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 “金刚等诸山,幻梦渴爱譬?”
“渴爱”,梵文是 mṛgatṛṣṇā,这是一个复合词。第一个词mṛga,就是鹿,梅花鹿的鹿。tṛṣṇā,就是欲望、贪爱。那么 mṛgatṛṣṇā,就是鹿的欲望,鹿的贪爱。鹿贪爱什么呢?就是在荒漠上很渴的鹿,看见远方好像有水,就朝着似乎有水的方向奔跑,遗憾的是根本没有水,只是由于光线的作用造成的,看起来好像有水的错觉。这个看起来有,实际根本没有的水,这就叫mṛgatṛṣṇā,也译为“鹿渴”。那么这个偈颂的意思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些金刚山?为什么如幻如梦如鹿渴?
二、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云何转诸见?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
无作是怎样从无到有的?所显现是怎样消失的?凡夫的思量计度是怎样升起的?怎样才能转清净?
三、 “所作云何起?云何而转去?云何断诸想?云何起三昧?”
“所作”,梵文是kriyā,是造作、造业的意思,来源于动词词根kṛ。这个所作的“作”,不是指一般的工作,而是专指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特别是现行中的分别。现行,这个词的一种梵文的表达就是kriyā。前面的课程中学习过,所谓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把这个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把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这件事情就是kriyā。实叉难陀翻译为“所作”,加了一个“所”字,非常好,体现了凡夫误执心外有“离能”之所,误以为能所分离。
上一个偈颂中出现了一个梵文词叫akriyā,就是在kriyā前边加上了一个否定前缀a,我把这个akriyā译为“无作”,无作就是不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执为心外的毛,不去分别,这就是无作。因此,大家就清楚了,“所作”的是凡夫,“无作”的是圣者。以为nimitta(外相)存在,就是所作。知道只是似相(ābhāsa)而无外相(nimitta),就是无作。学佛修行,首先就是要从“所作”的凡夫转为“无作”的圣者。
那这个偈颂的意思就是:所作是怎样生起的?所作怎样才能离去?怎样断除想?怎样才能称为是入定?这里的“想”,梵文是saṃjñā,是认识、认知的意思,但指的是凡夫对凡夫境界的错误认识、错误认知,比如说没有桌子,可非认为有桌子的错误认识。
《金刚经》的鸠摩罗什译本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经文:“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鸠摩罗什译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相”,梵文不是lakṣaṇa,而是saṃjñā,就是这里的“想”。玄奘法师《金刚经》译本就译为想,无我想。“我相”其实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与其说“无我相”,不如说无的是没有我相,却误以为有我相的这个错误认识,就是“无我想”,这就是断除想。
四、“何故名僧伽?云何化及报,真如智慧佛?”
什么是化身佛、报身佛和法身佛?什么是僧团?大家注意,比丘或者比丘尼可以是指个体出家人,我们可以说一位比丘或一位比丘尼。但是僧伽,简称“僧”,是指比丘或比丘尼的团体,也称僧团。因此,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位比丘,不能说这是一位僧人,这就是比丘和僧的区别。
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把这个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把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这件事情就是kriyā。实叉难陀翻译为“所作”,加了一个“所”字,非常好,体现了凡夫误执心外有“离能”之所,误以为能所分离。
于晓非_ 回复 @熹談:
淘宝 微店 抖店
无我相和无我想,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晶晶_g9m 回复 @qzuser_j3kw: 无我相,是指无我的相,也就是无我,这种表达是本体论形式的表达。无我想,是认为无我,是认识论形式的表达。即使是二时教法,也很多认识论形式的表达。
对楞伽经经文“云何断诸想?云何起三昧?”中的“想”如何理解?
晶晶_g9m 回复 @斯瓦哈: 虚妄分别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现行【虚妄分别】,才有凡夫众生误以为,似相为真实存在的外相,似毛的影执着为真实的毛。 问题,虚妄分别是立足圣者境界安立的名言,远离能所分离的二元认知模式,不可以说是谁虚妄分别,谁远离虚妄分别。那身在梦中的凡夫众生改如何理解虚妄分别,如何理解在虚妄的梦中远离分别。是误以为存在的我的远离,还是什么样的远离感觉虚妄分别这个名言,下手有点困难,望老师多讲讲这块。
晶晶_g9m 回复 @你弄撒了: 师兄好,讲虚妄分别是为了破增益,是为了讲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知道凡夫和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所以,既然我们都不存在,修行就和我们没有一丁丁点的关系。修行是心上的事,修行从来都是心上的事。是心断除我执,离分别。所以,现在学佛修行,也根本不是我在学佛修行,是心在转迷为悟,是心在佛智慧的引导下在努力断除人我执、法我执,离分别。修行从来都是心上的事。
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感恩老师传授正法。🙏🙏🙏
于晓非_ 回复 @a静莲: 🙏
所谓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把这个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感恩赞叹于老师!
《金刚经》的鸠摩罗什译本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经文:“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鸠摩罗什译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相”,梵文不是lakṣaṇa,而是saṃjñā。玄奘法师翻译为“无我想”,与其说“无我相”,不如说无的是没有我相,却误以为有我相的这个错误认识,就是“无我想”,这就是断除想。
于晓非_ 回复 @白玛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