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云何起计度?

【2-02-01】云何起计度?

00:00
17:08

内容提要

 

一、“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


“计度”的梵文是tarka,来源于动词词根tark。词根是推测、推断、猜想的意思,由此引申出名词tarka,古代译师译为计度“臆度”或思量”。在《楞伽经》第一品第二段佛陀说,“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意思就是过去的如来都在楞伽城,讲说过自所得圣智证法。这个自所得圣智证法不是外道臆度邪见的境界,也不是小乘的修行境界。这里的“臆度”梵文就是tarka


计度就是外道或者说是凡夫误以为处于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分别就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云何起计度?”,就是凡夫误以为处于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是怎么生起的?讲的直接明了一点就是分别是怎么生起的?分别就是杂染,无分别就是清净。“云何净计度?”,怎样才能把这个杂染计度转清净了,就是如何才能从误以为的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转成无分别,就是如何转染成净。

 

二、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迷惑的梵文是bhrānti,动词词根是bhram,动词的意思是困惑、错误、混乱。由此衍生出了名词bhrānti,古代译师译成迷惑迷惑法妄法。这个迷惑其实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的心外的,这个毛就是迷惑。


“云何起迷惑?”就是凡夫误以为的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是怎么生起的?凡夫误以为的凡夫心外存在的这个事物,真的生起了吗?云何净迷惑?”,“净”梵文对应的是dṛśyate,是。求那跋跎罗和菩提流支就译为,但这个在这里应该念作“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是显现的意思。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迷惑,为何能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如此的真实显现出来?


大慧菩萨不愧为是十地菩萨,开口提出的第一个偈颂的四个问题,就切中要害。可以说后面佛陀回答问题,宣讲法义的80%的篇幅就是在回答这四个问题。为什么?佛陀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就是破增益和补损减。而对凡夫而言,破增益是重头戏,因此,佛陀向凡夫说法的重点就是破增益,在佛陀三时教法的经典里,一般破增益的内容要占到80%,把这四个问题回答清楚了,破增益的法义就讲圆满了。

 

三、计度其实就是分别,这是理解计度的关键处


第一个偈颂的重要性是后边大慧菩萨提问的其他偈颂所不能比拟的,不能看轻、讲轻。


求那跋陀罗把计度tarka译为念”,这句经文译为“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这个翻译就很容易产生误导,就会使人把tarka计度理解成凡夫的普通的念头、心念、妄念,把净其念理解成净化自己的妄念,把念增长理解成增长自己的正念。这就是把还分为了妄念和正念,而且还与修习禅定联系起来了,要以禅定去妄念,以禅定长正念。很多人都是这样解读的,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还有人把计度解释为凡夫遇到事情时就以利害之心去抉择,把这个凡夫的利害抉择的当计度,这就更没有道理了。这些理解都不符合tarka这个词的本意。


菩提流支把tarka计度译为,这句经文译为“云何净诸觉?何因而有觉?”,这个翻译也容易导致误解,就会把这句经文理解为如何清净我们的觉悟呢?我们梦中人怎么会有觉悟呢?我们的智慧和觉悟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怎么增长这个智慧和觉悟呢?这样解读就是把计度tarka,这个凡夫的虚妄分别解释成了智慧和觉悟,正好解释反了。


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中,有tarkavijñapti这样的复合词出现。大家还记得 vijñapti这个词吗?前面课程中讲过,唯识有两重意思,第一个是vijñānamātra,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外境,这是唯识。第二个就是vijñaptimātra,唯分别,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唯识。这第二种唯识,唯分别的分别就是vijñaptitarkavijñapti连用组成复合词就是计度分别表示这个计度其实就是分别,强调的是在分别状态下的凡夫的思维活动,重点在分别这是理解tarka,理解计度的关键处

 

四、“迷惑”到底指什么?


在后面的《楞伽经》经文中有一段详细解说迷惑bhrānti的经文,明确地把这个bhrānti迷惑,比喻成垂发。垂发的梵文是keśoṇḍuka,也译作毛轮。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被误执为的心外的毛,这个就叫作keśoṇḍuka。所以迷惑就是毛,就是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有人把这里的迷惑解释成什么见惑、思惑,还有人解释成无明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 bhrānti这个词的本意的。

 

五、凡夫的分别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


讲一个重要问题,刚才讲“计度”时我是这样表述的:计度就是凡夫误以为处于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注意,我强调凡夫误以为处于分别状态,就是分别是误以为的分别。大家注意,分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前面课程中我们反复强调,这就是凡夫的认知模式,只要分别就一定是凡夫,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


但是,凡夫的认知模式真的是能所分离的吗?凡夫的认知模式能所真的分离了吗?如果毛真的是存在的,那就一定有一个能感知毛的认识,还有一个在这个能认识之外的认识的毛这时能所真的分离了。可是毛存在吗?毛只是凡夫误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根本没有认识的心之外的认识的毛,都根本不存在,哪里还会有能所分离呢?


因此,所谓凡夫的能所分离的分别的认知模式,也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凡夫的这个分别是假的,所以凡夫的分别就叫虚妄分别。正是因为分别是虚妄的,所以分别才能够转为无分别。如果那个毛是真实存在的,能所真的分离了,这样的分别就不是虚妄分别了,那是真实分别,就是把分别给做实了;做实了的真实分别就根本无法转为无分别了,因此众生的解脱也就没有可能性了。之所以能够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就是因为凡夫的分别是虚妄分别,凡夫的分别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


因此,我们始终坚持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只是现行不是现物,只是现行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我们始终坚持唯识无境,凡夫心外一无所有,这才是真实的了义佛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玛若巴

    我们始终坚持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只是现行不是现物,只是现行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我们始终坚持唯识无境,凡夫心外一无所有,这才是真实的了义佛法。

    一心一慈 回复 @白玛若巴:

  • 于晓非_

  • 于晓非_

    淘宝 微店

  • 核桃_73

    达摩祖师传的楞伽经是梵文还是汉译本

    于晓非_ 回复 @核桃_73: 求那跋陀罗的汉译本。

  • 听友208786168

    请问楞伽经导读第二品后还有吗?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208786168: 有,等候ing

  • 梦醒解脱

    梵文原典,清晰法义,得遇正法,顶礼大善

    喜子_i3 回复 @梦醒解脱: 是啊,虽然现在佛学院开始重视培训梵文巴利文的人才,但是真正懂梵文又明教理又善于宣说的老师还是少

  • 淡然有约

    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云何起计度?” 打卡醒梦甘露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感恩老师法布施🙏🙏🙏

    于晓非_ 回复 @淡然有约: 🙏

  • 淳185

    请问:说二时教法了义比三时教法了义的,他们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晶晶_g9m 回复 @淳185: 大概应该是不理解唯识的立足点。

  • 淳185

    请问:如何才叫合理的臆度呢?

    无明凡夫 回复 @淳185: 第一、严格依据《解深密经》三时纵向判教体系。 第二、坚持佛陀横向教理体系—破增益、补损减。 第三、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因此,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绝不能混讲。 第四、学习弘传大乘佛法依止佛陀和六位论师    二时教法中观见:龙树、提婆、佛护    三时教法瑜伽行:弥勒、无著、世亲 第五、弘法力求简洁、通俗。 第六、一切学习、讨论的佛法教理,都是观修的法门---理论与修行并重。

  • 小维摩

    计度就是凡夫误以为处于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这句话有点绕不过来

    宝意居士 回复 @小维摩: 就是说,分别这件事,是误以为在分别, 分别的状态,也是假的。 所以叫,虚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