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

00:00
10:24
《五味论》
本篇主要论述五味与人体经络脏腑的关系及五味偏嗜太过所出现病理变化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故名《五味论》。本篇提示我们,饮食五味虽然是人体营养的源泉,但五味偏嗜,失去平衡也是伤生致病之由。因此,在生活中必须注意保持饮食营养的均衡,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原文】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癮;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译文】
黄帝问少俞说:五味进入口中,各进入所喜的脏器,各有所发生的病变。酸味走筋,多食酸味,会使人小便不通;咸味走血,多食咸昧,会使人发渴;辛味走气,多食辛味,会使人心闷;苦味走骨,多食苦味,会使人呕吐:甘味走肉,多食甘味,会使人心闷。我已知道五味食之过度,能发生这些病证,但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听到其中的缘故。

少俞回答说:酸昧入胃以后,因气味涩滞,而有收敛作用,只能行于上、中二焦,不能遥行出入。既然不出,就流于胃里,胃里温和,就向下渗注到膀胧。由于膀胱之皮薄而软,受到酸昧,就会缩屈,使膀胱出口处约束不通,以致小便不畅,因此发生临闭。人体的阴器,是周身诸筋终聚之处,所以酸昧人胃而走肝经之筋。

【原文】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译文】
黄帝说:咸味走血分,多食咸味,使人口渴,为什么?
少俞说:咸味入胃以后,它所化之气向上走于中焦,再由中焦流注到血脉,与血相和。咸与血相和,脉就要凝涩,脉凝涩则胃的水液也要凝涩,胃的水液凝涩则胃里干竭,由于胃液干竭,咽路感到焦躁,因而舌干多渴。血脉是输送中焦精微于周身的道路,血亦出于中焦,咸味上行于中焦,所以咸味入胃后,就走入血分。

【原文】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译文】
黄帝说:辛味走气分,多食辛味,使人感觉如烟熏心,为什么?
少俞说:辛味入胃以后,其气走向上焦,上焦有受纳饮食精气以运行腠理而卫外的功能,姜韭之气,熏至营卫,不时受到辛味的刺激,如久留在胃中,所以有如烟熏心的感觉。辛走卫气,与卫气同行,所以辛味入胃以后,就会和汗液发散出来。

【原文】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译文】
黄帝说:苦味善走骨,多食令人呕吐,为什么?
少俞说:苦人胃后,五谷之气味都不能胜过苦味。当苦味进入下脘后,三焦的气机阻闭不通,三焦不通,则入胃之水谷,不得通调而散,胃阳受到苦味的影响而功能失常,胃气上逆而变为呕吐。牙齿是属骨的部分,称骨之所终,苦味人胃后,走骨也走齿。因此,如已入胃的苦味而重复吐出,就可以知其已经走骨了。

【原文】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
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译文】
黄帝说:甘味善走肌肉,多食则令人心中烦闷,为什么?
少俞说:甘味入胃后,甘气柔弱而小,不能上达上焦,与饮食物一同留于胃中,所以胃气也柔润。胃柔则胃功能减弱,胃的功能减弱则肠中寄生虫乘机而动,虫动则使人心中闷乱。另外,由于甘味入脾,脾主肌肉,所以甘味外通于肌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