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修心的支点

196.修心的支点

00:00
18:03


此篇是表达阳明心学最重要的一个篇幅。以朱熹为代表的先儒以为,格物就是格天下之物。试问天下物何其多,该从哪里下手?一草一木皆有理,如何去格?纵然格透草木之理,又如何反过来诚自己的意呢?阳明先生悟透心学,认为“格”应作“正”解,“物”应作“事”解。《大学》中所谓身,就是耳、目、口、鼻、四肢,修身就是要“四勿”,要让身体乖乖听话,不做非礼之事,该怎么用功呢?先生说“心者身之主宰”,所以修身要缩小范围到正心,检验自家心体安不安然,让它大公无私,没有一点不当的地方。但人的意念相续不断,仍然无处着力,所以再缩小范围到诚意,在心意发动的那一刹那下功夫!至此,整个心学就有了可以施力的地方,把握这个下手处好好格正,就踏上了格致诚正的修行之路!


1.【格物】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2.【正心】的着力点在哪里?


《传习录卷下》

(一一八)

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着力,便是在诚意。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诚意。工夫到诚意,始有着落处。

各位好,欢迎一起来欣赏《传习录》,我们看本文。

“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阳明先生跟朱熹的学问最大的不同,就在以下这一章,所以这个章节可以说是,表达王阳明的学说,王阳明的心学,他跟孔孟的心学一脉相承的一个最重要的篇幅。那既然是最重要的篇幅,怎么放到《传习录》的下篇里面才提到呢?这个是由于,心法如果没有前面的铺陈,一下子看到这一章,也不容易理解它的意义为何。所以有些学问,比较浅的就要放在前面,深的就要放到比较后面。可以说格物致知的学问,它的基本原理、逻辑架构可以说是从孔子写《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这个次第铺陈好之后,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把格物致知的学问给丢失了。之后的后儒,都误以为“格物”就是格天下之物,格这个物理、事理等等,却把这个“格物”,实际上他所指的是心意内的事情给忘了,一直到王阳明的时候,再重新又发现了这个真理。

那么,这一章王阳明先生说:先儒解‘格物’。”这个先儒指谁呢?就是指程颐、程颢、朱子。他们的解释一直都是这样,说“‘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各位什么叫‘天下之物’?那就是你摸得到的桌子、椅子、电脑等等这些事情,还有人跟人相处的一些事理,就是在外面,而不是在里面。但是,“诚意正心”是里面身内事,而不是身外事。忽然讲到身内事,忽然把它的基础解成格天下之物,这个看起来似乎有一点相关。它的相关性可能是在于说,我们把天下之物给明了了,然后我们的心也就明了。各位,这个听起来很顺,实际上是两回事。要不的话我们这样子说吧,你读到了博士之后心就善良了吗?有这个事吗?毫无关系的。你看那些专家、研究美国的专家,研究中国的专家,研究武器的专家,研究化学的专家,都是专家对不对?都在格物,如果按照他这个逻辑说“格天下之物”这就算格物了,格到最后心明了吗?没有,世界越来越乱。

“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就以我们一个求学的人来说,各位天下之物四个字代表什么意思?那是无穷无尽的各种事物,那既然是无穷无尽,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这些知识是无限的。所以《庄子》里面有一句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生命有限,有边际的,而知识是无边际的,以有涯随无涯已。”以有边际的生命去追随无边际的知识。各位这是不是浪费时间,是非常危险的,非常危险什么意思?就是该追求的没追求,不该追求的追求一堆,而且最后也带不走。所以说天下之物如何格得?怎么格呢?是无从下手啊!

“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那你讲得这么清楚,说一草一木亦皆有理,这句话从哪来呢?从《二程遗书》里面来,《二程遗书》里面的伊川,伊川就是程颐。程颐说: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说一草一木里面都有理,各位连一草一木都有理的话,那一支笔一张纸也有理,对不对呀?那一口饭一口菜也有理,各位这什么时候格得完?

“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好,那这句话就是重点,当时我读王阳明《传习录》的时候,读到这句话眼睛一亮。纵格得草木来。”草木的理在外面,你把这些理、物理化学都格透了,数学也格透了,怎么样反过来诚得自家的意呢?一个在外,一个在内。外面弄得很清楚,甚至你可以发明核子弹,但是,造就出来就是一个杀人魔而已。

“如何反过来诚得自家意一个在内一个在外, 内外两不相及,所以王阳明他之所以开始大胆地怀疑朱熹,全天下都是朱熹的信徒,他敢大胆怀疑朱熹就是这个念头。一草一木都有理,怎么格,从哪里格?那你随便拿一个来,世上的事千千万万。假设有一万种事物,你拿个一草来格,就格一万分之一;拿两个草来格,就是格一万分之二。你什么时候能够把这个道理格得完?所以跟自家的意有什么关系。

“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所以王阳明说,格物的物不应该作成物理的物,这个格作正字义,格是正其不正,把不正复于正就叫作格。格也有致,致就是到的意思,其实致知的致也是到的意思,格物的格也是到的意思,从这个正道远离了,再回归回来叫作格。物作事字义,物就是事。各位,物不要只是单纯把它解释成,物理、化学、物品、物质,不要把它这么单纯地去解释它。

物字的意义非常大,怎么样大呢? 比如说《易经》里面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为物”,连我们身中的气呀,都算在物的范围内,那么阳明先生把这个物作事字义。各位事是什么意思?说外面发生了一个事情与我何干?那么事这个字跟人是有关系的,为什么呢?我们重新把这个事字定义一下,就是人与物相交会叫作事。为什么这么定义呢?比如说现在我手上有个东西,是个物对吧?有一个手表是我的,是个物。别人把它拿走了,他没有告诉我竟然拿走了,放在他的口袋,各位这有没有事啊?这就有事。

为什么?因为这个物跟我人发生关系。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就是心,心跟物发生关系就变成事,所以这个事不能只是解释成,世界上有一个事情发生。世界上一朵花在深山里它自开自谢,一点事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跟人心没有关系。我们所谓的事,也不是在深山里两只动物在打架,也不是这个关系。是跟一个要修身的人的心有关,心因外物的牵引而产生变化就有事。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得罪了一个人,然后他说对不起,对方说没事没事。没事是什么?说没有关系的,这点小事你不用担心的,我心里没有受到影响,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受到损伤,所以我们就说没事没事。但如果你真正让他受伤了,肯定就是有事了。

所以这个物,虽然作事来解,各位不要想成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每天要办的很多事情,不是那个事情,而是在这个事情里面,这个人心是怎么变化的,怎么牵引的才叫作事。古圣先贤教我们把事情办好,怎么样的次序才叫作对? 么样办事才叫正人君子?所谈的也不是这个事情依什么程序把它办好?也不是这样。而是说,你存什么心。你存着为人好的心,你自自然然会有为人好的次序。你想要去害人,你自自然然会想出一个害人的次序来,去做那个事情,阳明先生这边讲说,格字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

现在我们就要把这个事重新定义一下,各位才不会误会。但是这个物我还要再加上一个定义,一个是事没有错的,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心体。格物是从致知的内容,致知就是我们要去感受我们内在的这个知觉情感,在后面会谈到这些事情。怎么样正了我们的知,就要开始观照我们的心体。格物是诚意正心内的范围。格的是什么呢?是心体。心体是什么呢?是一团的气,是气。

各位,我们暂且这边把物字作两个定义,一个是心,就是心体,是一团的气;第二个是事,事体,事体是什么呢?心跟物产生的交会,产生的交流,产生的变化叫作事。简单地说,事也是心,格这个心,格心体。心体是什么做的?是一团的气做的,我们暂且先这样解释,各位慢慢到后面,就会越来越明白。所以这段不容易明白,它要放在《传习录》的后面。

“《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也。”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先从身谈起。《大学》所谓修身的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这个是从《论语》的颜渊篇里面来的。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想要修身,就是眼睛要听话,耳朵要听话,嘴巴要听话,四肢要听话,要合于礼的可以视、可以听、可以言、可以动;不合于礼的,不可以视、不可以听、不可以言、不可以动。那这个人就可以说是身体乖乖听话了。各位,我们常常这样想,我的心里想要做好,可是我的身体都不听话,不该看的一直看,不该说的一直说。 各位,这也不是身的问题。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说你想修这个身,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四肢的问题,这身上怎么用功呢?

“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所以阳明先生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从修身谈起,修身就是耳、目、口鼻、四肢,耳、目、口、鼻、四肢是不会自己动的,为什么动?它是有一个主宰,心是身的主宰,是因为心想动所以眼睛看了,所以耳朵听了,所以四肢才开始言动的,所以你修身没有用,你要修什么?修身所说的就是修身体里面的心。因为我们现在要慢慢浓缩范围,身体这么大,主宰是里面的一团心,不是血肉的心,是内心。

“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所以想要修身一定要让自家的心体,非常的自然恰当叫作体当。体当自家心体,就是检验自己的心体。现在恰不恰当,明不明白,安不安然。“常令廓然大公”,就要让它廓然大公,廓然大公就是公正无私,大公无私,没有一己之私的意思。“无有些子不正处”,没有一点不正的地方,什么叫不正?私,私心,私欲会蒙蔽我们内心心体的廓然大公。

“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所以修身的前提在正其心,这是《大学》里面的话,修身前提在正其心,怎么个正法啦?心一正,那么这个用处呢?“发窍于目”,从目用出去“自无非礼之视”,眼睛看,看什么是礼看什么不是礼,不是这个问题。是看什么而那时候的心里正不正,心一正就无非礼之视。从耳朵听到什么我们就会开始判断,我们就会开始明是非,明了是非之后就无非礼之听。一听,这个人说的不对,我们的心里知道不对,我们就不会再跟着流转,我们不会再沉迷,就叫作非礼勿听。所以,修这个耳、目、口、鼻、四肢,重要就是在于心,所以说修身在正其心。

“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可是心的本体是至善的,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心的本体本来是不会不善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各位,心,这个人,他一天里面发很多意念,他做很多事,很多想法。他的想法都是很善良的,我们就说这个人是很好的人,是善良的人。但是要找说一个人的意念里面百分之百是正确的,那一辈子你也碰不到几个,对不对?一辈子里面,假设有一百万个意念在发动,都是纯善的,当然这个人是圣人无疑;有一百万个意念发动,但是却有五十万是善的,五十万是恶的,那我们就说这个人勉强算是个好人;如果只有十万是善的,有九十万是恶的,我们就摇摇头,说这个人真是个坏蛋,对不对?心的体是讲说这一百万个意念,那你的当下发出来只有一个意念,你如何去修你的心?说心本来是至善的,它是被私欲蒙蔽的,但是心要正,在这个本体上代表的是一辈子这么多的念头,你要在哪里用功?

“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力也此时此刻心在发动,从这里来格正,才有办法用力。等它发动过了,你也来不及去用力,未发动的你也没有办法对它用力,没有办法对它加以练习跟观察,可以观察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当下,当下的什么呢?善恶的念头正在发动。心体本来纯善而此刻正在发动的,这个才是你可以用力练习的地方。心体空空荡荡,贯穿过去未来与现在,你要从哪里用功呢?就从现在。所以这个叫作“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以用力”。

“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力,便是在诚意。”心的发动因为常常有私欲的蒙蔽,所以没有办法说完全的不善。有的时候会有阴私的念头跑出来,所以要在哪里用力呢?在发动这一刹那用力,这样子来讲就变成,把空空荡荡的漫无目标的心,就变成有一个可以修正的地方,有一个可以用力的地方。这个修正的地方在哪?这一个小时里面,你的心念发动几次?发动一次叫作一个意,这个意有善有不善,从哪里用功呢?从这个有善有不善里面去用功,这样就有地方可以着力,不然你修心要怎么修起。这一个意念从不善导正致于善,叫作诚意。

各位,诚意的诚,是一个成功的成旁边加个言字旁,这个言字旁是什么呢?就是说话、行为、表情,这些都是言,都在说话。各位一个表情、愤怒的表情,不都等于在说话吗?说话也是说话,行为也是在说话。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成功就是善,善良,所以当我们的一个意念由于私欲,而变为廓然大公,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诚意。从累积很多很多的意来正你的心,这样修心才有办法来着力来用功。

“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说我们现在这个念头上来是善的,那我们好好去把这个善给做好,什么叫善呢?为人好为己好就叫作善。这一念发出来,是恶恶,恶恶也很好啊,我发出来的是恶的,看是我厌恶这个恶,或者是别人做了一个恶,我觉得这不对,这不能做,叫恶恶。那我们实实落落,不要让那个恶去发生,叫作恶恶。这个就是在修正一个诚意,一个意把它从阴私修正到诚意。

“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那好啦,意发出去都是诚的,一个小时累积,假设有三十个意都是诚的,一天累积有二十四小时,对不对?那就有几百个意。几百个意念都是诚的,那我们说今天的心算是诚的,算是正的,所以累积无数的意念,概括起来这个名称就叫作心,所以意是心的缩小范围。说意之所发都正了,那本体当然就正了。

“故欲正其心在诚意。工夫到诚意,始有落处。”所以,想要正他的心,修身要缩小范围到正心,正心还是空空荡荡无所着力,再把它缩小范围到哪里呢?到诚意,到诚意这个字就是一个念头的发动是善还是不善哪,自己好好地观察,好好地去格正它,到诚意这两个字眼的时候呢,才是这个学问有一个可以施力点的地方。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举起整个地球,你想修心,没有一个支点怎么修好你的心呢?支点是什么呢?就是意,意让它纯善就是诚。

我们这一节先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69375orjm

    讲师将事、物,解释的非常透彻明了,通俗易懂,谢谢讲师!

  • 观海君

    心学精髓!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281916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初阶纪念日20220628

  • 桃之夭夭_5tu

    格物,格:正其不正;物:人心与物的交汇之事。格物亦就是在在事上磨炼验明心性、致良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交养互发,互为一体。

  • 听友192622076

    学与思原来是一件事,思看是否符合天理,就是思就会进入文字障,朱熹害人不浅,教育部应该推广阳明心学

  • 桃之夭夭_5tu

    每天心内事很多,不要急,因为急不得,实实落落去正其一念,且着实它,一步一步来,从每天格物致知落实好一件事开始。若求多不求精则功夫散落,就无法感受本心,本心一通则易百通,正其好一心则可以交养互发利于后面的用功,就像一个人第一次的成功积累的经验和自信对后面的价值意义重大。

  • 桃之夭夭_5tu

    身不正源自心不正,心是本因,正其心则身自正,若在身上用功则劳烦无果。所以凡有疑虑,扪心自问!

  • bef055

    心念一动时,就是格物的当下,平时要注意,多多观照啊!

  • 服务体现价值

    感恩讲师。

  • 林润灿

    有耻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