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人
嘉靖的头号帮手叫张璁(读如聪)。
张璁是个仕途不顺的。他很早就中了举人,但之后七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中进士时已经四十七岁,而且名次还低得可怜。这种境遇很容易地就使人认为,他站在皇帝一边是怀才不遇又急于求成,因此投机取巧。更何况,这家伙还撰写了《大礼或问》一书,供嘉靖在辩论时使用。
于是,杨廷和便把他打发到南京去了。
南京是官员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之一。我们知道,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因此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便在南京保留了中央政府的设置,六部和都察院等等一应俱全。可惜这些职务虽然级别不低,却是闲差,很难有上升空间,简直就像驿外断桥边的梅花,寂寞开无主。
张璁担任的,就是南京刑部的主事。
这个主事其实无事可主,杨廷和也清楚这一点,便托人带话给张璁:本不该让你去南京,请你姑且屈就此职,但是不要再写什么礼学文章来为难我就好。言外之意是只要张璁安分守己,平平静静过上几年,就会有肥缺给他。
张璁只好气哼哼地走了。
然而杨廷和没有想到,他的釜底抽薪反倒成全了张璁和嘉靖,因为南京还有一个无事可主的刑部主事桂萼。这个人原本百无聊赖,便以研究礼学来打发时光,对杨廷和他们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张璁来到南京,两人既同僚又同道,很快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为反对内阁的统一战线。
碰巧的是,南京还有个无所事事的兵部侍郎席书,北京则有职务未定的方献夫,也都被桂萼拉进群里。那两人同样写了礼学论文,只是慑于舆论压力不敢发表。桂萼却是敢做敢为的,竟将那两篇文章连同自己的一并上奏。
由此可见,设置闲职是极其愚蠢的事情。无事可主就会无事生非,何况那些“闲杂人等”还是朝廷命官,并不能够等闲视之。他们闹出事来,只能怪制度有问题。
嘉靖却喜出望外。
事实上,自从有了张璁《大礼或问》这本参考书,他与群臣辩论就得心应手,所向披靡。现在,支持者从张璁一人发展为多人,便更显得自己是真理在握。于是,杨廷和退休离开内阁以后,他就下令让张璁和桂萼进京。
这是嘉靖三年,皇帝十八岁时的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