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世界很乱,心要如何安宁?

191.世界很乱,心要如何安宁?

00:00
15:58

良知学问,所观愈精,愈难言表,有所体悟之人也只笑倚栏杆暗点头。阳明先生叮嘱内观学问既不可纠结于文字,亦不可太拘泥于精微之处。先生将地球上不断更替的朝代比作一天。清朗早晨就是伏羲氏以前景象,清明淳朴;而后世界逐渐变乱,也只因人心在乱,人心为气所扰,不得安宁,亦阻断回天之路。但阳明先生说每个人都有安宁的能力,在我们的里面,就是不为气所乱的能力。如何培养自己这种世界很乱,而心很安宁的能力?跟随张讲师的讲解,一起来聆听阳明先生的教诲。


1.阳明心学,难在何处?

2.【不为气所乱】是一种什么状态?


《传习录卷下》

(一0九)

先生曰:“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一一0

“杨慈湖不为无见,又着在无声无臭上见了”

(一一一)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義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義皇以上人。

各位好,欢迎一起来欣赏《传习录》我们看本文

“先生曰: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用功到很精微的时候,你不断观照自己的心体。那么这个心体越摸越精的时候,它就是充满很多变化。气机充满各种变化,没有办法拿它是一个怎么样固定的形体来说它,固定的感觉来说它。开始观照到有所得的时候,这个周身的气也开始起变化。所以一直用功到越来越精的时候,就无法用上语言。为什么?因为用上语言的话,就是一股感觉,不然就说一团的气,不然就说它充满着各种变化。只能这样子说。越来越精微的变化,你就会发现你的语言是跟不到了,无法跟到了。所以说理愈难,愈难说。

我觉得要说王阳明《传习录》,是真的很难说。如果要查哪一个人以前是什么来历,王阳明的弟子哪个人当过什么官,或者说王阳明在哪里曾经当过官,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当将军的时候又如何如何?说实在话,这个我们都比不上那些教授,这些教授都查得非常的明白。有时候也要很感谢网络上的朋友,他们听完我的《传习录》说:讲师你哪里说错了,那年不是并不是这样的,王阳明那时候不是当这个官的。各位,这个我们实在是跟这些教授都无法比的,常常也会有口误等等。

但是一谈到这个心法的部分,就是怎么致良知,怎么样观照他的心体的部分,纵然你一往内观照十分明白。那你笑倚栏杆暗点头,你却无法用语言很明确去说明。要是能够很明确地说明,那今天天下的人都渡来了。因为这么好的东西,不可能有人会不接受的。就是语言上有障碍,所以这个要愈说理愈难。王阳明《传习录》不好说的并不是他的历史典故,并不是这些故事情节,而是在于心法处。

一谈到这个心法的时候,没有往心体内去觉知的人,就只能够做白话翻译。这白话翻译,翻译完之后自己觉得这个文学写得很满意。但是对于他的心体是一点帮助都没有,这就是当时朱熹翻译四书所犯的一些错误。

“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所以这个精微既然是说,说不到,语言说不到,那它就是一个感觉充满着变化,若着意在精微上,就是过分着意在内在,法身气机所发生的玄妙的变化上,过分地在意这些。常常学生告诉我:老师啊,我哪一天发生什么特别现象,有一个什么特别感觉,气在哪里发生了多奇妙的变化等等。各位,这个是说都说不尽的。总而言之如果你做对了,法身里面的功程造化是一直往前推进的,说都说不完的。所以道家才有所谓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等等。通关过窍的火候,这些都是真实的事情。那不需要在这些精微处太过琢磨,否则“全体功夫反蔽泥了”,不然整体功夫反而受到尚玄好奇呀,一着了这个意,马上又蒙蔽了。为什么呢? 因为开始又有阴暗的我私又跑出来了,尚玄好名,慢慢这些蒙蔽又发生了。所以不可着于一时的尚玄好奇,也不可着意在这个语言的翻译,必须直接从心体上心领神会,才会有所得的。

“杨慈湖不为无见,又着在无声无臭上见了。”这个杨慈湖是谁呢?就叫作杨简字仲敬 世称慈湖先生,他是陆象山的高弟,他的高足。那么做了很多任,很多地方的这个知县,官做得兵部郎官。他本身也是做学问。各位要了解,古代科举制度,考秀才、考进士、考状元,个个都是读书人。读书人在读的时候,不免的他就要以四书为蓝本。那当然就会谈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谈到这些修身养性的这些学问。所以,各位要了解古代的官场里面,固然也会碰到贪官,但是大多数科举考上去的人,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非常清廉,而且都是真正着重在心性上,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样的一个学问上的。跟现在选举考上去的不一样的。选举会上的时候只要能够表演就能够选上。古代科举是有它的好处。 

说杨慈湖这个人,不为无见! 并不是没有见解。王阳明在读杨慈湖的一些论述的时候,他发现他这个人是有见地的。不是没有见地,又着在无声无臭上了。可是呢,他又执着在无声无臭上,他执着在不能够有想法,静坐的时候,非常静,不能够有心情。 他从无声无臭上面,执定他的本来面目就是无声无臭。为什么呢?因为《中庸》写到无声无臭至矣各位,这个就是很麻烦的地方,我们很认真读书,你往往会在这个过程里面被某一个字句所执着了。

为什么你会执着呢?因为你没有回到你的心体,所以才会如此。就像前几个章节所说的眼睛,同一个眼睛,有怒的眼睛、有直视的眼睛、有喜悦的眼睛、有窥视的眼睛、你没有全看透。所以你就以为闭着眼的那个眼才叫作眼。这可就糟糕了!

为什么王阳明,他信手拈来都能够点出哪一个大学者,譬如说:二程,程颐、程颢大学者,有没有见地? 王阳明都是直接讲的。朱熹是何等伟大的大儒,有没有见地?王阳明也都是直批的。杨慈湖也是一样,陆象山的高足,世称慈湖先生。他对还是不对呢?他大半都对,他说不是无见,大半都对,但是他执着在哪里?王阳明一下子点出来为什么?你说百家争鸣不是很好吗?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如果任由没有看到真相的百家争鸣,那就是让世界更混乱。更无所适从。这王阳明才是一个真知者!

所以,他这个不是评判,不是批判, 有什么说什么, 这个才是一个真正做学者的胸襟跟担当。为什么,因为公理是天下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对就说对,错就说错,所以现在各宗各派的修行里也有很多很多执着。这些执着,你不能批判,你也不能讲,你也不能点出来。你一点出来,在网络上大家就有很多人开始反批你,说你没有度量。实际上有时候不是这样的。对就是对,错就错。但是现在没有见地,而好于批评的人实在是很多了。所以,就尽量减少批评。如果言论之间两个人不相契合,就像六祖所说的,合掌令欢喜!这也是一个为人处世的办法。

“人一日,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说人的一天从早上眼睛张开到晚上睡觉,半夜做梦的时候,这样24小时算一天。这一天里面气机的变化,就是从古今世界已经经历了一遍,只是人没有自觉而已,没有去感觉而已。

“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好比伏羲氏那时候的世代,我们说那时候非常清平、非常的淳朴,对不对。淳朴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感觉?那个感觉在哪里可以体会呢?就是夜气清明时,就是昨天晚上很早睡,睡到自然醒,很早就醒了,四五点就醒了,醒来的时候精饱气足,然后又还没有下床,也还没有看到人,也还没有想到烦的事,就一股精气饱满的那个感觉,这就叫作夜气,《孟子》里面所说的夜气。夜气的意思就是极为清明,饱足而清明。那时候无视无听正要醒来,无思无作还没有跟人应对,还没有那些烦恼的事来烦心。所以那个时候,淡然平怀非常地恬定安宁、饱足。 那个就是羲皇世界时候的世风之下的人心的景象,胸怀气象。

“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平旦时,就是清早的时候,你刚起床,刚下床梳洗完, 刚出了门庭,看一下山看一下水,那种平旦的时候神清气朗的,雍雍穆穆,“雍”就是和谐,穆”就是温和、恭敬。就是非常和谐的意思。这个景象,这个时候胸中的气象,就是尧、舜世代的时候,那些时代的人胸中的气象。

“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在中午以前,精气神还稍微饱足还没有开始昏乱。你吃完中午之后你就开始觉得神昏气散,开始昏乱了对不对。在中午之前精神还是很好的,只是开始跟世界礼仪交会,人物往来。气象秩然。我们办一个事情的时候,精气神饱足的时候,我们就比较能够支应。当你的精气神开始崩溃,不饱足的时候,你就开始发现你没有办法完全地应付。所以,日中以前的那个朝气蓬勃的感觉,就是三代夏商周世代的时候的景象。如果我们把地球形容成一天,三代时候的气的感觉就差不多是我们一天里面中午以前的这个感觉。

“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春秋战国世界,那个整个地球的气是什么样子的呢?就差不多像我们中午以后,我们神昏气散精神难以维系,差不多就像这样的世界。

“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到晚上的时候,你睡觉的时候气机非常肃穆泯然,寂寥。那个样子,就是人物消亡的那个世界,非常寂寞的感觉。

刚刚阳明先生,把宇宙形容成一天,地球生灭中间形容成一天。而上古时代,伏羲氏就像夜气,将起床那时候。然后到尧舜的时候就像平旦的时候,刚刚步出门庭,看一下晨雾,那个时候。中午以前像三代。中午以后,就像战国。那我们就可以去体会各种气象的不同了。

“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羲皇上人。”那气是自然会变化的,就像我们的心情也是会变化。如果你信得过这个良知,一定要有这个自信。信得过这个良知,就是若即若离,跟这个气不攀附、不执着、松弛任运。你信得过这样,就可以得到安宁跟幸福。

不为气所乱,气怎么乱我们不让它所乱,而不是控制气不乱,是不为气所乱,便做个羲皇以上人。你甚至可以做一个伏羲氏更以前的这么淳朴的世代的人。所以,我们现代的人都会怨,怨什么呢?怨说:哎呀,我们都生活在这么乱的世界,对不对?世界没有所谓乱不乱,是人心在乱而已。全部的人都乱,只有你一个人非常宁静,你依然是宁静的,对不对。好比那天我看了一个小影片说,我们现在要救地球,地球已经太脏乱,我们要救地球呀!有个科学家说,地球干嘛要你来救呢!你要救的是你自己。地球从古至今,不知道毁灭几次,然后又重生几次。你不用救它,你救的是你自己而已。我们信得过我们的良知就存在着隽永的安宁。

那你要怎么样做才能获得隽永的安宁呢?你要先相信这一点里面有隽永的安宁,就是有这个心法,这个心法是什么呢?不为气所乱。各位,这句话看起来很短,五个字而已,值得你把它画起来,一画再画。把它贴在床头,写在墙壁上。不为气所乱,而是不让气乱了,这是完全不同的。不要去控制你的气,让它不要动。这是永远不会成功的。你所要做的是什么呢?气可以有各种表现,气可以非常的雍雍穆穆、非常和顺,可以是惊涛骇浪。

你要学的是什么呢? 就这句话,不为气所乱,这个就是甚深的心法所在的地方!你说这样吗?各位,试试看就知道你的功夫如何?有一天你被激怒了,气是不是乱了?气乱了,但是不为气所乱;有一天,你哀伤了、你嫉妒了、你计较了,是不是气乱了? 气乱了,而且纠结成一团。纠结一团是气自然成一团,观其自在也就自在了。你为什么要被它所乱,所影响了呢?

如果有这个心法就是伏羲氏以前的人,都是存在这样的心境之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代人物非常单纯,人与人之间没有利害关系,无所争。为什么无所争呢?伏羲氏以前人很少,那些真人出生了之后, 比如说我现在吃饱了水果,然后旁边的人拿走了我一个水果。 各位,我不会生气 ,为什么?因为满山都是水果,对不对。就像你家住在泉水的旁边,天天都有泉水跑出来,忽然有个过路的人,到你家门口舀一盆水喝下去,你会生气吗?你大可不用生气。为什么?太多了,无争。无争,所以气不会像我们现在的人计较、奔腾。我们的好恶分别跟气还没有连接。那个时代的人,伏羲以前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个个不用修行而已经是最上乘的修行。不用修佛,而生命结束之前人人都是活佛,眼睛一闭上无疾而终,翩然就往上飘。所以那个时代没有所谓的修行人,也不必劝人修行。

至伏羲氏以后,人物相争越来越烈,对内心的执着越来越多,所以阻断了回天的路,所以才开始有一代一代的圣人,老天派圣人开始渡世讲经说法,把内心的使用说明书,写成一本一本的经典。

内心怎么使用?,基督教就写成《圣经》;回教就写成《可兰经》;儒家就有四书,有《中庸》、有《大学》;道家就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这些是什么东西? “经”就是良知,良心的使用说明书。你只要把这个搞懂了,使用正确了,它自自然然就会把你送回天上去。

所以这段告诉我们,整个世界宇宙不外乎就是一团气的变化,而人会受影响,就是因为这团气的变化。只要你能够不被心中的那团气所扰乱,你就可以做一个一等一的修行人。比伏羲氏还更高尚,在伏羲氏以前的人,那是真正真正的觉者。

好,我们这节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瞻彼阙者

    不为气所乱!甚深微妙心法!🙏

  • 听友68890145

    《经》是良知良心的使用书,只要我们不被心中的气扰乱,我们就能成为真正的觉者

  • 桃之夭夭_5tu

    不是控制气不乱,而是不为气所乱。 气机自然即是安乐,与气流淌的频率无关,气机自然即是不夹杂人欲之私。

  • 阳明心学强大自己

    不为气所乱,内心的气一日百变时有之

  • 阳明心学强大自己

    一天内,早上,中午,晚上的比喻很贴切。真心体会内心的气迹如此。

  • 开心家园_gl

    不为气所乱,知道好恶不而不被好恶所捆绑,不论好的,不好的,只看气迹实相,无所谓发与不发都可以中节。

  • 宗耀文

    气机自然,就是不为气所控制。

  • 言观观言

    感恩!

  • 草地里的荷兰猪

    经典

  • 省覺

    不为气所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