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81.朕欲诗远方

中国历史真相 | 081.朕欲诗远方

00:00
24:18

本期内容:

1. 杨广继位,逼死亲哥,“天才演员”卸下面具

2. 初设进士科考试

3. 杨广开凿了哪些运河,修建了哪些大工程,怎么看待“隋亡于大运河”的说法?

4. 败土谷浑及各种奢靡出游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隋帝国的开创者杨坚驾崩,他的儿子杨广即位。这哥们在他爹去世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他爹的老婆宣华夫人滚了床单,这已经不仅仅是好不好色的问题了,严格来说,这属于乱伦。紧接着,杨广干的第二件事就是派人从仁寿宫赶回长安,假传杨坚的遗嘱,逼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废太子杨勇,后来又把杨勇的10个儿子流放岭南,并且在押送的路上全都干死。

                                    

                               


后世的史学家之所以说,杨广在他爹没死的时候,尤其是当上太子之前,所有的温良恭俭让都是教科书级的表演,原因就在于此。老爹尸骨未寒,就和漂亮后妈上床,逼死亲哥,对比一下以前的不近女色和孝顺恭敬,这个弯儿拐得实在是忒急了,说他以前不是装的,可能连他自己都不信。


逼死自己大哥杨勇之后,杨广马上又以老爹遗嘱的名义,给自己的另一个弟弟汉王杨谅发信,召他回首都大兴城。这个杨谅是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小儿子,平日里受尽了宠爱,他除了是汉王,还是并州总管,统领原来北齐所有地盘的军事,西从太行山,东到渤海,全在他的控制之下,势力之大,远远不是废太子杨勇可比。本来杨谅平日里就看二哥杨广那副道貌岸然装13 的样子很不爽,这时候更是明白,只要回去,肯定就是被囚禁一辈子,甚至掉脑袋的命。那还有啥说的,在南朝降将王頍和萧摩诃的撺掇之下,杨谅率30万大军公开造反.


他们当然不可能直接说要干死杨广 , 因为杨广是杨坚亲口任命的继承人,反对杨广,等于反对杨坚,而在儒家的礼法之下,作为杨坚儿子,这事是万万不能做的,在他之前汉景帝时候的“七王之乱”,在他之后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战”,打出的旗号都是“诛君侧”,也就是杀皇帝身边的小人,和皇帝无关。


这次也不例外,杨凉的口号是“杨素反,将诛之”,也就是把谋反的帽子扣到宰相杨素脑袋上,当然,所有人都明白,他们的目标就是干掉二哥杨广。


可惜的是,虽然杨广和杨素的兵力只有几万人,实力远远不如杨谅,但杨谅自己就是一个猪脑子,又不听手下人兵贵神速的建议,在磨磨唧唧,犹豫不决之间,丧失了所有优势,最后决战失败,被捆成了粽子,押到大兴城,关押起来,一年之后就死了,史书上说,“以幽死”,那就应该不是隋炀帝下的毒手,否则,魏征等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放过这个骂隋炀帝的机会的。

 

                                  二


坐稳了皇位之后,杨广就开始了他自以为雄才大略的治国行动。他给自己的年号是“大业”,“宏图大业”的“大业”,表明了这哥们当皇帝的态度,那就是不想混吃等死,做个守成之君,而是要像秦皇汉武那样,建立不朽的功业。


可惜的是,这哥们不好好读历史书,也不听我讲历史,完全没有吸收那两位爷的教训,想当年秦始皇步子迈得太大,咔嚓一下扯了蛋,弄得秦帝国二世而亡,而汉武帝如果不是前有爷爷老爹的文景之治帮他积攒家底,后有儿子孙子辈的昭宣之治帮他还债,汉帝国也早就完犊子了。


关于隋炀帝的折腾,你只要把握好两句话就行了,第一句就是“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第二句就是“世界那么大,我必须去看看”。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隋炀帝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最牛掰的诗人之一,这一点确定无疑,前面我们说过了,他自己本人对此也很自负,《资治通鉴》里说,“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意思就是我和你们这些玩文学的比考试,我也秒杀你们,当你们的皇帝。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公元606年,他在公务员科举考试的科目里设立了进士科,这个进士科除了考经文策问之外,还考文学水平,也就是写诗词,做文章。


这件事导致了后来一些史学家把科举制的发明权给了他,为啥?这事儿说来也简单,在隋末唐初的时候,公务员考试有很多科目,比如明经科、秀才科、明法科、明算科、俊士科等等,也包括隋炀帝这个进士科,一共有五十多种科目。后来大家感觉繁琐,就逐渐删减,到了唐朝末年,就剩下明经科和隋炀帝发明的这个进士科了。明经科基本上死记硬背就可以,但进士科那就需要有才华了,换句话说,进士科比较难考,这才有了“进士及第”的说法,也就是只要你考中进士,那就是天大的喜事。当时还有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你30岁通过明经考试已经晚了,只能说明你笨得要死,而50岁如果能通过进士科考试,那也算是年轻的才俊。


唐朝诗人孟郊46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兴高采烈之余,写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是相当的自豪。等到了宋代之后,王安石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连公务员考试他也没落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砍掉了所有科目,只剩下了进士科,这就导致了后代几乎把进士科等同于整个科举制度。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还真是科举制的开始,至于说啥是状元,啥是八股文,秀才和进士这两个词词义的演化,我们要等到后面再说,这里先略过。

                                

                        三


那么,隋炀帝有了诗,他的远方在哪里?很简单,四个地方:江南、东北、塞北和西域。江南是后花园,其他三个地方必须是臣服的藩属,这就是他对于远方田野的设想。当时的首都是大兴城,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位置偏西,完全不利于对塞北、东方和江南的控制,隋炀帝思考了很长时间,又进行了实地考察,他有了一个相当宏大的计划。


我们今天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有了通畅的交通,不仅可以随时到达远方,还能搞活经济,大家一起奔小康,隋炀帝当时也是这么想的。


他的计划就是把首都大兴,北方的涿郡和南方的余杭三个城市连起来,这三个城市就是今天的西安、北京和杭州。你打开地图看一眼,这中间任何两个城市的距离都在一千公里以上,要想实现高效廉价的物流畅通,现在可以依靠飞机高铁,但古时候只能靠水路,陆地运输一是慢,二是成本实在太高,人和牲畜在路上都需要大量的消耗,完全比不上“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率。


水路运输是一个靠老天爷恩赐的玩意儿,它说让河流都从西往东流,你的南北运输就只能干瞪眼。不幸的是,中国的河流就是这状态,大多数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那咋办?前面说过,俺们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向老天爷低头,四个字,开凿运河,也就是挖沟,人为地创造出来南北走向的河流。这事儿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从秦始皇到曹操也都没少干,不过比起隋炀帝的规划,他们都是小打小闹。


杨广的想法是,开凿洛阳到淮安的通济渠,清理淮安到江都(扬州)的古邗沟,开凿江都到余杭(杭州)的江南河,再开凿洛阳到涿郡(北京)的永济渠,加上他爹杨坚挖的大兴到潼关的广通渠,最终形成一个连接海河、黄河、渭水、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六大水系的大运河。


如果你对中国地理不熟悉,估计我说了这些地名你就懵圈了,但人家隋炀帝是说干就干,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也就是他上位的第一年开始,仅仅用了5年,到公元610年,全程270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全线竣工,这个速度放到今天,那也是令人叹为观止,更何况,这家伙在这5年里干的工程,还远远不止一个隋唐大运河。



 81- 1隋朝大运河(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如果你像我一样,曾经站在地图前,审视这个1400年前的伟大工程,你就会发现,洛阳的位置相当关键,它就是这张网的中心,隋炀帝在工程开始就知道这件事。所以,公元605年,在运河开挖的第一年,杨广就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在这哥们的诏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这句话明明白白地指出,大兴城作为首都,对东方的控制实在是太弱了。其实这事儿吧,当年周武王打败殷纣王之后,周公大姬旦也是这么说的,必须建设洛阳新都,以控制东方。


很自然地,营建新洛阳的任务落在了建筑学天才宇文恺的身上,继20多年前建造大兴城之后,宇文恺重新走马上任,担任洛阳新城的副总指挥。这一次他的“洛阳速度”是10个月,大业元年3月动工,大业二年的正月,一座和今天北京二环差不多大小的新的洛阳城拔地而起,至于说施工质量,那肯定是没有豆腐渣工程的,宇文恺的名号就是金字招牌。


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我们今天说的大运河实际上指的是这个隋唐大运河和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修的京杭大运河的一个统称,京杭大运河是在黄河和长江之间取了一条直线,把洛阳给忽略了,这事儿以后我们再说。


不过就算是单拿出来隋唐大运河和东都洛阳,那也是造福了无数代人民,在随后七百多年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国大地上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货物运输的大动脉。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本书里说:“大唐帝国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继承和改善了隋朝的运河体系。”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意思很浅显,大家都说这条运河是隋朝灭亡的元凶,可是今天它还在造福老百姓,如果不是因为有“水殿龙舟”这种事,我皮日休觉得,杨广的功劳可以比得上大禹治水。


那么,啥是水殿龙舟?所谓的水殿龙舟,其实指的是隋炀帝在建造工程里给自己干的私活,公元605年,他在开始上面两个大工程的同时,还下令建造龙舟和配套的各种船只几万艘,以供他和文武百官从大兴去江都之用。据史书上记载,这些龙舟规模极大,上下四层,每一层都如同宫殿一样,所以叫水殿龙舟,航行的时候要靠纤夫来拉。


杨广后来每次去江南,都有上千艘这样的龙舟,加上各种其他船只,首尾有一百余公里,骑兵在岸上护卫,万马奔腾,旌旗遍野的架势很是壮观,周围500里之内的地方政府都要进贡吃的和用的,他和王公大臣侍卫奴婢们根本吃不完,走的时候一概抛弃,可以说是奢靡之极。


其实除了龙舟,杨广的私活儿还包括大兴土木,沿着运河给自己建造离宫,一共有四十多座。这里只用洛阳西郊的西苑做一个例子,它的面积有300平方公里,建有人工湖,湖水上还有30多米高的假山,宫殿林立,周围围绕着人工小运河,连接了寝宫十六所,称为“十六院”,每院美女二三百人,这也是绝对的穷奢极欲,劳民伤财。


所以,皮日休老先生的感慨是对的,有了这些斑斑劣迹,修建大运河的功劳再大,那也比不上人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怀。


至于皮日休的诗里说有人把隋朝灭亡归于开凿大运河,其实指的不仅仅是大运河工程,它说的是隋炀帝,这个有史以来最大包工头搞的所有工程。


我这里简单地从《资治通鉴》上给你摘抄几个他承包的工程,公元607年,“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同一年,“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公元608年,“发男丁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


一百多万农民工修长城,十几天就干完了,死了五、六十万人,翻开《资治通鉴》,类似的记录比比皆是。比如说建造东都洛阳,它说“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那就是至少死了近百万人。


在大胡子司马光的笔下,隋炀帝这个包工头的所有工程都是像火箭一样的建设速度,但至少要累死40%的民工,我算了一下,按照这样的记载,意味着从隋炀帝上台大搞基础建设的5年之内,死于各种工程的农民工在500万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后世有人说,隋朝亡于大运河和各种工程。


可是我今天要说一下的是,我个人认为《资治通鉴》可能有很深偏见,或者说抹黑隋炀帝的工程。我有三点理由,第一,根据《资治通鉴》本身记载,杨广上任之前的开皇年间,隋朝人口是870万户,再根据《隋书》和《旧唐书》两本权威史书的记载,大业5年末,也就是公元609年,隋朝人口是890万户,也就是说人家杨广上任之后的5年里,人口增加了20万户,你要知道,这位包工头的大部分工程,包括修运河,修长城,修洛阳新都,都是在这5年里完成的,你说死了几百万人,那为啥你自己的记录又说人口反而增加了?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二,你司马光说10个月的洛阳东都建设死了近100万人口,可是同样由宇文恺建造的大兴城,规模更大,工期更短,你咋没记载死了这么多人呢?难道宇文恺后来老糊涂了,只能靠死人来建造新城?这个和其他史书上记载的宇文恺不符。


第三,死亡几百万人,就算没有大的农民暴动,小规模的总得有吧?可惜的是,有记载的第一起隋末农民起义是公元611年的山东王薄造反,那是为了反对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


基于这三点理由,我高度怀疑司马光老爷子的公正性,他的本意也许是劝谏天下皇帝们,不要随便搞什么大工程,毕竟,这老爷子是最出名的保守派。


当然,我们这里也必须强调说,隋末人口锐减是不争的事实,到唐高祖李渊称帝的时候,全国人口据估计只有200万户,五分之四的人口在十年里消失了,至于说为啥?也简单,就八个字,天下大乱,民变四起。我不反对把这个罪过扣在隋炀帝的脑袋上,毕竟是在你杨广的任上发生了大规模民变,你不负责谁负责?但是,我也反对那种说因为他搞工程导致人口减少的论调。

 

                            四


书归正传,交通顺畅之后,杨广迫不及待地喊出了第二句话,“世界那么大,俺要去看看”。除了巡游江南,什么塞北,西域,东北,这哥们几乎跑了一个遍,十几年的皇帝生涯中,在首都就没住几天,几乎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准备出差的路上。


公元607年,杨广开始巡视漠北草原,去看望了一下突厥人。这时候的突厥,由于杨坚当年的挑拨离间,早就分为了东西两部分,东边的东突厥首领是启民可汗,和隋朝的关系贼拉地好。想当年这小子在归顺杨坚的时候,不仅表示“永为番属”,而且在信里给杨坚上了一个称呼,叫“圣人莫缘可汗”,并且说:“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杨坚可没想到这个没文化的少数民族头子这么会拍马屁,乐得嘴都合不拢了,顺便就把一个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了启民可汗,两家从此之后就变成了亲家。


前面说杨广去江南坐的是4层楼高的水殿龙舟,这一次去塞北,走的是驰道,他坐的是观风行殿,也是出自建筑天才宇文恺之手,啥叫观风行殿?其实就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大房子,几百名侍卫可以站在上面,下面有可以拆卸的轮子,行走的时候就是房车,停下来就是一座小型宫殿,在五十万骑兵和步兵的簇拥下,隋炀帝的观风行殿如同一个怪兽,整个队伍连绵五百余里。


他那个名义上的妹夫启民可汗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土老帽首领哪里看见过这个阵势,史书上说,“诸胡骇悦”,这些家伙是既害怕,又佩服,一个个诚惶诚恐地跪在地上,朝着隋炀帝顶礼膜拜。杨广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别人对他的崇拜,一高兴,大手一挥,赏,仅仅是绸缎,就赏赐给这些胡人2000万匹。


这样一来,他手下就有几个人开始议论了,无外乎是说隋炀帝太过奢侈浪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之类的。牢骚最多的人就是高熲、宇文弼和贺若弼,这三个老家伙都是杨坚时代的老臣,也都是为隋朝贡献了一辈子的老头儿,本以为说两句风凉话没啥,可惜的是,杨广手起刀落,刷刷刷三声之后,三个老家伙的脑袋掉了一地。


高颎肯定是在后悔没有听他老娘的话,偏要搞什么东山再起,重新做官,但我估计其中最后悔的应该是贺若弼,因为他爹贺若敦当年就是因为私下里议论朝政,被北周晋王逼迫自杀的,临死之前,他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扎出血,告诫自己的这个儿子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你爹我就是因为嚼舌头才被杀的,你千万要记住啊。很不幸,贺若弼记忆力不好,没记住,最后也死在了舌头上。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东边的那个邻居,进入飞鸟时代的日本,终于知道倭国不是啥好名称了。当时在位的大和推古天皇派了遣隋使小野妹子向杨广递交国书,在国书里称呼他自己为“日出天子”,称隋炀帝为“日落天子”,差点没把性格高傲的杨广气死,马上派了裴世清去日本,带去的国书里第一句就是,“皇帝问倭王好”,啥日出天子?你是倭国,知道不?日本人当时也不生气,小野妹子后来带回来的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算是给隋炀帝一个面子,杨广也没啥办法,实在是太远了,够不着,只好不搭理人家。


江南和北边都去过之后,隋炀帝又把目光投到了西边。自从五胡乱华以来,中原和西域诸国的联系就断掉了,丝绸之路虽然断断续续还有驼铃声,但比起大汉时代,那几乎就等于无。现在盘踞在西域和隋朝之间的是那些打不死的小强,鲜卑族的东北银,这些家伙改了名字,叫吐谷浑。隋炀帝心里冷笑一声,吐谷浑个毛?你们不就是那些长得漂亮的鲜卑慕容部后代吗?给我干。一声令下,公元608年,隋王朝发动战争,一举打败了吐谷浑。


第二年,隋炀帝就发表讲话了,“自古天子有巡守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胭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这意思就是问手下大臣,南朝那些家伙是不是因为呆在深宫里才亡国的?

大臣们自然是心领神会,知道这位爷又想出去看世界了,异口同声说是。按照这个逻辑,皇帝出去到处溜达才能不亡国。于是乎,隋炀帝又开始西巡,这家伙最不好的毛病就是每次出去,都要带着一大批王公大臣和后宫女眷,整的队伍无比庞大,这次也不例外,但不同于下江南和巡视塞北突厥人的是,这次出西域的交通情况实在太差。


那时候从大兴城往西走去西域要穿过青海,再经过终年冰雪的祁连山,才能到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北部,中间有些山谷只能一个人经过,经常需要在野外露营。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跋涉,杨广这群准备明显不足的驴友,在付出了冻死无数人的代价之后,终于穿越了祁连山,到达焉之山脚下的甘肃张掖。对于当时的艰苦,我只用一件事就可以说明,那些冻死的人里面就包括杨广的亲姐姐,北周最后一位太后杨丽华。49岁的她在冻伤之后,没等到达张掖就死了,能活下来的,包括杨广在内,那都是体格比较健壮的。


据隋书记载,后来杨广还带队继续向西,来到了甘肃最西边的玉门关,中国古代400多位皇帝里面,隋炀帝是唯一的一位来到国门最西边的,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有诗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连东风都吹不到那里,隋炀帝却去了。


那我们就要问一句,他是去干啥的?有人说,他出巡的主要原因是想去享乐的,也有人说,他是去开疆扩土的,还有人说,他就是天生喜欢旅游,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些说法都不对,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家伙走那么远?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钟祥_yG

    "丽华"这一名字屡出现史书中,这个名字是巧合还是有特殊定义,直到现在此名仍在许多中国女性中使用。

    钟祥_yG 回复 @钟祥_yG: 是的

  • Gaozhy

    主要是这小子不好好听枫落白衣讲历史

    作业他祖宗 回复 @Gaozhy:

  • 听友96743351

    枫落白衣老师的节目《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新书将在2024年3月份与大家见面,为答谢听友,首期将推出部分精装签名版,并赠送价值149元的音频节目,请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进入枫落白衣历史群了解详情。白衣老师也在群里哦。

  • 春风纸鸢

    杨广的 年号 大业,应是真想成就一番大业的,在位十几年 折腾很多劳民工程 ,祸在隋 益在后世。 谥号为最差的 炀,也真是感叹。。。

  • 听友297357619

    淮安人,现在在杭州定居,听到运河这段好亲切,运河真是从小到大一直陪伴成长~

    听友185688951 回复 @听友297357619: 那你太幸福了,羡慕

  • 我爱蓝色星球

    不用替杨广这个畜牲辩解,人口锐减成这样,必然跟它的所作所为有关,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

  • 钟祥_yG

    先生,两千万匹丝绸这个数字是不是夸大了

  • Emily_free

    老师,记得前面几集提到过,说为什么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那么多不靠谱的皇帝,当时您说这些我们后面会讲到,现在都已经到隋炀帝了,好像也没有讲到呀?

  • 软芒果

    听了这首诗 就想到少年包青天里的千波殿

  • Lynda37

    枫落白衣老师的节目《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新书将在2024年3月份与大家见面,为答谢听友,首期将推出部分精装签名版,并赠送价值149元的音频节目,请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进入枫落白衣历史群了解详情。白衣老师也在群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