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对话 5

关键对话 5

00:00
09:20

关键对话5:当有人抢了你的功劳!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关键对话,昨天我们说到了控制情绪,作者举例,小明和小红共同完成了一个工作,但是展示PPT的时候,小明突然接了个电话离开了一会,于是小红就把功劳据为己有,老板对于小红也给予了表扬,而小明觉得相当不爽,便在工作中经常出言讥讽,小红都不知道因为什么,就经常被骂,于是双方彻底翻脸。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处理方式,用情绪去解决问题,但往往让问题越来越糟糕。


 


有些人有克制力,那就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吃哑巴亏,但这显然也不可能解决问题,要回属于自己的功劳。压抑情绪往往还是个危险的举动,早晚会彻底爆发出来。而真正的对话高手,不会被情绪所俘虏,他们要驾驭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我们好好分析这个案例,是什么让小明受伤?很多人都会说,是小红的行为,但这存在必然联系吗?作者说,他人行为和我的感受之间,存在着一个中介环节,同样的行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都骂你穷,那些真穷的人,可能立马就受不了了,而有点家底的则不在乎,对于那些富人,反而觉得是一种谦虚的褒奖。所以小红的行为,让小明产生了主观臆断,然后形成了很受伤的感受。


 


那么解决的方法就有了,控制主观臆断,比如小红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表现力更好,他也可能是怕我说不清楚,把项目搞砸了,在老板赞许之前,功劳并不一定,还有可能是指责和惩罚,所以小红这么做,也许只是想让项目更好的推进和通过,被老板误认为全是他的功劳。如果你这么想问题,是不是愤怒的情绪,就小很多了呢?


 


也有人不解,他们认为是感受在前,主观臆断在后,比如有人骂我,我就会先生气,作者说,主观臆断的过程其实很短,转瞬即可完成,从而大脑中马上就会形成感受。所以有时候,你甚至无法发现他,也不记得这个转化的过程,但却对这个感受深信不疑。而我们要控制行为,就要先控制这种感受。


 


作者提出了几个行为方式,1关注自己的表现,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表现出了沉默或者暴力方式,2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问自己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样的行为,3分析背后的想法,问自己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4寻找背后的事实,问自己这种想法可有依据?


 


之所以这么想,就是要你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如果用本能去思考,那一定是别人先招我的,所以我要反击,这么做是不可能完成关键对话的。至于那些感受,其实有时候也并不准确,比如你感到气愤,其实更多是尴尬,你感到伤心也许只是羞辱和欺骗。老齐解释一下,我们经常说一个词叫做恼羞成怒,之所以愤怒,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人家说的对,而且都说到了你的痛点上。所以你真实的感受就是被人说中的尴尬,而愤怒只是因为掩饰这份尴尬。比如老婆,如果骂老公没用,赚不来钱,不如隔壁老王,这时候老公肯定就会暴怒。然后反击,你看老王好,那你跟老王过去啊,但其实仔细想,客观想,老婆说的都对。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一个亿万富豪身上,老婆说她没用,没有马云有钱,这个亿万富豪,绝不会生气,没准还挺开心,没想到我都能跟马云比了。


 


我们回到一开始的案例,小明愤怒小红抢了他的功劳,但实际上,小红回答了95%的问题,这是事实,而他不信任我,故意抢风头,这只是小明的一个判断。而这种判断,让你越想越气。作者称之为,富有想象力的自我辩护,是一种小聪明。这些东西,让你可以心安理得的活在自己的错误行为里,俗称叫做借口,看,全是他们对不起我,所以我骂他一点都没错。但你这种自己骗自己的游戏,却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反而有害。作者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三句话,都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1这可不是我的错,2这都是你造成的,3这事我也没办法,当你很想说这几句话的时候,你已经偏离了关键对话的方向。已经开始在做傻瓜式的选择了。


 


作者举了一个生活的场景,你的妻子有个令人讨厌的习惯,但是你却并不指明,而是每次都冷嘲热讽,甚至给他脸色,妻子完全不明白你什么意思,他也觉得很生气,所以每次你们都为这事吵架,最后上升为谩骂。一个无足重轻的小事,最后引发了婚姻问题。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想法和言行往往并不一致,你在做出错误的行为之前,妻子令人讨厌的习惯,并不是让你产生愤怒的原因,小聪明的想法,让你为自己的粗鲁表现找到了借口而已。这种小事非常常见,我们也经常为他找借口,比如该道歉却没道歉,该工作而提前回家,该提出意见却没有张嘴。你明明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却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然后还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这就是小聪明。他一定会把事情搞的更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明知道喝酒有害健康,但却忽悠自己,今天高兴,喝一点无所谓。老齐给你出一个主意,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教育孩子,你会怎么说?你会告诉他,今天上课累了,回家就别写作业,打会游戏吧?你肯定不会,但是用在自己身上,往往你就这么干了。所以我们总是教育别人特别起劲,但教育自己,却总留有借口,但真实情况是,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容易的多。


 


作者说,改变这一切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把你认为的大反派变成正常人,把无助者变成行动人,什么意思,解释一下,受害者变成参与者,就是要我们自己反省,在整个事件中,自己是否也有责任。有没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例如你的同事经常欺负你,把难搞的任务丢给你,那么你是否给他释放了错误的信号,有些老好人,嘴上天天告诉别人,有事您说话,当别人真给他任务的时候,他又感觉被欺负。


 


大反派变成正常人,就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比如同事为什么把工作丢给你,是欺负你吗,还是信赖你。又或者他手上的工作实在太多,确实做不过来了。我们并不是要为对方找借口,而是要客观分析情况。比如有些人为什么当杠精,说白了就是缺乏认同感,他哪哪方面都不行,严重没自信,所以才像个刺猬一样浑身带刺保护自己。对付这种人,你越是刺激他,他就会跟你杠到底,反过来你给他一点赞同,他也就放松警惕了。所以别把对方看得太邪恶,他只是有自己的利益。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这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要干什么,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你是为了跟杠精搬杠吗?显然不是,你是为了跟老婆吵架吗?肯定也不是,那么就好好想想,该怎么调动他们,达到最终的目的。这才是本事。


 


回到最初的例子,小明被小红抢了功劳,小明应该直接跟他展开对话,先承认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然后再询问小红为什么这样做,用开放的心态交流,并探讨一下,接下来他们两个该如何分工,如何继续合作。小红听到小明的说法,也会感觉不好意思,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不妥之处,他也主动道了歉,并承诺,有机会会向老板进一步澄清,小明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功劳。所以,我们常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过来也成立,你跟对方客气一点,对方也会对你很客气。这就更有利于关键对话的展开。


 


下面我们看,如何循循善诱而不是独断专行,也就是陈述观点的技巧,我们之前都在解决方式方法的问题,下面就该教大家如何组织语言了。我们有时候不得不表达出,那些令人不快的内容。比如裁员的时候,总是很难以启齿,此时我们要说出内心的想法,特别要注意维护对话的安全感,作者说一定要做到自信且谦逊,自信让你可以充分表达,而谦逊就会让大家觉得你人畜无害。那么怎么表达谦逊呢,就是别总下判断,要保持开放,不要总觉得自己的观点就是真理,让对方知道,你可以随时改变观点。


 


作者提出了5种技巧,称之为综合陈述法,分别是分享事实经过,说出你的想法,征询对方观点,做出试探性表述,鼓励做出尝试,这些都代表什么意思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