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
拓跋宏是一心一意要推行汉化的,为此,他专门提拔汉人官员为己所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南齐叛逃过来的王肃。同时,他对冥顽不化的,懒政失职的鲜卑贵族毫不客气,撤官免俸样样都来,其中的代表就是他亲弟弟拓跋羽。如此一来,北魏的汉化进程陡然一新,大踏步向着中原文化火速靠拢了。人物
王肃、叔孙通、燕州刺史穆罴、尚书于果、拓跋丕、拓跋羽、陆睿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定陶被诸侯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召儒生与其共订朝仪。
2021年05月26日11点.滁州毕小沫在安徽滁州第一遍听《从三国到明清》.与你风雨10年.不离.不弃.不移.不易.同时谢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朋友们!
南北朝√涛哥更新啦爱心传递(ღ˘⌣˘ღ)
拓拔宏这位北魏孝文帝,比南朝的齐皇帝要有胸怀与大格局得多多了!!
现在我们也要在全世界推行汉化
Dead_Ahead 回复 @风萧萧袭: 我们就是要化不可能为可能!
拓跋宏想汉化是有理由的
05分32秒.王肃说成了王宏
不是叫金日蝉吗
晷,上面不是日,而是曰
癸卯,魏主如邺城。王肃见魏主于邺,陈伐齐之策。魏主与之言,不觉促席移晷。自是器遇日隆,亲旧贵臣莫能间也。魏主或屏左右与肃语,至夜分不罢,自谓君臣相得之晚。寻除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时魏主方议兴礼乐,变华风,凡威仪文物,多肃所定。 历代鲜卑皇帝动不动就会跑出去巡游,不像以前那些中原的皇帝,除非不得已,不然很少离开首都,甚至连皇宫的大门都很少迈出去,这点其实挺好的,可以了解每个地方的民情,也能发现人才。琅琊王家确实有点东西,从当年的王导以来几乎代代都有聪明人,基因挺强大的。王肃聪名能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为了替父兄报仇,借魏伐齐,也是挺讽刺的。对于南齐的叛国高官,拓跋宏能够让他做辅国将军、大将军
汉化也摧毁了北魏,洛阳的文官集团和六镇军人矛盾很难解决。河阴之变后国家基本被分裂,高家和宇文家三代人开始了对抗。齐周之间对抗可以说真的是国家制度和发展方向的终极对抗了。这是为什么北周的统一北方对于中国历史有决定性的意义。
AlXcL 回复 @中华一号_c0: 统治阶级的改革很多时候和老百姓没有直接关系。我没说北魏不应该汉化,而是说这个决定反而催化了统治阶级上层的分裂,矛盾直接动摇了国本。这不是一个马后炮的论断,因为即便北魏当时不汉化未来也迟早会在某一时间点发生。北魏汉化并不是一个制度改革失败了,反而加速了国家裂变。 有意思的是北魏根本意义上留下来的最大历史遗产不是汉化遗产而是两个在当时领先的两大制度:均田制和府兵制。这两个制度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后来北强南弱的局面,并且延续并改变了未来100多年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