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不光是个诗仙,他也是个酒仙。有一次,玄宗李隆基泛舟于白莲池之上,想呼李白来作诗,配歌舞和音乐。结果,这李白在市上就已经喝醉了,没办法,来不了了,这醉汉是没法应召的,那只好高力士把他给扶来了。
后来,这个典故就被杜甫做了一点夸张,写成了《饮中八仙》中的一段“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们前两天讲这个的时候,可能是课程录音啊,讲得就比较随意,可能有点口误,这里边稍微更正一下。
李白那个酒啊和那诗啊,它们是合在一起的。醒来难通天地气,醉里使得自有神。喝点小酒,微醺的时候,灵感最多。
春节以后,诗词大会火了一把。接着发现身边雅好诗词的人开始多起来了,朋友圈里边也经常有人吟诗作赋、引用诗词。那天,听一个人说,“哎呀,你看人家,一张嘴就是诗词,他可真有文化!”诗词是一件很火的事,不过有一点,诗词歌赋算不算有文化?我觉得这个还真得好好研究。
这两天有一件很火的事,说有的家庭出了个四胞胎,诗词歌赋学得非常好。那也真是张嘴就来,家庭教育是很到位的。不过,在这个家庭火了之后,进一步就发现,家里这个父亲,发朋友圈的时候,发了很多负能量的东西。
有人就质疑,说社会上给了他那么多那么多的关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仇恨社会的负能量呢?最后没办法,当时又紧急地删朋友圈,赶紧删微博。
其实,这个案例呢,很典型。虽然只是个个案,但是它很典型。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进一步就能发现,学诗词歌赋跟有文化还是两回事。
文化它有两个字。一个是“文”,那可能算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汉文章、元代的散曲、明代的小说、清代的对联、现代的段子,都可以算是“文”。
不过,还有一个字,是“化”。什么是“化”?那就是前面文里的那些的精神呀、思想呀、主张呀,要化成日常的饮食起居、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文化的妙处在于化,而不在于文。
如果一个人有了点诗词歌赋,有了点出口成章,那恐怕只能算是有文了,他不算是有化了。所以,我们这些人在学诗词歌赋的时候,还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追求,就是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言行。
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只能算是一个文人,那不能算是一个文化人。文人和文化人,一字之差,这境界还是不一样的。
如何能改善自己的言行,改善自己的习惯呢?前两天我们讲到了诸葛亮的《诫子书》。你看他在开篇里边提了三件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所以你看,他开篇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静以修身”,第二个是“宁静致远”,第三个是“学须静也”。连续的三次谈到了“静”。这个“静”字,一个是节制自己的欲望,另外一个是管理自己的情绪。我觉得孔明先生抓这个根抓得很到位。
一个人呐,从文人走向文化人,要约束自己的言行,要管理自己的情绪,他都必须要围绕这个“静”字做文章。能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大道。
那提醒我们各位朋友,在背那些诗词歌赋的时候,在跟别人甩那些名言警句的时候,不要忘记,真正最重要的,是管理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言行失控,情绪控制不住,行为举止上有偏差,那么恐怕,背再多的诗词歌赋,它也不是正道。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