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诵读经典

如何诵读经典

00:00
18:53

各位同仁:
大家好!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中华经典一样,流传千年而依然鲜活生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数千年前的语言文字,依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流淌,依然在我们的生命长河里悦动,依然可以成为现代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表达着中国人独特的认知和情感。这无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奇迹,更是语言形成发展的一个奇迹。
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古文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所承载的都是最为朴素的常理常道,它的作用价值历久弥新,方兴未艾,这些永恒不朽的经典是我们文化自立、文化自主、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古老的经典不仅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而且也给全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启发。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相约走进古文经典,感受文言之美,享受文言之乐,收受文言之惠。
有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十三岁以前是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作为父母,作为老师的我们,已经过了诵读经典的黄金年龄,但有句话,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人生不能倒转,只要认识到位,抓紧当下,马上开始。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让孩子听到妈妈的读书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和孩子们一起读诵经典,可以提高古文与白话文水平,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而且还能增进亲子感情。我们知道在现在的中、高考中,古文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会越来越大,甚至在数理化的理科试卷中,也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国学经典学习的重视和推广力度,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关键是给儿童背什么?应该背一生可以受益的东西。现在背多了,积累多了,将来才能“活用”。在该记忆背诵的时候给他记忆背诵,不必着急强求理解,只要从头按照章节,一字一句读下去、背起来便是。读书不求甚解是有着深刻道理的,“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读多了,就会背;会背了,便成为一生的智慧源泉。这才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则。“经典”深奥难懂,那只是大人的理解,对儿童来说,背“经典”与背“广告词”一样简单,没有难易之分。“恒源祥,羊羊羊”,“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些经典的广告,在幼儿时期进入脑海,永远记忆犹新。
这里重要的就是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在一遍又一遍的听读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过了古文的识字关,建立起强大的语感,再遇到陌生的古文章句,也能够随口而出。做到这些之后,再去进一步学习理解古文所传递给我们的本义和智慧,自然心领神会。
教育是百年大计,儿童学习任何一种学问,都应该要有师长的指导带动与家长的督促鼓励,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为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企盼贤明的家长和老师们,用一颗至诚之心,共同来推动这项益国利民的千秋大业——“亲子经典诵读”活动,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下一代成为“人文与科技融汇”的文明一代,让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由于年代久远,大家所依据的版本难免有所差异。我们《复活论语》推荐的是中华书局的相关版本。在诵读的时候,尽量采用现行的拼音,某些特殊的字,也偶尔采用一种古音的读法。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这个“比”字,字型就是比较的“比”,但是我们在这句话中,不读三声,选择读四声,以表达与现在常用字义的不同。
所以在此,须强调的是:
一字多音,是汉语的普遍现象,读音的不同,往往反映了字义的不同。在古书中,许多文字的读音和现在习惯的读音不同,也就表明这个字在文中的意思也与现在通常的字义不同。其次就是假借字,是古书中常见的同音替代字,读音按照这个词原来的读音来诵读,如“不亦说乎”的“说”字,是用“说”字来替代,但它的本义是喜悦的“悦”字,所以我们要读“不亦yue乎”。 还有一点提醒大家,在诵读各类经典的时候,每遇到孔老夫子的名一一这个“丘”字的时候,规定避免直呼其名,而以别的字音相代替,我们在这里避讳读为“某”,以表达对圣人的恭敬之意。另外,就是断句的问题,不同版本,很多地方断句是不相同的,断句不同,其解释就会不同,甚至含义会大相径庭。很多时候,因为断句不对,而造成对原句本义的误解,甚至贻误千年。比如:《论语》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般是“里仁为美”连读,我们《复活论语》的读法是,“里”,后面逗号,然后读“仁为美”。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对照理解识别。

那么经典具体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诵读呢?
“小朋友,跟我念”是教导孩子读诵经典的六字真言。家长、老师的信心和督导是成败的关键。教孩子读诵经典不止是孩子进步,老师和家长也跟着一起进步。我们和小孩一起读,一样的方法,每天二三十分钟,形成良好习惯之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起来。
清代散文家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告诉我们,经典诵读就是要逐字逐句,逐章逐篇,字斟句酌,仔细认真,大声朗读,久而成诵。刚一开始,读起来,往往感觉笨嘴拙舌,十分拗口,甚至读不成句,但是只要坚持,持之以恒,可以反复收听相对标准规范的诵读音频,刺激大脑语言中枢,慢慢就会形成古文语感,这也符合人的听、说、读、写的认知学习规律。
宋朝大理学家朱熹《训学斋规》 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老夫子这段读书要诀,在今天依然是句句在理,他强调“心到、眼到、口到”三到,心到为第一重要。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其实不叫读书,叫“念书”。我们看这个“念”字,由上面一个“今”字、底下一个“心”字组成,当下这一刻,心就在这里,书岂能读不好呢?而我们再看这个“读”字,现代写法,顾名思义,由一个“言”字旁和一个“卖”字组成,读书成了“卖话”,又怎能读得好呢?这里强调读书要用心。
朱老夫子还强调“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字字响亮就是大声读,大声读也就是现代说的“朗读”。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朗读的十大好处,大家听一下觉得是不是有道理。
一是朗读有利于开发右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二是朗读能加深理解。大声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读者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三是朗读能促进语感的形成。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四是朗读有利于口语能力的培养。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
五是朗读能增强记忆。需要集中精力,制心一处。刚才已经提到朱熹先生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里可以加一个“耳到”,发挥心眼口耳各种器官并用的功能,长期适度训练,可以开发、强化孩子的记忆力。
六是朗读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大声诵读和背诵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七是朗读有利于“诗性美”、“音韵美”的再现。每篇文章,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最大程度的还原和再现。作家老舍先生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要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阅读作品时进行音韵美的赏析,从而提升美学欣赏水平与能力。
八是朗读能改变自卑的性格。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很容易变得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深知,大多数的差生,突出表现就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许多差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从而增强自信,找到自我,进而成为优等生。
九是朗读能够强身健体。清晨大声读书,能把身体里淤积一夜的浊气发泄出来,调动了口腔、鼻腔、喉咙、肺部、胸腔等部位的协调运动,眼、耳、手、口、脑各种记忆器官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心理、生理健康。
十是朗读能够美容养颜。这一点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夸大其词了,其实朗读会调动面部所有的器官,眼耳鼻口舌,发挥他们的作用,本身就是面部健美操,就如同吃口香糖来达到面部健美一样,但却有口香糖永远达不到的魅力,知识与学问的提升。

经典诵读我们要求用普通话语音大声朗读,另外从专业角度,朗诵艺术技巧分为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内部技巧是指内在语、对象感、情景再现;外部技巧是指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不做赘述,有机会,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们随时可以进一步交流沟通。
除了朗读技巧,还应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保护好声带,教师作为语言工作者,这一点值得注意,在最后跟大家分享一点嗓音保护的小方法:
首先是要加强身体锻炼,好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朗诵也不例外,朗诵其实是个力气活。其次是平时要适当多喝水,胖大海金银花之类的茶水更好;第三就是注意经常用盐水(或茶水)漱口。重点跟大家说一说气泡音的练习:
早上醒来,我们懒散地平躺在床上,做打哈欠状,从高到低发“啊”这个音,当发音到最低音区时,就会听到声音如一串气泡冒出来。随着气息的调节,气泡可大可小,可稀疏可密集,有点象青蛙的鸣叫,又象摩托车的引擎声。注意不要挤压喉头,要充分放松喉头、面部,胸部松弛,口腔呈打哈欠状;由胸部缓缓升起一股微弱的气流,到达喉部时声带产生振动,被动地发出很低的断续的“啊”声(类似漱口时,口里含着一包水仰头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
这就是“气泡音”。看似简单,但对声音却有很神奇的美化作用。当然,可能一开始,找不到颗粒饱满的气泡声,不要急,先小声、低声发a音,慢慢练自然就有了。经常练习“气泡音”可以起到按摩声带的作用,当觉得嗓子劳累时,做做“气泡音”的练习,可以缓解疲劳,很多老师有喉炎和声带小结,气泡音是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好,各位同仁,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让我们在经典永恒的光辉之中,相约,相识,相知,相长。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好声音读经典

    喜欢你,老师的教导,好声音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