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练习课】察觉攀比心的练习

3.26【练习课】察觉攀比心的练习

00:00
07:32

3.26【练习课】察觉攀比心的练习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三 单元的3次练习课。

察觉攀比心的练习。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分别心。佛家的观点是只有超越了分别心,才能真正成佛。儒家的观点是,超越了分别心,才能真正成为圣人。分别心为什么是成佛或成圣的障碍呢?因为分别心会引发攀比心。一般的思维定势是,先有了分别,马上就会有攀比。有了攀比就会引发无穷的争斗。我们看人类历史,几乎一部战争的历史。不同的信仰引发战争,总想消灭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不同的财富拥有引发战争,总想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土地。几千年来,循环往复。所以,佛教也罢,基督教也罢,儒家也吧,都说要去除攀比心,要有慈悲,要有爱,要有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争端。

 

但是,攀比心是一种很深的习气。平时出现在生活里,往往不以为意。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往往亲戚朋友之间容易出现攀比。典型的,一些中国式的亲戚关系,外表亲近之下,掩盖不了相互攀比的隔阂。攀比的基本特点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想比比别人更好。这个可以是正向的,积极向上的意识。但也可以是负向的,是出于虚荣性或嫉妒。

 

要想彻底解决攀比心。王阳明给出一个方法。《书王嘉秀请益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故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古之人所以能见人之善若己有之,见人之不善则恻然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亦仁而已矣。今见其善而妒其胜己,见不善而疾视轻蔑不复比数者,无乃自陷于不仁之甚而弗之觉者邪?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为己必克己,克己则无己。无己者,无我也。世之学者执其自私自利之心,而自任以为为己。”自私自利以为为己,而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以为是无我。怎么办呢?要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段话里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从整体的角度看,万事万物都是和我一体的。第二,因为我和万事万物是一体的,所以,我自己想要站立起来,因此推己及人,更应该帮助别人站立起来。我自己想发达,推己及人,更应该让别人发达。第四,这样推己及人,就会有仁爱之心,那么,看到别人的好,就会随喜,就好像是自己的好一样。看到别人的不好,感到悲哀好像自己把他推到了沟里面去。第五,因此,从修行的角度而言,我们都必须立足于自己,立足于自己,就是要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私欲。我们要自己和自己比较,没有必要去和别人攀比。


我们再来体会一则禅宗公案。有一个叫清平令尊的禅师,去见翠微禅师,问:“如何是西来意?”翠微说:“等到没有人的时候我告诉你。”过了很久,清平发现没有人了,就请翠微禅师说。到底什么是佛法大意?翠微走下禅床,领着清平走进竹园。就是不说话。清平忍不住了,又提醒翠微:师傅现在没有人了。翠微这才说到:“这棵竹子为什么长得那么长?那一棵竹子为什么长得那么短?”清平听了,是懂非懂。不知道大家听了,有什么感觉。清平令尊问什么是佛法大意。翠微禅师第一次回答,等到没有人的时候再告诉你。其实是一个暗示。并不是真的要等到没有人的时候再告诉他。而是提醒他当你见到你的自性的时候,你自己知道什么是佛法大意了。但清平还是傻傻地等到没有人的时候。翠微没有办法,只好带他去竹园里。那里的竹子郁郁葱葱,高高低低,生机勃勃。但清平还是没有领悟。翠微只好反问了他:为什么那棵竹子高,为什么那棵矮?这里翠微暗示的,看上大千世界,万千形态,但自性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高,自性就高了一点,矮,自性就矮了一点。高的不必鄙视矮,矮的不必羡慕高的。如果找到了自性,各有各的妙用。现实里的我们也是一样,各有不同,不必相互攀比,而是尽着自己的本性成长。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和大家分享练习课:意识整理练习。当我们出现攀比心,羡慕甚至嫉妒别人的时候,经常想一想一句话:你在羡慕他的时候,他可能也在羡慕你。我们常常从别人身上看到我们得不到的东西,却忽略了我们身上也有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如果总是拿自己缺少的去和别人拥有的相比,就会非常烦恼。而且会偏离自己的人生方向,跟着别人的节奏在走。一定要走在自己的路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灵心_6h

    费老师,攀比是多方面对比,较量,只要标准相同,对比后就如镜子,发现个人优劣,认识到不足,取别人长处,补习自己不足。用无善无恶之心攀比,岂不妙哉?

  • MX__v0

    我们往往看到别人身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却忽略我们身上也有别人得不到的东西。

  • 仰朢星空_

    生活中看到身边的人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都小有成就了,达成了一个阶段的目标了,可一想到自己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还未达成自己这个阶段的目标,也不知何时才可以达到。很是焦急,这是攀比心在作怪吗?

  • 辣手养花

    强行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吾辈当专注于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