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症状,从来都是有意义的

你的症状,从来都是有意义的

00:00
07:21


以下刊发内容,经来访者本人同意。


症状并不总是给我们带来坏的影响,有些时候,它也在提醒着我们是时候关照一下自己的内在了:


这些年,自己过的开心吗?敢在别人面前展露真实的自己吗?究竟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


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惑,那么听过今天这位来访者的故事,也许你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01


媛媛(化名)今年26岁,她的强迫症表现为穷思竭虑、社交障碍。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去异地打工,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一年中只有春节假期的那几天才能与父母见上面。


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她对父母的感情变得既渴望又疏远。


隔代教育对她的影响特别大。听话时得到万般夸赞,不听话时责遭受训斥辱骂。


因此,在媛媛的认知里,只有听话才是对的,只有听话才不会挨骂。


渐渐地,她开始习惯了这样“顺从”的生活,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时常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



媛媛的心理问题出现在上大学的头一年。


那时,她刚离开家乡到异地上大学,第一次住集体宿舍的她有些不太适应,觉得自己与大学的宿舍生活有些格格不入。


舍友们时常谈论的都是恋爱、化妆以及什么样的衣服比较好看,而她的关注点依旧和高中一样,读书学习泡图书馆。


原本已经接受了自己和周围同学在兴趣方面差异的她,以为依旧可以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做自己,但某天舍友不经意的一句话却狠狠地触动了她。


舍友说:“感觉你不像个女孩子,女孩子关注的你都不关注,现在不是高中了,别读书读傻了”。


从那之后,这类评价一直萦绕在媛媛耳边,使她回想起了小时候周围人对她说的一些话。


小的时候她喜欢爬树,奶奶便批评她:“别没个女孩儿样”。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总说她:“别光读书也要思考,不然容易越学越傻”。


舍友的话使她联想到过去周围人的那些言论,一句句话都像针一样刺痛着她。



她不禁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之后,她试着不再沉浸于读书,开始偷偷地去买化妆品。


尝试着去改变“不合群”的自己,但从始至终她都没能在这样的生活里获得真实的满足感。


反而内心变得极为不自信,甚至焦虑。她不太合群,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


和同学在一起交往时,表现小心翼翼,而往往同学之间的一玩笑话,也能让自己好几天开心不起来。


她觉得自己活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孤独。


02


自我要求和他人期待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强迫症患者的专利,每个人都会经历。


由于媛媛从小缺少身边人的鼓励,“自我”一直在他人的评价中摇摆不定。


只是强迫把她的问题放大后,她才意识到:原来“讨好”是她一直以来与人的相处模式,只是在一味地顺应。


媛媛的这段经历正是她完成自我整合的大好时机,她可以选择坚持自我,不受旁人眼光的影响勇敢做自己。


我在咨询的过程中,经常会被求助者问到有关讨好型人格的问题。


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对方特别好而对方不仅不领情还觉得理所应当,进而感到很受伤,这是常见的讨好方式。


一味地迎合别人的价值观,通过不断丢失自我的方式去获得外界的认可,才使自己陷入强迫的境地之中。


强迫的疗愈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整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慢慢认识到自己真实的模样,可以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


然后一步步通过实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的整合。


END



原创文章,版权归木木心理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插图来源于百度图片;以上内容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