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04|一轨同风:刘邦凭什么能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历史学04|一轨同风:刘邦凭什么能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

00:00
14:12


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板块,我是雷博。


在上一讲里,我们尝试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理解他睿智长者形象的背后,那个白衣翩翩的少年。这一讲,我们跨过整个战国,来到秦汉。讨论一个对于中华文明建构极为重要的问题。大一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大秦帝国能够吞并诸侯、横扫六合,却两世而亡。而一个中下层混混出身的刘邦,却能在秦末乱局中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呢?


刘邦作为大一统“润滑油”的独特气质


我先讲自己的观点:秦始皇是中国大一统的发动机,必须要有他那样的野心、魄力和执行力,才能完成“六王毕,四海一”的壮举。而刘邦则是大一统的“润滑油”和“粘合剂”。他的为人性格与处世之道,既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平衡、中和,既要有所作为,同时也不偏执、不酷烈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在战国秦汉之际,与大历史的需求一拍即合,让中华文明真正走出分裂的泥潭,迈向了大一统的新时代。


刘邦有哪些独特的气质呢?我想从下面三个角度来分析:


【刘邦扑面而来的江湖匪气】


首先,最表层、最直接的感受,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匪气。刘邦是个匪气很重,很不像皇帝的开国皇帝。喜欢骂脏话,做事情不拘小节,把打天下当成挣了一份花花产业,向父老乡亲夸耀。甚至和项羽对垒的时候,项羽要杀他父亲,刘邦说咱哥俩结拜过,我爹也是你爹,你要是把他煮了,行啊,那就分我一杯羹。哪怕我们知道这是战场上心理博弈的技巧,但当众说出这种话,给人的感觉还是太没下限了。


这种感觉在汉朝人那里就有,司马迁《史记》里写了《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在他的笔下,你感觉项羽是一个豪气冲天的悲剧英雄,而刘邦则带着点猥琐气质——打不死、抓不住,滑不留手,偏偏项羽这个大英雄就被他牢牢克住了。你想,司马迁作为一个汉朝人,给本朝开国皇帝作传,都把刘邦描写成这样,可以想象他实际上匪气得有多重了。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他表面的匪气。因为这种江湖痞子气任何时代都不罕见,那刘邦到底特殊在哪里呢?要想理解这个人物的深层意义,我们得把他放进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的历史脉络当中,把他和秦始皇、西楚霸王项羽比较一下,看看他到底有怎样的过人之处?


【刘邦豁达洒脱的情感状态】


我认为,刘邦个人气质第二个重要层面,是他的情感维度,是他介于“无情”和“有情”之间的一种豁达洒脱、不受拘束的状态。


中国历史从春秋到战国中晚期,经过长期战乱的博弈,整个社会风气越来越趋向于极度现实。在高烈度竞争的背景下,礼法、道德、价值,都要让位于现实的利益和力量。能言善辩、能征善战,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因此,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脱颖而出,成为战国晚期最受统治者重视的学术流派。


法家不是不讲伦理道德,以秦国为例,它不是只有严刑峻法,它的核心理念是要通过法治的方式,把各种治理规则和治理观念下沉、内化到老百姓心里,以“耕战”为中心,把每一个人、每一个劳动过程都标准化,形成一套精密的国家战争体系,进而影响人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比如说秦国人,当时人评价他们“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上战场打仗比谁都猛,但是私底下里绝对不敢打架斗殴。这就是他们的伦理。


而在这套标准化体系的背后,是帝王的“无情”。法家认为:帝王应该“抱法、处势、任术”,充分运用法规、形势和统治术来管理国家。作为一个统治者,你必须要无情,不要讲情感,讲情感你就输了。讲情感你就可能被周围的情绪操控,不知不觉地陷入到臣僚或贵族们编织的网罗里面。所以你得把你个人情绪都掩藏在暗黑的面具之后,让别人看不清楚你的意图和行动,然后你才能掌控所有人的命运。秦帝国就是法家这套政治逻辑发展到极致的一个体现。秦始皇统一之后,他对天下的控制,都带有这样一种“帝者无情”的特征。


这种无情,看上去似乎很理性、效率很高,但是在治理广土众民的时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实现,成本也极高。为什么呢?一方面,这种自上而下的无情,层层加码,到了老百姓这一层就是不惜民力,建长城、修直道、阿房宫、始皇陵,人命像草芥一样填进去。另一方面,只用刻板僵死的理性规则来治理,整个社会失去了弹性空间,变成了大家相互摩擦、互相伤害。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造反呢?下雨路上赶不及,迟到失期,就要杀头,那不是逼着人造反吗?所以,秦王朝的这样一种无情的、一切依靠法规的政治文化,只能给大一统进程当发动机或者铺路石,没有办法长期运行下去。 


接下来,请你注意一个有趣的现象,秦末起义的豪杰,都是情感非常饱满激越的人物。陈胜,少年时候就有鸿鹄之志,揭竿而起的时候,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震撼千古。项羽,霸王举鼎、破釜沉舟,那真是气吞山河的豪杰。刘邦虽然没有那样的英雄气,却也是嬉笑怒骂、敢做敢当。包括他手下的人,也都是有情有义的好男儿。在司马迁的笔下,这段历史就显得特别色彩斑斓。


这反映出什么呢?在战国群雄割据、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基层社会中形成了一个中下级的士阶层,形成了一股高昂的民气与士气。对于“士”来说,治国安邦当然是重要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做人要开心、要自在,人活一口气,要有人情味儿,不是什么地方都要讲那个冷冰冰的法则规矩。特别是在齐国、楚国这些东部地区,对于秦人的那种严苛刻板是很看不惯的。因此,秦末汉初的豪杰,个性中都带着一股任性和激情,让他们推翻暴秦的统治,站上了时代的潮头。


比如说项羽,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当时人评价他有“妇人之仁”。这是一个男权社会歧视女性的词儿,但是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他情感很丰富,很注重内心感受。这样的人作为一个领袖很有魅力,勇武刚强、天下无双,同时又有细腻的心思,重视兄弟义气,所以会有很多人愿意追随他,为他效死命。项羽生平最成功的战例就是巨鹿之战,面对秦军,其它各路义军都畏缩不前,作壁上观。只有项羽破釜沉舟,一举击溃秦军。那种所向披靡、豪气冲天的刚勇,读史书的时候真是觉得特别过瘾。


可是作为一个领袖,太任性、太注重个体层面的情感,就容易缺乏战略高度。项羽打进咸阳之后,别人劝他要在关中定都。可是他却说:富贵不还乡,那就好像衣锦夜行。半夜穿着漂亮衣服出去逛街,谁看得见啊?我成功了,就要回父老乡亲那去得瑟一下,所以他选择定都彭城,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这就有点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做事情凭着自己高兴——反正我就是这么厉害这么牛,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办事。鸿门宴,明明有那么多机会可以除掉刘邦,他偏不,就觉得伸手不打笑脸人,干这种事情掉价,不是英雄所为。


分析了秦始皇和项羽,我们再来看刘邦。就能看出他和前两个人的区别了。在情感状态方面,他既不是秦始皇那种冷酷无情,也不是项羽式的任性任情,而是一种豁达洒脱、无拘无束的状态,用司马迁的评价叫做“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事情一定得做,也没有什么事情一定不能做。一开始你会觉得这人没分寸不讲究,跟他打交道打的多了,发现这人有意思。因为不讲究,所以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做事情爽脆利落,觉得这事该干,马上去干,不拖泥带水。这是领导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比如说,萧何向他推荐韩信,说这是个不得了的人才。韩信这时候还藉藉无名呢,刘邦跟萧何说没问题我听你的,拜他为将。萧何说拜将不行,他这样不世出的天才,得拜为大将。刘邦说行,那就让他当大将。你有的时候觉得这人好像有点过于草率鲁莽,但这就是他的个性,如果真的信任一个人,就会无保留地信任他。你看,就这一件事,不但紧紧抓住了韩信的心,也抓住了萧何的心。


可以说,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的过人天赋就是“推心置腹”。他手下的这些能臣猛将们,刘邦特别擅长抓他们的心。韩信后来成为一方诸侯,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成为了决定性的力量。有人劝他拥兵观望,坐收渔利,但是韩信不肯,他就觉得刘邦对他太好了,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掌兵的大将,后来又封为齐王。这样的知遇之恩,历史上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除了豁达洒脱、知人善任,刘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做事情干脆利落。他选择都城的时候,一开始定在洛阳,他手下的部将很多都是山东各诸侯国出身的人,也都支持定都洛阳。可是有一个齐国人娄敬,穿着粗布衣服来见他,条分缕析,讲明定都关中的意义。刘邦一问张良,张良也支持这个意见,好,马上拍板,毫不犹豫,即日车驾西行,定都长安。


【刘邦“无可无不可”的中间状态】


所以,我认为刘邦第三层,也是最深层的性格特质,是一种很微妙的“中间状态”:率性而不任性,讲理而不冷酷;既有原则,又很现实,既重感情,又不被感情束缚;既通晓大义,同时又不拘小节。他的这种人格特质,一方面是因为出身不高,长期在基层社会生存,养出了一种江湖气和油滑感。又因为他性格天生有一种开阔宏大的气象,使得油滑没有变成市井油腻,而是转化为“无可无不可”的中间状态。


刘邦的性格特质,恰好与当时的历史诉求一拍即合。这就是我在这一讲开始时陈述的观点:秦帝国的特质、秦始皇的性格,是中国统一的“发动机”;而刘邦则是那个“润滑油”和“粘合剂”,是中国从战国的破碎纷争,走向大一统王朝必不可少的条件。他的个人气质影响了汉王朝,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传统王朝政治,使大一统真正从先秦诸子的理论构想,变成了一个现实的结果。


后来历代开国帝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刘邦的气质。就是这种居间性特征:既要有个人魅力,善于挥舞道德大旗,也要有手腕,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洒脱和松弛。因为不论是打天下也好,改朝换代也罢,都是从别人手中夺权,它必然包含着某种激烈甚至暗黑的手段。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要绷紧一根弦,守住善恶的底线。制度上要严格,政治上要灵活——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治理。这一点对我们当代人来说依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提一个问题:处事灵活,和做事油滑,这中间的分寸很难把握。你觉得从刘邦这里,可以得到哪些有意义的启示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或者加入社群讨论。我们下一讲见。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观天下志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提出问题,与人文社科爱好者一起讨论。我们会在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取问题内容,请主讲老师进行答疑,期待和你一起讨论。

  • 燕秋2020

    处事灵活,和做事油滑,这中间的分寸如何把握?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做事的人身上有没有老师说的那种“开阔宏大的气象”,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基层社会生存,为人处世又只为一己之私,那么他就只会养出油滑感。但如果一个人他天生有一种开阔宏大的气象,他就能有做大事而不拘小节灵活性,而达到“无可无不可”的状态。

    云匿者 回复 @燕秋2020: 很有见地!格局非常重要

  • miserydota

    刘邦这个人乐观,心理承受能力强,我觉得曹操和他比较像,刘邦由法家治国变为道家治国才是汉王朝走下去的关键

    冠军教父_9t 回复 @miserydota: 推荐看一下《秦制二千年》,刘邦的汉王朝也想像秦朝一样能够汲取民力控制社会,只是汉朝的建立初期与六国贵族和社会游侠划分了权力范围与制衡。

  • _风行_

    做事干练,不拖泥带水。

  • 苍生hgz

    朱温和陈友谅同样很有匪气

  • 砺心前行

    太精彩了,值得反复听

  • 风云一杯酒江山万里心

    无可无不可、适合做事就行,此处是优点、彼处也可能是确定。

  • CoChen

    处事灵活和油腔滑调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不是言而有信

  • 嘻嘻顽童

    秦始皇靠自己强大的动力统一了中国,后继的皇帝达不到这样的水准,驾驭不了,从而导致很快就灭亡了。而刘邦是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温柔的方式,操作灵活,可以让国家机器在不同人手里能运转正常。 其中刘邦身上的匪气能感觉到,做事会很爽快,能合作就合作,不能了分开也没事,不拖泥带水。应用到当下就是做事情自己的能力允许了就做,不允许了暂时放放,而不是随意乱试。 豁达洒脱的气质也是土匪经常要有的,领导人只有豁达了才会有兄弟愿意跟着,才能让自己的势力更强大。回到当下创业的时候创始人也要有这样的气质对待合伙人和员工。 最后的中间状态的确很难达到,要想能达到最好的,一方面就是前人的错误经验,另一方面就是自己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