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佛陀讲了识的两种生灭和识的三种相之后,要讲识的分类。再强调一遍,在佛陀三时教法中,识只有一个,就是藏识。只是为了表达阿赖耶识的种种不同功能,才把这唯一的识分成几份来描述。
1、识的分类
《楞伽经》前面经文中,已经出现过的对识的不同分类:
第一,把识分为八份,就是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这个识的八分法里,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前五识;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前六识,把意识称为第六识;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把末那识称为第七识;把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
第二,把识分为三份,心、意、意识。这种分法在《楞伽经》经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果把这个三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三分法的“心”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三分法的“意”对应八分法的末那识;三分法的“意识”对应八分法的前六识。
第三,把识分为两份。大家应该还记得《楞伽经》第一品一开始就有一句话,“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这句话其实就是识的二分法,把识分为藏识和转识。如果把这个二分法与前面的八分法做个对比,二分法的藏识对应八分法的阿赖耶识,二分法的转识对应八分法的前七识。
2、现识与分别事识
“现识”这个“现”,梵文是khyāti,来源于动词词根khyā,表示显现。因此把khyātivijñāna译为“现识”,是可以的。但这个翻译又容易造成误解,容易把现识理解为正在显现的识,理解为识的现行。其实这里的khyātivijñāna要表示的是杂染种子未现行,但具有着随时都能现行的功能的识。菩提流支把khyātivijñāna译为“了别识”,译得很好。了别识就是指往昔的虚妄分别,在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而这些杂染种子还未现行,但是这些种子又都具有着随时现行起分别的功能。这个了别识显然对应着前面讲的,识的两种生灭的相续的生灭。
分别事识,“分别事”梵文是vastuprativikalpa。vastu就是事物,表示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prativikalpa就是分别,就是在圣者看来,凡夫心外根本没有事物存在,可非要误以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的这个误以为。所以分别事识就是非要执凡夫心外有事物的识,这其实就是识的杂染种子的现行。因此,这个分别事识对应着识的两种生灭中的相的生灭。
比较前面的二分法——藏识与转识,那这里的了别识就对应藏识,分别事识就对应转识,只是安立了新的名字,但是新名字的安立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识,理解识的不同功能。转识(pravṛttivijñāna)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ābhāsa的显现,而分别事识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分别。
二、“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佛陀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就是用镜子比喻了别识,是说了别识如镜子一般,具有着随时都可以显现出似有事物的能力。
三、“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佛陀说了别识与分别事识,这两个识无异相,就是没有差别。这就是在表达,其实识只有一个,不要以为有了别识和分别事识这两个不同的识。识只有一个,两个识的名言只是为表达这个识的不同功能。了别识与分别事识是什么关系呢?互为因的关系,分别事识是了别识的原因,了别识又是分别事识的原因。
四、“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了别识以什么为因?就是这个包含着未现行,而又随时都可以现行的杂染种子的这个识是以什么为因。其实这个问题就是问,了别识中杂染种子的因是什么?说得再通俗一点,杂染种子是哪来的?佛陀回答,不思议熏变。不思议,梵文是acintya,cintya就是思维的意思;acintya就是不能思维,就是凡夫不能以思维来理解,就是凡夫不能见。那凡夫不能理解的、不能见的什么呢?是熏变。熏就是熏习,变就是转变。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讲过了,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执ābhāsa为nimitta的分别就是分别事识,分别事识的分别结束了,但转变为杂染种子,熏习在了别识中,这就是熏变。因此,了别识的因就是分别事识。
分别事识以什么为因?就是为什么杂染种子现行时会起分别?两个原因,第一,分别境界;第二,无始戏论习气。分别境界,梵文是viṣayavikalpa,viṣaya也译作外境,就是凡夫心外的存在。分别境界就是多生累劫的虚妄分别,在反复的熏习和现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坚固地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凡夫心外存在着事物,凡夫心外存在着桌椅板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种认知在凡夫心中是颠扑不破的、坚不可摧的,这也是学佛的最大障碍。
为什么杂染种子现行时要起分别?是因为这颗杂染种子,当初就是因为执著心外有事物而种下的。所以这颗杂染种子现行时,是对当初种下这颗种子时,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误认识的展现与强化。因此说,分别境界是分别事识的一个因。其实这就是《楞伽经》第一品中“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中的那个“境界风动”,分别外境是吹起转识,也就是分别事识的波浪的大风。
“无始戏论习气”。什么是戏论?津津乐道地以为心外有事物,就是戏论,进而对误以为心外事物的这件事儿的乐此不疲的寻根问底,更是戏论。比如把老王梦中的老虎当真老虎,是戏论;而非要为原本是老王梦中的老虎,只是由于糊涂误以为的,这个真老虎找妈妈,这就更是戏论。什么是习气?了别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叫习气。种子未现行时可以叫习气,种子现行时种子只能叫种子,不能叫习气。这就是说无始以来,在了别识中熏习下了杂染种子,是分别事识生起的原因,分别事识的因,就是了别识。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互为因,而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互为因,就是胜义因果。
五、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通过佛陀讲述识的两种生灭、识的三相和识的这个二分法,我们对识已经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了。佛陀安立识,建立藏识缘起,目的是为解构凡夫境界,是为破增益。那学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依据唯识的理论而建立的,佛陀三时教法破增益的修法的口诀。理论要与修持相结合。
听过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的朋友可能都记得,依据四重二谛建立了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修法口诀,就是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四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那佛陀三时教法破增益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也是四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实显现。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前两句,字面的词句一模一样,但法义完全不同。三时教法的这“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第一句,“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是指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藏识缘起,其中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也就是杂染种子与现行的kṛ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它们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指的是阿赖耶识未现行的杂染种子,总是处于相续的生灭过程之中,不能常一不变。“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是指立足于圣者境界观凡夫境界,只是唯识,没有凡夫心识之外的事物。“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实显现”,一隐就是虚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杂染种子;一现,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但是只是现行了虚妄分别,并没有显现出凡夫心外事物的真实存在。
我们要在生活中每时每刻、时时刻刻用这“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这四句话来观修、破增益,这是证唯识性的基本修法。
要在生活中,每时每刻、时时刻刻,用着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这四句话来观修破增益,这是证唯识性的基本修法。感恩于老师的谆谆教诲
Vivien央金卓噶 回复 @白玛若巴: 转识(pravṛttivijñāna)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ābhāsa的显现,而分别事识更侧重于杂染种子现行时把ābhāsa执为nimitta的分别。 - 师兄您写了藏识,于老师这里写的是“分别事识”🙏
淘宝 微店 抖店
zzxxyy123 回复 @于晓非_: 有愿意进群学习的听友,在微信里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扫二维码入群学习
脱凡思圣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互为因。哪第一个了别识(或第一个分別事识)从何而来?正如鸡和鸡蛋互为因。哪第一个鸡(或第一个鸡蛋)从何而来?从这个角度看,比二时教法深奥在哪?二时教法好歹有个:如梦。
晶晶_g9m 回复 @小房学司: 藏识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是圣者境界,所以自然不可思议,不可臆度。找第一因的思维,就是虚妄分别所行的言说境界。执著以为有言说自性,感知却呈现刹那变化,在执著以为有言说自性和感知的刹那变化这个矛盾中,我们凡夫却习以为常,丝毫不觉得矛盾。寻找第一因的思维,就是在这个矛盾的思维背景下而有的,既执著有自性,又要在这个执著以为有的自性体系下来解释变化,解释由谁变来的谁,逆向寻找,就是去找第一因,他们叫做找世界的本质,找那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自性。可这个自性面临两个困境:第一,作为第一因,它无因,逻辑悖论了;第二,自性无法参与变化,无法作为因。
前七识就是似相,能不能这样理解
于晓非_ 回复 @1525300akob: 不能
理论要与修持相结合,具体是怎么做呢?
晶晶_g9m 回复 @小涛徐: 恒常安住于法义(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如法生活,如法而行。所谓如法,需要仔细品味。何谓如法?是佛法正见下,自然生起的不颠倒的菩提心,就是如法。依此心而行持六波罗蜜,直至断离二我执。一起加油。
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和无始戏论习气为因。那现行的kṛ是分别事识呢?还是分别境界呢?
晶晶_g9m 回复 @小房学司: 识的一种二分法,分为了别识和分别事识,分别事识对应八分法中的前七识,功能就是虚妄分别,也就是kṛ。经文中讲le了别识与分别事识互为因,所以是依他而起。您引用的这句经文,讲了分别事识的因。"无始戏论习气"就是杂染种子,就是了别识,了别识是分别事识的因;另外,杂染种子现行时,是对当初熏习下这颗种子时,以为心外有事物的虚妄分别的展现与强化,因此说,分别境界是分别事识的一个因。
于老师,我们有必要背诵全本的汉译五千多字的《金刚经》和全本汉译几万字的《楞伽经》吗
于晓非_ 回复 @治人事天: 领受法义是重要的。
修习“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这一念,最后是不是也要舍弃呢?
晶晶_g9m 回复 @貴在苗: 因言悟入的过程,就是从“因言思维法义”,到最后证悟时,连言和这个思维自然都是舍的,因为思维也是虚妄分别啊。最后,只要还有思维,自然有能思和所思,没有能所双泯。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现在还没到时候,现在是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从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时,自然舍了一切思维,离分别了。
我们要在生活中每时每刻、时时刻刻用这“四有四无无障碍观”的这四句话来观修、破增益,这是证唯识性的基本修法。
想要深入学习《楞伽经导读》,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码入群学习。
于晓非_ 回复 @于晓非_: 码会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