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
朋友从北方来,感叹着说,喜欢福州缠绵曲折的小巷。印着水痕的青石板,转角爬出墙的三角梅,仿佛嗅得到黄梅雨的温润。而这样的巷子,在我心里,总是固执得认为都藏在烟台山上。上坡下坡,左转右折,我走过的,不留一点痕迹。你走过的,全都是我眷念的气息。
仓前行九里,感受老街巷里的新时光
福州城市游记,万科相约巴晓光的别处远方
作者亲自朗读——踏歌寻遍烟台山
第五集/ 岁月与风情
我们又走回到乐群路了。
乐群路,和很多城市的老建筑群游人如织的景象不同,在这里,最古老的巷弄中行走的却都是少年人。中午,赶着上学的高中生们着校服,年轻的笑声浸满了整条路,古巷也像充盈了青春的能量,渐次明亮起来。虽然在这些少年人的眼中,路两旁的不过是些连他们都不屑住的老房子罢了。
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有很多以乐群命名的楼和食堂,但大学里的名字,取的是“敬业乐群”之意。而烟台山的乐群路,却是另一种风情的命名。它的由来源于我们即将要邂逅的这座楼,乐群路8号。
如果不是门口靠着石柱闲聊的老人莫测高深的一指,你不会相信眼前的这座乐群路8号便是最早的那个洋人俱乐部“乐群楼”!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座残破至极的旧屋,沉寂的死灰色,到处乱拉的电线,历年来涂抹的水泥漆颜色不均的贴补在墙体上,这个号称“中国目前最早的西式娱乐建筑”早已盛名难副,衰老不堪。
▲1890年乐群楼
乐群楼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1859年落成,是福州最早的洋人俱乐部。建造资金由位于仓前山的各国领事馆集资,为各国领事及商人聚会娱乐的场所。乐群楼也称“万国俱乐部”,系由英文名称Foochow Club而来。由于内设弹子房游艺室,本地人也称其为“弹子房”。
乐群楼很受外侨的欢迎。在《Fukien, Arts and Industries》等外人书籍中,"Foochow Club"的名字常常被提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福州的外籍人士被驱逐出境后,乐群楼被辟为民宅,外廊均用砖封死,作为房间,外观严重破损,唯有入口门楼尚可辨认。
时光倒回百年,这条路上起了洋楼,巍峨参天,平了道路,畅通八达,洋车碌碌,鬓香衣影,正谓群乐,乐群,或许因而得名吧。
乐群路隔壁即是大名鼎鼎的乐群路10号,当年是英国驻福州领事馆。
▲美国茶商TedFrancis Jones收藏的拍摄于1860年左右的英国领事馆, 照片藏于福州市档案馆
英国向福州派驻领事始于道光廿四年(1844)福州开港之时,但在设置领事馆过程中受到本地居民的一致反对,无人肯租与房舍,几经周折才在官府的协调之下借住在乌山积翠寺厢房中。此后英国领事一直为在城内设置领事馆而努力,但都没有成功。直到十年之后,英国领事放弃了这个努力,由地方政府指定在城外的天安山双江台开始建造领事馆。领事馆于咸丰四年(1854)动工,咸丰九年(1859)完工,耗时五年。
当年,英国领事馆为坐北朝南的白色欧式双层砖木结构楼房,上下两层各分四大开间布设,共计八间,周边均为通廊贯通,窗、门为长方拱形设置。办公楼西向建有一座正方形双层欧式白色住房为英国领事居住,沿坡建有英国式单层职工宿舍。但这一切,你现在都看不到了,这些建筑于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在旧址上建起了省军区老干部宿舍“红军园”。很多人都曾在这座院落里穿行过,却大都以为这只是一处老干部的疗养院,那些年,这里一切的繁花胜景、历史风流都化作了前世今生的无语叹息。
乐群路8号和10号之间,有一条小巷向下伸展,那幽静绵长的气息,总让人感觉不在福州,这就是崇圣庵巷。福州民间有“九庵十一涧”之说,《福州地方志》记载,福州查其曰庵者有“复初庵,白龙庵,万寿庵、崇圣庵、一直庵、九福庵、龙津庵……”想必古早的崇圣庵就在这山间小巷里吧。巷里还有一条朱厝庵弄,里面亦有一处老宅,从房子形制上推测,这户人家也必有华丽繁盛的过去,但现在都已是荒烟蔓草间了。
烟台山的故事,在声音里继续
福州城市游记,巴晓光的别处远方
作者亲自朗读——踏歌寻遍烟台山
欢迎收听第六集/ 繁盛与朽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