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命从哪里来?
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是生物学的第一“天问”。
最早的第一个细胞是怎么产生的?
遗传物质的RNA、DNA是怎么拼出复杂的密码的?
蛋白质是怎么从氨基酸、多肽链盘绕折叠形成的?
我们这里讲的第一个实验,探讨氨基酸形成。
这个实验是由一对师生设计完成的。老师叫尤里,曾经得到过玻尔的指点和培养。因为发现氢的同位素氘(重氢),于193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在芝加哥大学上课时,曾经有一次讲座,讲到太阳系的起源和地球原始大气中可能的有机物合成,让教室里的一个博士生灵感迸发。这位学生叫米勒。
1952年,米勒和尤里一起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模拟在原始地球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当年米勒年仅22岁。
我们知道,有机物(如氨基酸,蛋白组,DNA,RNA,多肽,纤维素等等)是构成生物的基础物质。
他们在一个密封的装置内,注入甲烷、氨、氢气以模拟原始大气成分,小烧瓶中的水模拟原始海洋,用酒精灯加热烧瓶模拟地热活动,形成水蒸气,进入大烧瓶。然后,电极持续产生电火花,拟电闪雷鸣。之后,模拟大气冷却,水冷凝成溶液进入设备底部的U型阱中。
考虑到生命起源是个非常漫长的演变过程,米勒本来预计实验会进行很长时间,但没想到U型阱中的溶液一天后就变成粉色,一周后就变浑浊了,成了一锅“原始汤”。米勒提取这个“原始汤”进检测,发现了有机物和氨基酸——这是“无中生有”,从无机物生出了有机物。
很短时间内,他们得到了20种有机化合物,其中有4种(甘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
米勒的实验在当时很有创新性,启发科学家沿着化学进化这一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去探索生物分子的非生物合成。世人为之震惊,他们的成果登上了当年《时代周刊》的封面。
2007年米勒去世后,他的学生“继承”了他的实验装置,通过更精密的仪器测试,发现40多种氨基酸——这锅汤里的“黑暗料理”居然远远超过生命所需。
米勒曾经因为这个实验,被多次提名诺贝尔奖。为了纪念他,国际天体生物学会设立了“斯坦利·米勒奖”,奖励37岁以下的年轻科学家。
虽然米勒实验证实由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这仅仅碰触到了化学进化的冰山一角,还远远不能完全揭示生命的奥秘。
首先,很难证实米勒模拟的大气状况完全符合真实情况,据说米勒自己也曾经指出:“这些见解只是推测,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地球当初形成时,大气是否处于还原状态……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证实这一点”。
其次,即使米勒实验的模拟是成功的,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生物小分子,但也只是为历史上的生命来源提供一种可能性。化学进化的另一种可能方式是新泛种论,这种理论认为在地球早期演化过程中,星际有机分子进入地球,“一石西来,天外飞仙”,带来了生命的萌芽和原料。米勒和尤里在发表关于该经典实验的文章时,采用的题目为《在可能的早期地球环境下之氨基酸生成》,表只是一种可能的猜测。
最后,假设米勒解决了氨基酸形成的问题,他距离生命起源的真正答案仍然很遥远,因为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已经证明了DNA和RNA才是遗传物质,是它们指导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那么,DNA和RNA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先假设化学进化学说是对的,那么由无机物可以得到简单的有机物小分子,后者将进一步构成具有生物功能的大分子,而这些生物大分子又是以什么顺序出现?
1967 年,施皮格尔曼在试管中制造出了一种“怪物”,给了人们一种思路。
施皮格尔曼用一种编号为 Qβ的噬菌体做实验。这种病毒有4217个核苷酸。
施皮格尔曼向试管中的噬菌体添加复制酶和核苷酸,病毒连续进行几轮自我复制后,一个突变体出现了。这个突变体小一些,核苷酸数目少一些,但它的复制速度比原来的病毒快得多。复制速快是一种生存竞争优势。
随后,另一个更小的变体出现,并替换了前一个变体。
由于整个实验在试管内进行,底物资源有限,噬菌体的RNA 分子越短,复制所需要的能量、物质与时间就越少,复制出的总量就越大,所占比例也就越高。
最后,病毒演化成为一小段只有220个核苷酸的RNA,它是能识别复制的最小单位。这个试管小怪物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继续高速地复制,比原来的噬菌体更有生存优势。
施皮格尔曼的实验,好似领着我们时光逆转,看到RNA分子还是很小单位的时候,是如何生机勃勃的。
RNA作为很多病毒的遗传物质载体,既有DNA的自我复制能力,又具有蛋白质的催化性质,科学家推测RNA可能是RNA、DNA和蛋白质这三者中最古老的分子,在起初时“既当爹又当妈”,同时承担了NA和蛋白质的功能。后来渐渐出现形态功能的分化,分别衍生出了DNA和蛋白质。
1986年,诺贝尔奖得主吉尔伯特提出“RNA世界”一词,认为在生命创生的过程中,先出现RNA。
因为没有人目睹生命形成的过程,前面介绍的应该说都只是假说和理论,不是绝对的事实。
如果把地球46亿年历史,压缩成一天一夜24小时,会发生什么?你眼里的世界就像一部卡通影片。
0:00,太阳系刚刚形成,剩下的星云残骸开始逐渐融合到一起,这个滚烫的煤球就是原始的地球。
0:47,地球表面开始慢慢冷却,固体地壳也逐渐形成。
1:50,大气层温度渐渐趋于稳定,地球下起一场持续百万年之久的滂沱大雨,所有的水源汇聚在一起,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海洋。
3:00,在海底最深处火山口的边缘,一群有机分子悄然出现。米勒实验产生的氨基酸,施皮格尔曼怪物,都出现在此刻。
5:00,所有细胞的祖先“露卡”诞生了。
下午4-5点,线粒体被某一个细胞捕获。这个故事,我们将在下一讲中分解。
晚上8点半左右,夜幕中,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开始出现。而后,寒武纪的生物蓬勃生长,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和三叠纪共四次生物大灭绝。两栖动物在水陆间游刃有余,爬行动物在陆地游,昆虫在空中翩翩起舞,恐龙成了王者。
晚上11:39,一个直径达10公里的陨石撞上了地球,巨大的冲击力引发了毁灭性的灾难,古生物“明星”恐龙灭绝。
晚上11:40,一只浑身覆盖着毛发、外形像老鼠的小动物在灾难中幸存了下来,它是如今所有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始祖兽。你是认还是不认?
晚上11:59:22,人属的第一个动物,在地球上站立了起来。
晚上11:59:58,拥有思维能力的早期智人,在非洲大陆上狩猎。
在最后的0.1秒,苏美尔文明,华夏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陆续出现。
在最后的0.002秒,科学家提出了进化论、豌豆实验、染色体理论、DNA双螺旋结构、基因编码、DNA测序、米勒实验……
如果你把各种生命看作是DNA的一种形式或者容器,你会发现在地球和生物的漫长历史中,DNA利用变异来探索各种生存的可能,通过遗传把种子繁衍下来,在环境的变化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演化一步步成就了如今的世界,此刻的你我。
而此刻的你我,是石火光中的一刹那。这一刹的花火,该如何存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