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金锁记》张爱玲爱情小说的最基本原型

07.《金锁***************

00:00
23:02


期内容概要

张爱玲爱情小说的最基本原型


导语 


    要了解一个奇葩的人物,我们应该先看看她的家世背景丶童年经历。在这个意义上,我想我们细读张爱玲的很多作品,都会发现在这一两集的背景铺垫丶家世分析,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张爱玲中学毕业时,有个调查是什麽是你的最爱与最恨?张爱玲当时回答,最恨的是一个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这里面有三个要素,天才丶结婚丶女子,这些都是基本要素一直贯穿在她的一生。


    张爱玲有过一个着名的吵架,起因是她在母亲那过夜,回家後与後母发生了争吵,後母还刷地打了她一个嘴巴,还向她父亲告状,张爱玲被父亲拳足交加打了一顿,之後还被关了半年。张爱玲逃出父亲家後,生活能力等於零的她投靠母亲,开始和母亲在城市公寓生活。

    她母亲黄逸梵那时候四十来岁,很漂亮,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欧洲拍了很多风情万种的照片,有个欧洲男友。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儿当然不方便,经济上也是问题。张爱玲说:「……看得出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怀疑着。」这母亲有没有怀疑她为女儿做那麽多牺牲,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看到的只有女儿对母爱的渴望跟怀疑。当然,一个留欧回来,习惯独立生活的洋派女子,天天要教一个什麽事情都不会做的魄落贵族女儿洗衣服丶做饭丶搭公交车等生活琐事。张爱玲回忆说:「……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我说过现代文学里面,很少有这样描写母女之间赤裸裸的丶世俗的丶粗糙的感情问题。在张爱玲眼里,父亲的书房固然是叫人沉沦;可是母亲的西方文化,外文丶钢琴丶淑女,也未必是光明前景。


为什么张爱玲对父母的态度差异这么大? 

    有很多研究者说,张爱玲产生於一个地理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孤岛,其实也是一种家庭伦理感情意义上的孤岛。重要的问题是,为什麽一个明明带给她很多负能量父亲的影响,她觉得留恋?可是一个为她付出这麽多丶给她带来整个新文化教育的母亲,她非常不领情,以至於後来在她的创作中,张爱玲作品里的母亲不管配角主角,不管是白流苏的母亲,还是《金锁记》里的七巧,几乎都是比较负面的形象,什麽道理呢?一般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 说法是说她有恋父情结,可是我觉得你仔细看《心经》,写恋父其实非常生硬,而且凭作品来判断作家的生理倾向,好像不足为证。


第二种 可以解释为不仅是对父母,而且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种犹豫。一般五四时代,都是追求崇拜现代性,唾弃晚清的传统文化。而张爱玲偏偏在跟她父母关系的这个层面上,表达了她对於传统的晚清的文化的一种留恋,对五四新潮的一种怀疑。这个解释非常重要。


第三种 张爱玲後来所有作品的主题就是「男女战争」。张爱玲的父母,其实是她作品里最主要的两个人物原型爱情战争,首先就发生在她的父母之间。


第四种 我们提过五四的大部分作家都是父亲很早不在,靠的是母亲的启蒙。张爱玲好像非常特殊的就是跟那些作家都不一样。因为那些作家,外面作战再辛苦,跟社会再怎麽作战,总有一个地方会回去,精神上,那就是他的妈妈。可是我们在张爱玲这里看到,她父亲,回不去,妈妈那里也回不去──所以就出现一个我称之为「无家可归」。这种在整个五四文学当中是非常罕见。无家可归的张爱玲,说她自己笔下的人物大部分是不彻底的。什麽叫彻底?彻底的好,还是彻底的坏?还是指性格坚强执着丶极端变态?我们以後慢慢体会。


这期「细读张爱玲」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188981rtj

    张爱玲留恋父亲,更大的原因是,在一个孩子的心里,再“坏”也坏不过母亲当初抛弃她。这个缺失,在一个孩子心里是难以弥补,难以释怀的。所以,就算父亲待她也并不好,但至少没有离开她。而这种关系,也影响了她的爱情:一个男人,就算有再多的弱点,只要爱她,懂她(当然是她自己感觉到的),不离开她,她就会宽容到没有底线。

    青青河畔草450 回复 @13188981rtj: 我觉得,除你说的这些之外,女儿对母亲的期待更高,要求也更多

  • 赵囍地

    一个想法:许老师提到的有母亲有家可归的作家大多是男性,而无家可归的张爱玲萧红都是女性

  • 春秋一部书

    想想張愛玲的母親吧,出生第一秒就被歧視,成長過程中一定多有屈辱。期待婚姻改變命運,偏又嫁了個一無用處的煙鬼。爭吵,出走成了常態。這又有什麼用呢?終於絕望離婚,獨立謀生。可對於一個半纏足的女人,談何容易,所有的艱辛都不能與人言,積聚的怨氣無處宣洩。偏偏投奔而去的女兒一點兒都不貼心,自己為她犧牲那麼多,她卻一點不領情,這就難免惡語相加,腔調肯定不會好看。 張愛玲呢?母親自小棄她而去,在一起生活之後也沒讓她感受到母愛的溫暖,強硬的態度,嫌棄的神情,刻薄的言語,都加重了她對母親的怨恨。 所以,張愛玲表現出的對父親所謂的“依戀”,其實還是求母愛而不得轉而變為怨恨的變形動作。

  • 奔向沙漠的骆驼

    听子东老师上课,比较轻松

  • Dan_o8o

    意犹未尽啊,巴不得一口气更新完

  • 曦晖_y1

    其实并不奇怪,父亲这里她受的伤害是皮肉的,但得到的是欣赏,父亲替她的小说写回目,她爱胡兰成也是因为胡兰成能欣赏到她的才华。父亲的坏,轻轻松松可以推给后母;亲妈呢,亲妈付出了很多,却是不欣赏她,只看到她不足之处,悄悄叹气自己怎么有这样不给她长脸的女儿。

  • 芦苇WN

    许先生质疑继母打人时间,用弟弟的笔指代张爱玲在被关禁闭事件撒谎。又质疑张爱玲对她母亲的恨意,来的莫名其妙,批判张爱玲讨厌怨恨为她复出的母亲,却喜爱原谅对她残暴的父亲。

    芦苇WN 回复 @芦苇WN: 但从来没有站在张爱玲,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她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如何的…我感觉,张爱玲与母亲的隔阂,除了有幼年母爱缺失外,另一个则是母亲黄女士的自我,她没有带过孩子,虽然生理上是位母亲,但心理上大概率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位女士,且她一直谈恋爱,为生活烦恼,压根没心思关注少女那一丢的敏感心思。而张爱玲作为一个内向敏感的女孩,且一直受着旧教育的,还有拿零用钱被父亲晾在一边的经验,现在要她日日问人伸手要钱,如何能不叫她羞愧难当想东想西的。

  • rong_v3

    因为童年的陪伴是无可取代的,小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你陪伴我,就是爱我,你给我生活的物质条件就是爱我。虽然母亲爱她,但确实缺席了她的孩童时期。

  • Mqp6

    许老师说为什么张对父亲更依恋,对母亲情感就比较复杂,我个人比较能体会张的情感纠葛,如果能从幼儿心理学研究,这个情况就不难理解了,0-6岁是很关键的成长期,但她妈妈是缺席的…

  • 13978082ctp

    张爱玲确实有恋父情结。她的两次婚姻对象,胡兰成大她14岁,赖雅大她29岁。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