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涵养不在书册上

010 涵养不在书册上

00:00
17:31

       朱子晚年于病榻上写予门人书信中,痛悟自己以往做学问只是花精力“瞎钻研”,许多病症的根源在于没有将习性看明白,没能在涵养上下功夫。我们如何才能做到随遇而安的“中和”呢?什么又该是我们读书做学问应有的“本末”呢?


答吕伯恭

道间与季通讲论,因悟向来涵养工夫全少,而讲说又多强探,必取寻流逐末之弊。推类以求,众病非一,而其源皆在此,恍然自失,似有顿进之功。若保此不懈,庶有望于将来。然非如近日诸贤所谓顿悟之机也。向来所闻诲谕诸说之未契者,今日细思,吻合无疑。大抵前日之病,皆是气质躁妄之偏,不曾涵养克治,任意直前之弊耳。


答周纯仁

闲中无事,固宜谨出,然想亦不能一并读得许多。似此专人来往劳费,亦是未能省事随寓而安之病。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血气偏胜,不得和平,不但非所以卫生,亦非所以养心。窃恐更须深自思省,收拾身心渐令向里,令宁静闲退之意胜,而飞扬燥扰之气消,则治心养气、处事接物自然安稳,一时长进,无复前日内外之患矣。

       各位好,欢迎继续欣赏《朱子晚年定论》。


       前一个章节我们谈到,答张敬夫的文章里面,朱夫子说了这么段发人省思的话,他说到现在才知道汉儒可谓善说经者,不过只说训诂训诂就是白话翻译,而没有讲心性,谈不到性理心法。


       那么朱子本人都这么说,这可好啦,为什么?这帮我们很省事,就是所谓汉儒这些翻译者,择其一两章玩索一下倒也可以。那你说择他们这些翻译的训诂来玩索,那不如直接来玩索本来的经文,对不对?那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


       那么现在做学问的人就喜欢归类,比对不同。比如说你现在网络上会看到很多博士生,他要研究国学,他就要知道朱子怎么说,他要知道王阳明怎么说,他要知道程颐、程颢怎么说,延平先生怎么说。他就花一辈子的精力钻索在这个文字堆里面去,然后比对他的不同的文字。各位,比对他的不同,但他忽略了一点,这些人都在找心体,究竟谁有找到心体,反而不是他关心的。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能力来观照这些事情,他关心的是他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我只要比对得出来,我送上去,我就可以得到博士生的论文,可以通过,我就是博士。到底这是不是博士?这是一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


       朱熹给我们一个方向,过去那些训诂学可以不看了,包括朱熹所作的这些集 注,坦白讲可以不看了。


        各位,你要依凭的是什么?第一,经典,古圣先贤的经典就是结构完整的一栋屋,不需要再任何的补充。第二,你虽然看不懂,那是因为你心体不明白。你心体明白,再看经文,经文并没有生字,经文里面并没有生晦的词语,没有。你一看就知道。“慎独”不就是一团气吗!干干净净,这不是慎独吗?你把它解在心上就对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讲心。包括《易经》系辞传、十翼,你再去看,全部都在讲心。周流六虚、变动不居不是讲心,不是讲那团气,不然是讲什么东西呢?神无方、易无体不是讲那段变动的心,不然是什么东西呢?易就是心,把它往心上放就可以了。好,我们作一点补充。


       下一段,答吕伯恭回答吕伯恭这个人,我们看本文。道间与季通讲论。道间就是这段时间,这段时间闲适的时候,与季通讲论。季通是谁呢?蔡元定,字季通,他是南宋人,也是著名的理学家,他是一个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总之他地理风水各方面、音韵各方面都不错。师事朱熹,他也是跟朱熹求学,求这个理学,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因为他是朱熹的大弟子,各位,所以叫作“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看来朱熹把自己的学问都打破了,那朱门领袖那也没什么真正的学问可求了,不过他对于堪舆学各方面、律吕学各方面很有见解。


       说道间与季通讲论,因悟向来涵养工夫全少,而讲说又多强探,必取寻流逐末之弊。说这段时间跟季通两个人在探讨学问的问题,因悟向来涵养工夫全少,我体会到我以前对涵养的功夫简直没有。涵养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就是往内,往内养气叫涵养,往内与我们心体的这个能量起伏去共处,叫作涵养,就是观照心体的自由自在,叫做涵养,慢慢地透过觉照,让你对心体的觉照度越来越明白,就叫作涵养。所以我体会到,我往内,往我的心性上去涵养的功夫,简直没有。而讲说又多强探,那我的翻译、著述,又多强探,勉强用逻辑思维去揣测。必取寻流逐末之弊,那我一定会很固执地堕落在寻流逐末了,就是顺水漂流、舍本逐末的这个方向正在前进。


       推类以求,众病非一,而其源皆在此,说我们这样以此类推,众病非一,很多病,每一个学者都各有病。各有病,病各不同,其源皆在此。那为什么大家学者这么多病呢?因为少涵养功夫。说我最近才感觉到我少涵养功夫,大家的病推类以求,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大家推类以求,还有这么多的毛病都是因为少了这个心体,没有觉照到心体,心源没有觉照到。那你要从哪里施力?你要从哪里涵养?你的内心起码要先摸到,感觉得到,我才有办法对它作观察,这是一定的道理。


       恍然自失,似有顿进之功。若保此不懈,庶有望于将来。恍然自失就是说我以前找不到心体,现在才稍有体会,现在回想以前,痛改前非,叫恍然自失自失就是若有所失。现在彻彻底底知道,我以前的所得都不叫作所得,叫作恍然自失似有顿进之功,然后我现在开始往里面涵养,这一病可病得真好,这眼睛快瞎了也瞎得真好,为什么?才让我有机会开始涵养里面,让我有机会看到内在的心体似乎有点进步。若保此不懈庶有望于将来。如果我现在继续涵养继续观照,把心体弄得光明,庶有望于将来,庶就是庶几,几几乎乎,希望将来能够有所彻悟。


       然非如近日诸贤所谓顿悟之机也。但是呢,我最近书信跟各位常常往来,告诉你们我有新发现,结果你们又褒奖我说,我现在大彻大悟。我告诉你我现在只是小有所得,然非如近日诸贤所谓顿悟之机,我并不是你们所谓的大彻大悟,顿悟的,像六祖一样忽然顿悟的,那样的才气,我不是这样的人。


       你看得到朱熹非常谦虚,他靠自己的力量体悟到心源,他在晚年真的也觉悟到心体。他后来就发现他跟程颐、程颢,跟他的以前的师父李侗,就是延平先生,其实走在同一条路上。后来的王阳明也很高兴,后来王阳明得到这一些《朱子晚年定论》的时候,他也很高兴。王阳明先生终于放下心上石头,说,我不是跟朱熹作对,我也不是跟他南辕北辙,原来我们都走在同一条路上。


       所以要知道,今天黄庭禅教各位先直指出黄庭一窍,告诉你里面是一团气,告诉你喜怒哀乐未发的时候是和,告诉你喜怒哀乐已发的时候是什么变化,从这里观察起,这就是所谓的涵养。我们正走在跟王阳明、跟朱熹、跟程颐程颢、跟延平先生、跟孔孟同样的一条道路上,这是很重要的。

向来所闻诲谕诸说之未契者,今日细思,吻合无疑。说我现在想一想,所闻诲谕诸说,各位以前对我的种种批评之未契者,而我听了却没听进去。各位以前对我一直很多批评,比如陆九渊就说,这个朱夫子,您真是支离破碎,前后矛盾你怎么都发现不出来。他说我都不能够接受。今日细思,吻合无疑,现在想一想,真是说得太对了,我确有这个毛病。


       大抵前日之病,皆是气质躁妄之偏,不曾涵养克治,任意直前之弊耳。现要想起来,大抵前日之病,过去的毛病都是气质躁妄之偏,我找不到我的心体,但是我却急于要发扬儒学,这期间也许我是无私的。各位,朱子确也是无私的,问题是比他聪明的人根本也找不到,比他能够翻译的人根本也找不到,那他可能会想,那舍我其谁?那我不出来弘扬儒学,那谁来弘扬儒学?很多儒学的人就会激起那种慷慨激扬,要捍卫我儒家。懂不懂嘛,反正都要出来宣扬了,这就是他所谓的气质躁妄之偏。一定要谋定而后动,一定要有真知真见而后动,而不是无真知真见就偏偏要动,这就是躁妄之偏。不曾涵养克治,我不曾在自己的心体上好好观照用功所致,任意直前之弊,自以为是,放任,任性、任意直前。


       我们看到这几篇,我们就可以感受得到朱子的痛悟前非,还有他的那种谦虚。那么他不断地提醒我们,涵养功夫是很重要很重要,而且这个涵养是在日用伦常之间。即使他病了,他跟人根本也没有什么应对进退,根本也没有多少气力,连说话也说得困难,连回个信都还要趴着,趴在床上写,你就知道说,什么事都做不得的时候,只有这件事情还是易如反掌的。

各位,我们就会有一种体会,就是我们现在是好手好脚的人,我们是精力旺盛的人,我们做什么都容易,那为什么这件更容易的事我们不好好做一做呢?这是对我们这些后生晚辈的一种启发了。


       我们看下一段。答周纯仁周纯仁这段文字其实很短,王阳明节录下来是很短,但是这一段的书信其实是蛮长的。我要先说一下前面,待会儿我们说正文,正文就是,闲中无事,固宜谨出,然想亦不能一并读得许多。他的意思就是说,在平常空闲的时候固宜谨出,也不要这样跑来跑去,你的心力不能一直往外跑。然想亦不能一并读得许多,就是说想起来书也不能一下子读很多,你纵使买很多,你也不能一下读很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话?因为前面的书信,前文如果不知道的话,忽然出现这个,你会觉得很奇怪。怎么忽然讲说然想亦不能一并读得许多,为什么书不能一并读得许多?是因为这样,前文是周纯仁他想要买很多书,买《诗》《书》《易》《礼》《乐》《春秋》,他要买很多。他跟朱熹说我买不到,请朱熹帮忙买。朱熹已经在病间了,就派人去帮办。朱熹也跟他回答说,我已经派人去帮办,帮你买了,而后才产生这些下文。


       这些下文就是说,闲中无事,固宜谨出,然想亦不能一并读得许多。他说你闲中无事,你还要开始往里面涵养,你不要心意一直奔在册子上,也不要奔到外面一直想去买书,虽然我已经叫人帮你买了。可是,这个书如果买来送到你那边的时候,你也没有办法一并读得很多。


       似此专人来往劳费,亦是未能省事,随寓而安之病。那我举个例子,就像你叫我买书这件事情来说啦,似此专人来往劳费,这样还专门派人去帮办这个事情,你派专人来送信,我派人专门去买,像这样专门托人来托人往这样的事,劳累的就为了这个买书的事情。亦是未能省事,这也是不能够把事情弄得简单一点,随寓而安之病,也是不能够随寓而安的这个毛病。为什么?心意一直务外。就是说你很急,你急着读很多书要教很多人,你急着要当大儒,跟朱熹一样,朱熹旁边的弟子都是大儒,朱熹是大儒,他的弟子当然也想当大儒。朱熹四处讲学挺风光,他当然也是想这样,所以他就想读很多,想要教很多人。这个时候朱熹到晚年有所体悟,他就准备给他踩踩剎车。你叫我买书,那我这里就近,可以的话就帮你买。可是你也不要想说,你一下你的智慧精力能够读得了这么多,为什么?因为你要往内,你不能往外。闲中无事固宜谨出,这个出,要谨慎的出,不要出的意思,不能随意地出,心意不能随意奔驰在外的意思。这点说,就如这件事情你没有谨出,你一直出,你不能够随寓而安


       我们有什么书,说穿了,《弟子规》如果各位实践得来,你就是个大学问家了。《三字经》实践得来,光光《三字经》各位头几句是什么,你记得吗?“人之初,性本善”,你就把良知找出来,“性相近,习相远”你把你的习性看明白,光这个就是大学问,不得了的大学问!不是这样吗?所以你现在缺少这些东西,我没有办法把全天下的书买给你,你不能随寓而安,你就依你目前的现况来修行、来涵养,就可以了。


       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气血偏胜,不得和平,譬如说你吃了那个燥性的药,中药吃多了,你就会感觉一股气一直冲,你就会非常毛躁,想骂人。亦使人气血偏胜,就是说气血过度的昂扬,心平气和就没有办法了,常常想骂人。不但非所以卫生,亦非所以养心,这种过度,失去了中和,不论你偏哪边过度了,这都不叫作卫生。你再吃,吃再多都不叫作补,都不叫作卫生。亦非所以养心,这个也不能够养心。为什么?因为心情浮躁。


       我们举个例子各位就会懂了,比如说现在来说,电脑看多了,整天在那边看电脑,他还没下班,到下午两三点,你已经头昏脑胀了,对不对。我们本来在这边工作,是想要谋得更好的生活,你有没有发现,你薪水都还没领到,你有没有发现你现在已经头昏脑胀了,对不对。这个就是不但非所以卫生亦非所以养心


       过去有一个同学,他上班的时候,他的座位的后面有一台很大的变压器,大公司的变压器,电压很强,他说他每次坐在那里,只要离开就好,他一坐在那里就好像坐在微波炉里面一样,头昏脑胀。他问我说,讲师,我就是为了谋得一份薪水,我到底要不要辞职。我说,三更半夜赶快辞职。你说可是我辞职还是有人坐那里呀?我说那不关你的事,你可以跟你们老板讲,这个位置不能离变压器这么近,你赶快改善。然后你赶快辞职。他一定不会马上改善,你赶快辞职。为什么?赚一份薪水就是为了养生,改善是他的事情,你要强烈建议叫他改善,你不能够说已经伤生了,然后你还继续干。

读很多书就像服了燥热的药一样,头昏脑胀,各位,有没有这个发现,读电脑的书也是一样。所以这个是不行的。


       窃恐更须深自思省,收拾身心渐令向里,说我,就是我,自谦之辞。我觉得更应该要做的是深深的自我观照反省,收拾身心渐令向里,往这个册子上奔去的精力要收回来,往里面来。令宁静退之意胜,而飞扬燥扰之气消,我们要涵养自己,让我们闲静的气,中和的气是常常存在的,而那种飞扬躁动的气呢?它是减少的。则治心养气、处事接物自然安稳,那么我们就可以治心养气。治心养气这四个字读过就算了,但是你应该把它划起来,朱子这个时候已经发现治心养气是同一件事。就好像当时的孟子,孟子讲“不动心”却又讲了个“浩然之气讲在同一个章节,为什么?因为,治心养气是同一件事,因为气如果太躁动了,那我们的心就跟着飞扬。你如果服了很多燥热的药,气不就是躁动了吗?那你的心还可以和平吗?各位,心跟气有没有关系?那是直接关系!是完全一致的。有的人说我只谈心就好,不要谈气。你多服一点燥热的药你就知道了,它是同一件事。所以,治心养气处事接物自然安稳,从哪里来?从收拾身心渐令向里,你越向外越躁动。


       一时长进,无复前日内外之患矣。一时就是很短时间,如果你开始收拾身心渐令向里,开始涵养,观照心体,那么涵养一段时间,只要短短的时间,两个礼拜的时间,就能够看到进步。叫一时长进无复前日内外之患矣,不会像以前一样,外面也没做好,里面更是一团糟。这个不是“本”没有做好而已,连“末端”都失去了,这是更糟糕的。


       这个朱子在这一段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读书固然重要,千万不要想你读了一堆书,然后要战胜一堆人,这还是一个争胜心哪。这么多书写一个心体,你只是想要把这个书读完,还是想把心体真正把它恢复明白?我们一定要深思这个本末的问题。


        好,这一段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919再来一遍

  • 1340819mqse

    工作就是为了养身,如果耗气有害健康的就立刻辞职,很有道理,以前都是忍着,等待公司改善,确实错了

  • 1340819mqse

    人要涵养、修身养性在先,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造成的损失也会降到最低! 朱子晚年明白之后一切恍然大悟,也可以应心而纠正,真是真君子啊

  • 步初释禅

    谢谢讲师的提示!学生谨记了。

  • 近思Winnie

    涵养这 两个字什么意思?就是往内,往内养气叫涵养,往内 与我们心体的这个能量起伏去共处,叫作涵养,就是 观照心体的自由自在,叫做涵养,慢慢地透过觉照, 让你对心体的觉照度越来越明白,就叫作涵养。所以 我体会到,我往内,往我的心性上去涵养的功夫,简 直没有。

  • 近思Winnie

    你要依凭的是什么?第一,经典,古圣先 贤的经典就是结构完整的一栋屋,不需要再任何的补 充。第 ,你虽然看不懂,那是因为你心体不明白。 你心体明白,再看经文,经文并没有生字,经文里面 并没有生晦的词语,没有。你一看就知道。“慎独”不就 是• - 团气吗!干干净净,这不是慎独吗?你把它解在心 上就对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讲心。包括《易经》系 辞传、十翼,你再去看,全部都在讲心。周流六虛、 变动不居不是讲心,不是讲那团气,不然是讲什么东 西呢?神无方、易无体不是讲那段变动的心,不然是 什么东西呢?易就是心,把它往心上放就可以了。 老师好慈悲啊!!!

  • 桃之夭夭_5tu

    大道至简!圣学是学问的根本处,圣学亦至简,圣学学的是返观觉照、涵养本心,本心明即是良知。圣人、佛祖、仙人都是一颗晶莹剔透的本心。

  • 桃之夭夭_5tu

    圣学之经,是朴实无华的,没有丝毫的辞藻华丽,也不会阴晦生涩。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内观心体的主轴。

  • 18946448kow

    千万不要以为读了一堆书,要战胜一堆人,这还是争胜心。读书是为了涵养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