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帝王·第四讲】用心如镜,胜物而不伤

【应帝王·第四讲】用心如镜,胜物而不伤

00:00
16:02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庄子应帝王第四讲。


第四讲,是庄子对《应帝王》全篇做的一个总结:圣人究竟是怎么用心的。


在鸡汤文理常常会感慨说,我们常常关注别人的成果,而忽略了别人受的那些苦、那个罪。这个叫做富了哭穷,老板叫苦。


在道家看来,真正值得注意的,其实不是学圣贤的具体做法,而是去看他们是怎么用心的,他们从何种角度去看待问题,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这是心法,成功学显然不会教你。


庄子说,圣人的心境,犹如混沌一气,漫无目的,又滋养万物。圣人的心意,不是万物的对立面,而是万物的镜子,所以能够“胜物而不伤”,把社会事务梳理得井井有条。


在这一讲,也是整篇应帝王的最后,庄子又讲了一个“混沌之死”的寓言,作为对世人不悟真道、每天忙着穿凿附会的的警醒。


下面就请进入课堂,我们一起学习。



正文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解读


这是庄子心中的理想境界。


“无为名尸”,不要为了名位去奋斗。有人可能会问,我不为名位奋斗,又为什么奋斗呢?庄子的意思,把名位作为目标的话,得到名位的可能性并不会变大,而心却因此受了很大的束缚。


“无为谋府”,不要把自己变得很有城府,每天想着策略谋略,尤其是学心理学。学了心理学之后,看着满大街的人都不对劲,都有心理问题,用各种心理模型去套用分析别人,这是非常糟糕的。如果不从事心理分析师的话,还是不要去学那些东西。


“无为事任”,不要暗示自己承担着什么大的使命。


“无为知主”,不要认为追求知识这个行为是绝对的善。知识是无穷尽的,我们只能跟它共舞,而不可能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庄子说,求道之人,要注意规避以上四个方面。其实,规避了这些,也并不代表你在这四个方面水平就差,可能还会更好一点,因为心会更放松一些。


放下了这四个方面,就会“体尽无穷”,体会到大自然变化的无穷无尽,“而游无朕”,游于那个没有征兆的、没有外形的、冥冥的存在之中,心神也不再依赖于具体的形态。


心神总需要粘着一个东西上去运算、去感觉,其实,应该习惯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神可以是这样的,它可以是自由的。总是抓在某一个事情上,心是烦恼的,成就也会变低。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穷尽了大自然给他的这么一个禀赋,因为每一个人虽游于无穷,但他感受到的东西还是不一样的,而不是说游于无穷就能得于无穷。


每个人都游在自己的可能性空间当中,都是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的。然后把这些天赋的东西都尽情地给展现出来,而没有什么自得,其实说到底“亦虚而已”!就是与虚无同构,因为虚无是永恒的生命力,也就是与永恒的生命力同游。


“至人之用心若镜”,真正的大的修行家或者大的道人,他用心就像镜子一样,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反映——“不将不逆”,不迎不拒,“应而不藏”,他也没什么藏私,不是说这个事来了之后我就不应了,换句话说,对祸福吉凶,他不放在心上,也没有自己的成见,比如说这个东西来了就拒绝了。我觉得我们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比方说有人来向我学习,我就得先算一下他的八字,因为我怕后面弄的很麻烦,这个人在我这比较容易学,我才会收他,所以,我就做不到像至人那样,我的境界离这个还有点远,像我们这样的就叫“应而有藏”。


“故能胜物而不伤”,因为他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万物在他面前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一样,彼此扶持,彼此跌宕,而他自己无所失,无所得,游于无朕。这个是大境界,空口讲,实际上也是讲不出来的,所以能够“胜物而不伤”,这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他守住了道,万物在他面前都是很客气的,基本上都能听从他,尽管我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听从谁,但是就是理顺了,所以能够胜物,也就是自己的心不受物的束缚,而且既能调理万物,又不伤到它们的本性,它们还是在自己的本性上运作,这个是庄子讲的最理想的一个状态。



正文


南海之帝为儵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解读


“帝”就是神位。


南海之神的名字叫做“儵”,“儵”指的是空间,所以他也就是空间之神。


北海的神位叫做“忽”。“忽”指的是时间、感觉,“儵”是指像从左边到右边的这种空间。


中央最核心的神叫“混沌”。我一直讲“道生一”,“一”指的是混沌,就是从这来的。


时间之神和空间之神它俩在先天一气这相遇了,他们游于混沌,游于先天一气当中,先天一气是母体,他们当然“待之甚善”,对混沌很好。


儵和忽想着,这永恒的母体对我们多好,就想要报恩,但是他不能听、不能看、不能吃又不能喝的,没有人世间的这种种体验,所以,就想帮助他体验一下,一有此念则落于后天纷纷扰扰。


于是,就一天帮他尝试开启一个灵窍,第二天再开启一个,一直开到七窍的时候,混沌死了,因为他“后天则生”,沦为后天众生了。当然混沌实际上是不死的,这是个比喻而已。



说在篇末的话


第一个,不管你是以你的意志来治理社会或者治理组织,还是依靠一种周密的模式、技巧、技能来治理,本质上都是劳形处心,对事情本身是没有帮助的,徒增劳累。


第二个,悟道的心灵是游于物外的,万物自宾之后,也不伤它,这大概就是中国人讲的终极的和谐。


第三个,喜欢做些事造作,去强制事情的发展方向,这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经验,因为人类就是这么过来的,当然这个也是一个误区,就像《人类简史》上说大家都认为农业是个伟大的发展,但其实是把自己捆在上头。这个比喻不一定合适。


 从整个道家的底蕴来讲,它还是寄希望于系统的自组织,管理者或者说人,去维护它运转的枢纽。让机器自己运作,不要指挥机器。


心斋和坐忘回顾


我们再回顾一下心斋和坐忘这两门技术。


心斋。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是修行的一个路径,就是说你不要用耳朵去听这个世界的信息,不要从你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信息,而要从底层的气的运行角度去感应气运的流通。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听到的所有现象都是受你的耳朵的制约,而你心灵的所有的感应都会被你具化成一种形象,这些都不符合世界真实的情况。


这个世界真实的情况是里面源源不断的流动的气息,气是它本源的东西,所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气是这当中真正虚无的等待万物运作的东西,它帮助万物运作。


“唯道集虚”,只有道才能够让气整体地运作起来,所有的虚无的作用最终都体现在道上。


“虚者,心斋也”,也就是要把你自己后天有形的功能慢慢地淡化掉,给心灵做个大扫除,最终让气运行在其中,那么道就运行在其中了,就能体悟到道,这个是具体的修为。


坐忘。


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要把肢体上的动作忘却,把社会性的智慧,把人类几千年来留存的各种权谋智慧放弃掉,“离形去知”,内心突然一下就通达了。


“同于大通”,不是说要朝哪个方向努力去通。阻止你通的就是前面这两个东西,一个是肢体、感官的那些东西,另一个就是社会性的魅惑。这就是两种魅惑,一种叫做社会性的魅惑,一种叫做感官的魅惑,把这两种魅惑放下,就“同于大通”了,这个叫做坐忘。它是一步到位,就跟禅宗的顿悟一样。

内七篇总结


最后对庄子的内七篇做一个总括。


《逍遥游》讲的是至知和至人。达到至知后才有至人,至人对这个世界是不害的态度。


《齐物论》讲的是万物同根。万物都是系统的一个表达方式,所有具体的是非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不是说你不要分辨是非,而是说你内心要超脱出这个东西,你才能回到万物同根的这个根上,否则怎么回呢?


《养生主》讲的是中道。不为世间的俗情所累,才能养护身心,这是真正的养生。


《人间世》讲的是虚以待物、心斋。心斋的结果是“吉祥止止”,解脱祸福,也就是说不再落在具体的祸福上面,而是落在了内在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上。“吉祥止止”就是最吉祥。


《德充符》讲的是时世造化和人的真德的修为。时世造化总是颠簸往来,有时候甚至会变得很坏,但是真德不能因此而受损,所以他举的都是那些被刑罚的人得了道的例子。


(德充符)这一篇少讲了一点,因为大家实在不太愿意听,听的都是一些脑袋缩在里面、佝偻的人得道的事,心里肯定不太爽。


《大宗师》讲的是自然法脉,也就是自然之道是怎么传承下来的,以及得了道之后大定大闲的境界。


《应帝王》讲的是怎么样由王入帝,也就是他要执行道“化贷万物”的功能,最终是“顺乎于自然之道”。


这是我对庄子整个内七篇的一个总结,不一定准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萌听书

    能否请老师指点一个令我困扰的问题?最近遇到一个陷入困境的人,我正好有机会帮了他。可是他接受帮助之后,指责我不该同时帮助另一个女生。因为那个女生并不领情,也不感谢我。所以我应该全心全意帮他一个,把他放在第一优先级。他这个心态让我非常不爽,但是事情还没完,我们还得打交道。想请问老师,虽然反感,但却不得不面对的人该如何相处呢?

  • 哲学小王子的追随者

    建议把文稿整理成书出版!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哲学小王子的追随者: 内篇部分已经由中华书局出版了

  • 谭延军

    听了这节终于对庄子有点爱了,但我更爱黄老师!从道德经到南华经(期间没有参加金刚经的课),黄老师就这么谦虚真诚的实实在在的慢条斯理的从不目空一切的从不下定论的时刻还对照圣人圣言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讲着自己对这些原典的理解和诠释,值得我辈尊重和敬仰,更因此更认真的跟随老师老实的学习经典,感知人与自然

    喜萌听书 回复 @谭延军: 同学,你是实在找不到人表白了吗?可是庄子和老师是无辜的

  • 真真睦合

    听黄老师说不当精神分析师,就不要学心理学,因为担心我们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套用到生活中。 套用心理学知识到生活里确实带来很多困扰,但是一旦跨过了这个过程,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心理学也是了解人,了解关系,了解自己的有效的途径。 心理学不光是“精神分析”。其实精神分析里我最喜欢的还是它的思维方式。 所以心理学跟咱们自己的文化一样,也是打开智慧的很好方式。 多角度了解自己,把知识融会贯通,眼界也更容易打开。

    黄明哲博士 回复 @真真睦合: 善哉。只是个人意见而已。 为什么现在心理学流行,尤其是在女性中特别流行,这个能分析一下吗

  • 微妙玄通666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祛除身体上和社会上的魅惑 心灵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感谢黄老师的真知分享

  • 微妙玄通666

    感谢老师的正解系列课程 品读庄子智慧 收获自在人生 以及坐忘和心斋的心法解读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至知不知 至人不害 逍遥游 万物同根 超出是非 齐物论 中道无累 养我身心 养生主 虚以待物 解脱祸福 人间世 时势造化 真徳无形 徳充符 自然法脉 大定大闲 大宗师 化贷万物 顺乎自然 应帝王 期待外篇

  • 微妙玄通666

    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不粘着 祛除魅惑

  • 卧云堂

    感谢黄老师传授学习的重点在心法,即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 无极复无极_BD

    至人的境界,混沌的状态,好难呀!理解不了,更不知如何达到。但庄子和黄老师在努力的告知我们有这么一种境界,是洒脱的,是无害的,是利人利己的,是包容一切的。感谢,感谢。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无极复无极_BD: 放下复放下。心中的杂波太多了

  • 喜萌听书

    跪求老师再把心斋和坐忘具体讲讲。。。心斋吧, 没有事心挺斋,遇事心就乱了。坐忘吧,坐着玩手机忘了干活但是经常。。。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喜萌听书: 先需入静啊,有一个专门的入静课程,可以在群里问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