入思考、长期记忆被外包给机器,等等。核心结论就是,互联网正在让我们变得浅薄。

 

恰好再早几年,有一位叫安德鲁·基恩的作者写过一本书,叫《网民的狂欢》,副标题是《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KK和安德鲁·基恩曾经在网络上做过一次辩论,核心话题就是「互联网是否让我们变得愚蠢和浅薄」。

 

今天我们暂且不去说KK和基恩的那场辩论,而是用 KK的观点和《浅薄》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做一场虚拟对话和辩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双方的共同点。

 

不管是尼古拉斯·卡尔还是KK,他俩都认同,我们的大脑是可以被技术重塑的,而且不光是在儿童时代,即便是成年人也可以进行重塑。

 

尼古拉斯·卡尔在他的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伦敦出租车司机的例子。你可能不太了解,伦敦的街道非常复杂,而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为了适应这种复杂的空间认知和记忆需求,他们的脑后海马状突起就要变得比一般人大。

 

KK在《技术元素》中也提到过,一位学者在2009年用核磁共振扫描了一些人的大脑,他发现,经常使用互联网搜索的老人,其大脑几个主要区域的活性比非互联网用户的老人要高出两倍。同时,资深网民的决策控制、复杂推理和直接洞察等行为都有显著增强。

 

尼古拉斯·卡尔和KK还都认同,互联网使我们从以往的线性思维转向了碎片化思维。关于碎片化思维,我们在之前《屏读时代:屏幕之民》那期内容中有所提及。

 

尽管尼古拉斯·卡尔和KK对一些现象的观察是相同的,但对这些现象的态度确实截然不同的。

 

比如说,关于「注意力」。

 

尼古拉斯·卡尔认为,「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但KK不这么看。他相信,互联网不但赋予了我们互动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注意力水平。我们不应该把互联网的「流动性」和浅薄混为一谈。他认为,互联网的流动性和互动性,恰恰能让我们把目光迅速转移到更复杂、更庞大、更深奥的工作上。比如说,我们今天不再是被动地看电视前,我们可以去发弹幕,可以对视频进行近乎实时地剪辑和编辑。另外,娱乐领域的影视作品也更加复杂,像《盗梦空间》《西部世界》这样的烧脑片,其错综复杂的程度和对持续注意力的要求都远超从前。KK还以自己为例表示,他以前绝不相信自己会享受如此复杂的故事或是花时间去关注他们,但他今天的注意力水平已经明显增强,所以能够乐在其中。

 

再来看关于「沉思」的问题。

 

尼古拉斯·卡尔提出了一个叫「忙者生存」的概念(「忙」是忙碌的「忙」),其大意是说:在大脑能力的竞争中,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因为时时刻刻都处于忙碌之中,所以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那些支持安静思考、线性思考的大脑功能就失败了。尼古拉斯·卡尔还引用了超验主义的一个理念,即「真正的启迪和领悟,只能通过沉思和自省获得」。

 

不过不巧的是,KK本人就是超验主义的传承者,因而他可能对「沉思」这件事情更有发言权。

 

KK认为,互联网让我们的思考方式更偏向行动,而不是沉思。他说,我们在使用互联网之后的最大变化,就是有一个想法后,会先行动,而不是先思考。每当出现疑惑,我们不会在内心漫无目的的反复咀嚼,而是开始做事,开始迅速行动。搜索也好,提问也好,剪切复制也好,我们会尝试把一切信息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种新的模式看上去不够深刻,但是它是我们应对庞大的数据、信息和变化的合理反应。这就好比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中划独木舟,必须要做到反应迅速,很多动作都是下意识的本能,不可能去深思熟虑。而这些本能的反应,往往是在无数次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姜奇平老师在给《浅薄》这本书所写的推荐语中也指出,互联网这种碎片式思维带给我们的好处就是,有利于我们聚焦在当下。

 

话说回来,其实以前所说的「沉思」,很多时候也只不过是大脑一片空白而已。

 

尼古拉斯·卡尔和KK的第三个分歧在于对人和机器的分工上。

 

尼古拉斯·卡尔非常担心,我们正在把最具「人性」和「智慧」的工作委派给计算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记忆,特别是长期记忆。他甚至喊出「记忆外包,文明消亡」这样的口号。

 

对于这类担忧,KK在很多场合都做过回应。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

 

•机器延展了我们的智力。

 

与其说我们把记忆外包给了机器和网络,不如说机器和网络延展了我们的记忆。

 

尼古拉斯·卡尔自己在《浅薄》一书中也承认,计算器的使用,并没有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恰恰相反,学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对数学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上。但他同时辩解道,计算器的使用,是替代了人类的短期记忆,而网络则是要取代人类的长期记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短期记忆在人类的推理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什么它被计算器取代就无所谓呢?第二,人类利用网络去检索知识,就代表人类不再使用自己的长期记忆了吗?

 

•机器更擅长做有效率的事情,人类更擅长做浪费时间的事情。

 

KK认为,人类擅长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低效率的,浪费时间的。比如说,科学研究;再比如说,艺术创作。学会创造性地浪费时间,恰恰是创造力的来源。

 

KK还认为,将来机器更擅长于回答问题,而人则应该更擅长于提出问题。我们越容易获得答案,就越容易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每个成年人平均一天在线提问四次;而Google告诉KK,他在2007年某月问了349个问题,平均每天十个。

 

如果你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可能就会想到,寻找答案相当于给定函数,求最优解;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相当于在一个函数空间里求最优解。两者的难度是很不一样的。

 

在将来,答案会变得非常廉价,而提问会变得更有价值。

 

•我们需要机器来帮助我们定义和完善人性。

 

关于这点,我们在之前关于人工智能的内容中有所讲述,今天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KK是如何应对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信息过载和浅薄等问题的。

 

•首先,是有选择地使用工具。KK从阿米什人那里学会了最小限度地使用工具的方法。你可能已经从各种媒体中看到了,KK很晚才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家里也一直没有电视。但是,KK对近几年兴起的网络视频,特别是短视频,非常感兴趣。

•其次,是适当地抽离网络。KK用的办法是读书和旅行。他每年都要有至少两、三个月时间在外旅行,多的时候甚至有半年时间。事实上,他在旅行中并不戒断网络——他对旅店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有好用的无线网络,这样他可以及时地收发邮件。旅行对他的意义,还是在于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只不过不是从网络上,而是从现实世界中。他会去观察,会去提问,会拍照片,会把照片传到网络上。所以,与其说他是抽离网络,不如说他已经可以做到自由地进出数字和物理两个世界。而这,也恰恰是网络训练的结果。

好,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谢谢收听!


精选用户评论
  • Momo77

    人们同一时间会想很多的事情,就像计算机同时可以开很多窗口,运行很多应用,但是对一个人本身是没有好处的。静坐是为了去杂念增慧。如今是反的,比谁能在同一时间做更多事情,智力好像上去了,慧却没有增加。这是很危险的,绝圣弃智。只会不断增加临时文件而让计算机变慢变卡,最后淘汰。由于技术的出现和高速发展,人类现在很多变化是超过其自然适应速度的,就如开车速度本不是人类该有的本能,所以就要发明人工驾驶弥补。我们发明了一项本不属于自己的能力给自己用,结果发现自己配不上,就找替代品,人类越对技术的依赖,就让人的贪婪更深,最后将自己推向深渊。。。已经停不下来了

其他用户评论
  • 听友81072754

    又看了一遍,很喜欢这段话:「计算器的使用,并没有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恰恰相反,学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对数学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上。」 同样可以套在人工智能上,人工智能同样解放了我们,让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深层的事情上。

  • 听友81072754

    用行动代替沉思,想到了「知行合一」。突然觉得王阳明好厉害

    译言网 回复 @听友81072754: KK 在余姚参观了王阳明故居

  • Momo77

    浅薄的作者主要说的专注力是一种让人类可以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而如今的信息爆炸和手机的滴滴声却让绝大多数人的这种专注时间降低。我亲感非常影响我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很少就够用,而网络却是泛滥着无数无价值无营养的资信,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并不会提高,只会让大众随波逐流。就像现实生活中,充斥着无数廉价的商品食品,人类大多数其实不需要那么多无营养低质量的东西,只要几件高品质的就够了。但是东西被技术的提高生产出来过剩了,就成为资本家聚拢财富的工具和模式,将极大地增加贫富差距,这里的贫富是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最后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就可以轻易控制世界,控制人类生死和归途。人们还傻傻地被带着走...

  • 肖之鸡

    沉思 沉思的目的其实是启迪和领悟。这个本身就是要求我们去进化。而所谓的进化则是在差不多同样信息或者材料面前创造更加好的东西的能力。 而创造这个能力,我认为,其实是一种建立联系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创造前期你需要有物质积累,在创造过程中,你是产生了很多好的和坏的联系,创造后期,你需要一个能够检验的标准。 互联网,放大了我们前期的物质积累,所以我们更加需要kk那种快速判断的能力。快速筛选信息,进行联系,然后不行尽快抛弃进行下一项的能力。沉思本身也只是加速这一过程的手段。

  • 肖之鸡

    关于互联网是否会让我们变得浅薄,我觉得这个关键还是在理解人的本质和互联网的本质上。我认为互联网会加大我们身上的某些特质,所以它会让一些人更加深刻。 注意力 互联网的本质是建立更多的连接。而注意力本质上人大脑对于外界事物建立联系的能力。注意力分散既有大脑本身有尽可能多地抓取信息的本能以及互联网提供了过多信息的特质(想想各种门户网站弹出的广告)。 而注意力能否变得集中或者深刻其实是以是否有一个系统性目标为核心的。如果有,那么互联网是促进我们的注意力(在某个目标),否则,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