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细胞膜

9、细胞膜

00:00
05:52


1.细胞膜

1)细胞膜的制备和成分

①细胞膜的制备

实验原理:细胞吸水涨破获得细胞膜。

材料: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选材原因:

a、无细胞核众多细胞器,易制得纯净的细胞膜。

b、无细胞壁,细胞易吸水涨破。

②细胞膜的成分

脂质(约50%:磷脂(主要)、胆固醇(动物细胞特有,增加细胞流动性);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蛋白质(约40%: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切相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糖类:(约2%10%:主要用于构成糖蛋白。

注:不同细胞膜的成分种类相同,即都含有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但每种成分的含量却不同。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探究历程(了解)

19世纪末;欧文顿;细胞的通透性实验: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由此推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提取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荷兰的两位科学家,从人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细胞中的脂质分子必然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罗伯特森,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暗--暗的三层结构,推出所有蛋白质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结构。

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生物膜的静态结构提出质疑,新的技术(冰冻蚀刻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发现膜蛋白并不是都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1970,荧光蛋白标记和细胞融合技术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2)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

③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称为糖被。功能:保护、润滑、细胞识别。

④流动镶嵌模型的补充:细胞膜中的脂质除磷脂外,还有一些糖脂和胆固醇;糖脂功能和糖蛋白类似;胆固醇为动物细胞膜特有;糖脂和糖蛋白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流动镶嵌模型适用于一切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原因:膜结构中的磷脂分子和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高出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细胞的融合、胞吞、胞吐、变形虫变形、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分泌蛋白的分泌、精卵结合、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

生物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区别: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膜只有具有流动性,才能实现选择透过性。只有活细胞才具有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死细胞将失去流动性和膜的选择透过性。

4)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①细胞膜的功能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包括: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抗体、激素等分泌物的排出;细胞代谢废物的排出。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