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上古文明的出现、发展与变迁
精华笔记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时间:(一般说法)一二百万年前~三千六百年前
一、环境变迁如何塑造了史前东亚人的发展模式?
1、 先说气候因素
1.1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开始隆起成型,确立了东亚地区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能够哺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进而为长江、黄河两岸的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1.2东亚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其中来自西南方向的季风,在青藏高原的阻挡下,不能深入北上,只能绕过高原的东南边缘,进入西南、华南、华中等地区。如此一来。南方地区的气候就变得非常湿润,降水量也跟着增加。这种温暖潮湿的环境,正是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生长的环境。
2、温度因素
2.1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开始变暖,冰川消融。南边亚热带、热带地区的动植物大举向北迁移。不过不久后,地球气温陡然降低,进入干冷期,使得东亚偏北地区出现了局部的物种灭绝,生活这一地区的先民无法继续通过采集、狩猎获取充足的食物,人工栽培农作物、驯养家畜,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2.2同时,气温的降低引发了海平面下降,让海洋边缘的土地裸露出来,在沿海地区形成大片的湿地和沼泽,这些土地覆盖在海水之下,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更加肥沃。它们很快就成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3、物种因素
东亚地区分布着三万多种高等植物,由此,先民们更容易筛选出优质物种,驯化出高产的农作物。比如,“五谷”中的黍,也就是大黄米,祖籍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一带,赤峰处于山地、高原与平原的交汇地带,气候多变。作为这一带植物中的翘楚,黍能同时适应这三种不同的气候,兼具抗寒抗旱,耐盐碱等多重能力,非常容易栽培,容易成活。在进入“小冰期”后,黍就被引入黄河流域进行种植,成了北方先民的主食。
二、早期人类先民的生产与生活
1、黄河流域的人类聚落
1.1黄河先民的主食是粟,也就是小米,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黍。除了粟、黍这些主食之外,先民们还开始驯化牲畜,比如我们熟悉的猪和牛都是这个时期驯化出来的。
1.2当时的先民通常会居住在农田边缘。他们会在农田旁边筑起一片平坦的台地,台地四周再建起城壕和城墙,用于阻挡野兽袭击和外族入侵。
1.3当时黄河流域的聚落,崇尚以酒为中心的祭祀礼仪。由于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所以酒在那个物质困乏,粮食稀缺的时代,无疑是一种奢侈品。也因此,将酒奉献给祖先或神明,才体现出聚落成员对于祭祀礼仪的高度重视。
2、长江流域的人类聚落
2.1长江流域非常适合种植水稻,也因此南方聚落基本上都是以水稻为主食的,此外靠近河流的聚落还可以吃到鱼类或者菱角。
2.2而在居住上,为了解决防洪与防潮两个问题。南方先民因地制宜,利用茅草和黄土等物品修建水坝,这些水坝集防洪、防潮、灌溉以及航运为一体。大大方便了先民们的生活与生产。
2.3北方祭祀时用酒作为媒介与神明沟通,而南方先民则选择了玉琮。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型玉器,大体形状可以参考笔筒。作者认为,玉琮这种“外方内圆”的设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玉琮中央的圆形中空部分,则有可能就是巫师与神明沟通的媒介。
三、早期的文明的成长和碰撞。
1、文明的变化:
公元前3000年后,东亚地区进入了一轮“小冰期”,气温大幅度降低,降水大幅减少,高原地区随之失去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面对饥荒威胁,先民们只好增加畜牧养殖来填饱肚子。久而久之,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后,高原地区就成为了单一的畜牧区。
2、文明的扩展与融合:
2.1技术交流:
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温暖季期间,中国南方的稻谷种植向北推进到了山东半岛。随着水稻生产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山东半岛的水稻率先登陆到了辽东半岛,随后又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传入朝鲜半岛,最后中国的水稻又以朝鲜半岛为桥梁,进入了日本列岛。这一传导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先民的饮食结构,日本列岛也因此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
2.2器物交流
除了技术交流,当时的器物交流也非常常见,比如陶器,比如充当货币的贝壳等。值得一提的是,陶器与货贝的交流还与部落首领的权威有着密切关系。比如,彩陶在黄河中游地区是一种日常使用品,不论是在墓葬区还是在生活区都有大量出土。但是到了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彩陶却只有在墓葬中才有,而且都集中于少数几个墓葬区,而这少数的几个墓葬区,陪葬品丰富,应当是首领的墓葬。这说明,当时的各个部落之间虽然存在着物品交换渠道,但是这些渠道却垄断在部落首领手中,普通聚落成员,并不拥有这种渠道。
2.3精神交流
之前我们提过,玉琮原本出土于南方的良渚文化一带,但是考古学者发现,伴随着文明扩张,黄河流域也开始流行玉琮。并且,从南到北,玉琮上的兽面纹络是逐步退化消失的。作者指出,这些玉琮可能并不是通过交换、进贡之类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而是以抽象的宗教文化思想进行传播的。黄河流域的先民受到长江流域玉琮文化的影响,在本土就地取材,生产出了本土玉琮,虽然其中的纹饰才会存在差异和退化。这也意味着文明传播已经开始超越了简单的物质、技术交换,上升到了抽象的精神文化交流层面。
四、国家的诞生之路。
1、阶级分化
公元前2300年前后,位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聚落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比如,隶属于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墓葬群中,随葬品的多寡与阶层构造就呈现出显著的对应关系。其中大型墓葬中的随葬品可达数百件之多,而大多数墓葬则是几乎没有随葬品的。
2、城市的出现
2.1都城出现
公元前2200年前后,东亚地区出现了一轮干冷气候,当时的北方部落由于无法适应气候变化,被迫南下谋生,因此与偏南的本土部落发生战争。频繁的战争,促使原本小型分散的部落,逐步整合成为大型的部落联盟。
随着部落联盟的发展壮大,联盟首领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实际的统治者,而为了更好的巩固联盟,抵御外敌入侵,部落联盟内部就出现了一批脱离农业生产的中上阶层,比如军人、祭司和官僚。核心统治区域出现了一种脱离土地的新型居住区域——城市,或者说是都城。
2.2王权出现
2.2.1王权特征
古典中国最突出的王权标志,就是分布在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群。二里头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类似的城市规划设计。比如,遗址内有两纵两横的大路,把遗址中心区划分为多块区域,而中央围起的部分,有大型的夯土建筑,很显然是执政者和贵族的宫殿区。
2.2.2青铜礼制
2004年夏天,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以酒器为核心的青铜礼器群,二里头时期,青铜的练就技术还不成熟,有限的青铜主要是用来制造斧、凿、箭镞等青铜武器的。但酒器却是一个例外,二里头文化非常注重青铜酒器,而且酒器形制各不相同,由简陋到精致,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等级,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周王朝开创的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可见此时,中国就已经拥有了较为系统的贵族等级制度。
2.3王权扩张
到了比二里头文化稍晚的二里岗文化阶段,国家体系进一步扩张。大型城市超出了一城一池的规模,出现了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城市功能也由此出现了分化和互补。
作者指出,此时二里岗文化的影响范围,已经扩展到现代河南省全境,以及山西省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并向南拓展到了淮河流域以及长江支流汉水流域。而在核心统治区之外,还控制着很多统治据点。
后来的商王朝国力下降,影响力发生了萎缩,但是由二里岗引领的青铜文化却已经扩展到渭河流域、四川盆地,以及长江中游地区。通过文明交流,二里岗的青铜文化传播到了更广大的地区,这也为日后的周王朝借青铜礼器统治天下奠定了基础。
书 名: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作 者:[日] 宫本一夫
主 讲 人:非为
主讲人简介:同济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管理学双硕士
主 播:石头说话2017
策 划 编 辑:袁博
总 编 辑:徐苑
这个节目不错我已经听了5~6年了,长知识,
其实神话有可能是真的。。。。。。。
东方如水 回复 @祭慈: 真也得分怎么真,剥开神话的外衣,还原真相还是很艰难的
一万年前的全球变暖专家怎么解释?当时煤和石油烧得太多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小时候的历史没学好,现在来补一下
盘古开天辟地就是地球的起源,杜撰???你杜撰一个???那些定义为传说的记录很有可能是真的
考古已证明,中国是小河文明
打卡!
今天怎么没人喷啊
冰川融水汇河流,季风气候适宜种植,冰河时期与冰川融化造成一部分物种灭绝,开始人工饲养动植物,天然植物宝库,适应环境的作物,杜撰神话,血缘纽带家族,集中分配,祭祀,主食不同,因地制宜,成人礼提升责任感,畜牧,高原地带气压,货币,陶器传播,墓葬,垄断部落首领,精神文化沟通,连合成国家,阶级分化,武器,整合大型,城市规划,分化,亲故模糊,考古,新内容在等待。
尚静_sl 回复 @婷婷美的: Z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