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第三帝国的兴亡》:根植海量一手资料,亲眼见证纳粹德国兴衰

历史丨《第三帝国的兴亡》:根植海量一手资料,亲眼见证纳粹德国兴衰

00:00
35:16

根植海量一手资料,亲眼见证纳粹德国兴衰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喜马讲书”重金招募撰稿人,详情点击进入>>>


精华笔记 


第一部分:从纳粹工具看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早期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画家,而非政治家。他的命运出现转折,源于他先参军,后又意外地加入了一个右翼小党,并且通过自己的演说天赋与组织管理能力成为了该党的领袖。此后,他便彻底放弃了画家的梦想,不遗余力的打造这个小党派。


在软性方面,希特勒设计了卐字旗,“卐字和旧帝国的--三色旗融合设计出了纳粹德国的国旗,以唤起德国民众对旧帝国的记忆。还有纳粹的举手礼,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军礼上,这种敬礼方式极富感染力,并向民众传达出一种服从的信号。


1923年“啤酒馆暴动”失败后,希特勒一度入狱,并口述了一部自传,即《我的奋斗》,这部书除了对自己奋斗历程恣意吹嘘外,还鼓吹种族主义,煽动德国民众的复仇情绪。第三帝国诞生后,《我的奋斗》成为希特勒狂热信徒的圣经,并成为了后来希特勒纵横欧洲的战略规划蓝本。


在硬性力量方面,希特勒将原本的右翼小党,更名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也就是纳粹党:这个政党后来成为希特勒窃取国家权力的工具。


此外,希特勒还组建过一个冲锋队,冲锋队纳粹党下属的武装组织,制服为褐色,又称为褐衫军,从事破坏革命运动、冲击其他党派群众集会及进行街头殴斗等活动,不过随着希特勒获得国家权力,冲锋队被抛弃,遭到希特勒的清洗。总之,希特勒通过一系列努力,将自己与所属纳粹党树立为旧帝国的继承者,通过杀气腾腾的群众煽动和暴力威胁为支撑,最终协助希特勒成为大独裁者。


 

第二部分:从慕尼黑会议前后希特勒和张伯伦的心理变化,看德国的崛起


1慕尼黑会议前的德国决策层——对战争怕得要死


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当希特勒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动手的时候,德国军事决策层并没有盲从希特勒的决定,而是提出坚决反对,当时德国高级将领还没有逃出对一战的阴影,认为入侵捷克,必然会引来法国与英国的干涉。但希特勒却执意要推进绿色方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挑起世界大战。


2)慕尼黑会议前的英国决策层——张伯伦居然也对战争怕得要死


令德国将领们想不到的是,英法两国,特别是英国首相张伯伦也对战争心怀畏惧,不愿意被捷克斯洛伐克这类小国拖入战争,因此张伯伦陶醉在自我安慰的幻想中,一厢情愿地认为,满足希特勒侵占苏台德地区的要求,就可以换来一代人的和平


3慕尼黑会议是一场意志的比拼


希特勒野兽般的直觉,捕捉到了英法的气短,所以在攫取德意志国的国家权力后,希特勒开始大肆对外扩张——进军莱茵区,吞并奥地利,直至对捷克提出领土要求,他之所以如此大胆,在于他认识到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软弱不堪,根本不足以维持欧洲和平,所以他才敢于火中取栗,不断挑战凡尔赛体系,直到慕尼黑会议期间,希特勒通过疯狂的战争威胁迫使张伯伦作出妥协,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英法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占领捷克后的纳粹德国实力大增,进一步加强了希特勒的野心,进而使德国已成为了二战欧洲战场策源地。


 

第三部分:从希特勒的屠刀指向,了解希特勒为什么屠杀犹太人?


1)第三帝国的屠刀不止屠杀犹太人


战争爆发前,第三帝国就曾经把本国精神病患者或残疾人当做无用的吃饭人展开过系统屠杀;德国境内的吉普赛人、被征服的波兰人、苏联平民,乃至数百万犹太人都惨遭屠杀。在奥斯维辛灭绝营中,犹太平民被用毒剂杀害后,头发、皮肤、乃至人体油脂都会被当成资源加以利用。


2)屠杀与战争无关


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希特勒与某些犹太人有过矛盾,当他还是流浪汉的时候,帮他卖画的青年就是一个犹太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本质上是一种疯狂的理性决策,目的是为了通过屠杀来扩展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正如美洲殖民者屠杀美洲原住民那样。


更重要的一点是,作者认为,我们不能把第三帝国的战争罪行(发动侵略战争、摧毁敌方民用设施、杀害、侮辱、强奸敌国平民等)与种族灭绝混为一谈。那些耸人听闻的屠杀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直接联系,换言之,即便希特勒不挑起世界大战,他同样会对本国犹太人或少数族裔实施屠杀。


 

第四部分:法国战败,苏联为什么战胜,以及辉煌一时的德国为什么迅速失败?


1)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为什么会急速失败?


心态:法国跟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导致法国领导层丧失了战斗的意志,1939年战争爆发后,法国人是带着一种沮丧的心态参战的。


战术:法国战术落后,拒绝推行坦克集群战术,导致在德军的闪电战面前没有还手之力。

 

2)不被看好苏联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呢?


强大的国力:苏联在战前已经建立起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核心的完整体系,即便失去了西部工业区,东部乌拉尔工业区仍旧能为军队提供物资支持。比如,红军装备并不比德军差,如T34坦克,远比德军坦克先进,战争爆发早期就可以取得局部胜利,认为苏联红军装备落后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地理气候条件:许多人把苏联取胜归结为寒冷的冬季,但作者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真正令德军头疼的是苏联广大的领土,以及秋季泥泞的道路阻滞了机械化军队前进。


“闪电战”本身的缺点:由于闪电战推进过快,面对苏联广大领土,占领土地越多就越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希特勒不得已下令减缓对莫斯科的攻势,转而占领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巩固防线,结果丢失了攻克莫斯科的宝贵时间。


3)希特勒与第三帝国为什么会迅速败亡?


强大的对手:


即便控制住了欧洲大陆,以德国军事实力仍然不能跟主要对手苏联相匹敌,特别是苏联还具备人口优势,拥有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战争中后期,英国、以及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美国强势介入欧战,德国已经注定失败的命运。


 

第三帝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反噬本国:


二战导致德国超过800万人牺牲,这甚至比犹太人死亡数量还要高,而且主要都发生在战争中后期。随着战火烧到德国本土,希特勒愈加疯狂,他不思保全国民生存权利,而是坚持抵抗,导致各地出现人道主义灾难(平民被充当炮灰,强令平民开展死亡行军)。德国民众开始自觉意识到元首已经抛弃了他们,于是转而同盟军合作,说服驻军停止抵抗,这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猪队友意大利、日本对德国的拖累


意大利——一头纸老虎


墨索尼里治下的意大利资源匮乏,经济增长乏力,这导致国内弥漫着严重的厌战情绪,军队战斗力很差。意大利加入战局后,接连在入侵法国、希腊等战役中吃亏,不得已向德国求援。因此与意大利结盟非但没有增强德国的势力,反而还分散了一部分德国军力,成为不必要的拖累。


日本——虽然能打,但鞭长莫及


日本的战斗力虽然比意大利强,但是毕竟与德国相隔整座亚欧大陆,鞭长莫及。希特勒对日本的唯一指望是,让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吸引美国注意,避免美国介入欧洲战场。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并与英国确立了先欧洲,后亚洲的战略总方针,美国将对英国、苏联提供援助,共同抗击德国,这导致希特勒的计划破产。



书           名:第三帝国的兴亡

作           者:[美]威廉.夏伊勒

主    讲   人:阿穆

主讲人简介:资深内容制作人

主           播:沈怡育

策 划  编 辑:袁博

总    编    辑:徐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tonysen5777

    战争如同下围棋,双方都有取胜机会,二战的苏徳战争和日美太平洋战争中德国日本都有机会获胜,扭转战争走向的有很大偶然因素。

    tonysen5777 回复 @白衣提酒: 以前我也跟你一样想,后来知道了一些数据:珍珠港之前美军的海军、陆军实力都远输于日本,不是差一点点,是差很远,美海军能在中途岛翻盘真是侥幸。如果日本运气好一点先干掉美军航母,外交上再技巧一些不把美国逼向战争,美国是有可能妥协的。

  • 谢屯堡

    从根本上讲,这个反人道反人类的政权,失败是必然,一时一地的成功是持续不了多久的。

    1590918migk 回复 @谢屯堡: 你好可爱,人家说失败是必然,持续时间短,你说的是野蛮战胜文明?这是在讨论一个问题吗?真逗啊

  • 我是三体人吧

    《父母爱情》里,王海洋教卫国“嗨,希特勒!”

  • 我睡不着ht

    1933-1945是13个年头,不是12个。年头跟年的概念,很清晰。

  • 承天载物_fj

    德三无法停下来啊,不然自己就崩溃了

  • 苏琴智C

    终于讲了一本我看过的书了

  • 小丹_壹佳剧社

    德国的两个猪队友真是搞乐

    齐天大圣是孙悟空么 回复 @tonysen5777: 的确,历史关口有时候真的是选择决定的。那时候老美要选择了谈判而不是太平洋海战,现在的我们真不好说还处在什么状态

  • 格里芬张极LINYU

    人文历史心理

  • briaexym

    这个导读内容有点“苏吹”,我读过两遍“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夏伊勒什么时候吹捧苏军作战厉害?特别是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纯粹是斯大林的大清洗(杀害了35000苏军军官)和战略误判导致的。

  • 听友400951466

    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任总理到1945年4月30日自杀,十二年多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