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20丨刘津瑜:普通人在罗马帝国是什么体验?

罗马史20丨刘津瑜:普通人在罗马帝国是什么体验?

00:00
29:52



喜马拉雅的听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津瑜。欢迎大家继续收听罗马史。在上一讲我们谈到从奥古斯都开始的两个世纪,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相对来说和平发展的阶段,史称“罗马和平”(Pax Romana)。那么在这段时间,罗马世界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体验是什么样的呢?或者我们也可以换个方式来问这个问题:您愿意生活在罗马帝国时代吗?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一讲的时间当中不可能涉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这里会集中看一下几个重点问题:古代罗马人生活环境的硬件设施如何?有人说罗马人只关心“面包和马戏”,这是不是实际情况?罗马社会有鼓励和容纳社会流动的机制吗?

 

在这里先预警一下,在这一讲接近尾声会有一些反转,至于是什么样的反转,请大家耐心等待。我们先从硬件设施谈起。

 

罗马帝国最初两个世纪留下了大量的遗迹,比如,法国南部尼姆的加尔桥(Pont du Gard),它的主体是公元一世纪罗马人修建的水道的一部分(这个“道”是道路的“道”,我们有时候也翻译成“引水渠”,“引”是引导的“引”),从远处的水源,利用地形的落差,把水输往城里。

 

这条水道总长51公里,在这个地段,因为要跨过一条河(加尔河),所以非常高耸,最上面一层距离水面近50米,看上去特别宏伟壮观,是罗马工程技术和罗马帝国权势和财富的一种展示。

 

之所以说是权势和财富的一种展示,是因为它们是非常昂贵的工程,修建水道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力,罗马的士兵在和平时期也常常被用来修建这样的工程。公元二世纪初小亚细亚比提尼亚行省的总督小普林尼和当时的皇帝图拉真通信当中,提到过当地的尼科米底亚城(Nicomedia)在修建水道上经历的一些折腾。

“加尔桥”(Pont du Gard),位于法国南部尼姆 。图片来源:刘津瑜摄


他们花了300多万塞斯特斯(铜币)建了一条水道,但在建完之前就放弃了,然后又把它捣毁了,似乎是工程不过关,设计上也有问题。他们然后又拨了200万铜币来修另一条水道。这一条也被放弃了。也就是说他们耗费了500多万铜币,还是没有输水系统。现在他们打算再修一条。

 

小普林尼写信给皇帝请求皇帝派遣工程人员来提供技术支持。皇帝的回信很简短,支持水道的建设,但是强调总督要查一查到底是谁的错,导致了这种情况。

 

不过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罗马的水道绝大部分其实是在地下的,在地下也更加安全。美国有一个驻罗马的学院(American Academy at Rome),是一个研究机构,它的院子下面就是罗马时代的一条水道。

 

2006年我在那里参加一个项目,我们获得了到这个地下水道去勘察的机会,在里面走了一段距离。那个里面已经没有水了,我大概1米6多的身高,在其中行走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我的头顶距离这个水道顶部还有好一段距离,所以当年罗马人是预留了很大的水流量的,而且为输水渠道的修理也留了方便。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感叹他们的工程质量和千年基业的眼光。

 

罗马有专门的负责水利的监管,公元1世纪末有一位总监叫做弗隆提努斯(Frontinus)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论罗马城的水道》,特别自豪地认为罗马的水利工程让金字塔都黯然失色。罗马城本身在公元三世纪初的时候,有多达11条水道,供应浴场、喷泉、公共水源、水库等等。这当然是罗马城作为帝国之都的一种炫耀。

 

不过,这样的输水工程给城市带来了流动水,享有它所带来的好处的,是社会的各个阶层。水道所供应的一个重要设施就是公共浴场,这是罗马城市常见的设施之一。

 

包括当年的希腊世界,在帝国时代也接受了这种文化,小亚细亚已知最早的罗马式浴室大概建于公元47到52年之间。也就是公元一世纪。而罗马城本身在罗马时代有大大小小867个浴场,有皇帝修建的,也有私人修建的。

 

所谓的浴场并不仅仅是个洗浴(洗个澡)的地方,而通常包括游戏、锻炼的场所,供人散步的柱廊,浴室里还分成冷水池、温水池、热水池,还有类似桑拿热蒸的地方。庞贝城里有保存完好的几个浴场,地面遍布马赛克图像,墙上装饰着湿壁画。高级的浴场,比如皇帝建造的,那就十分考究了,大理石的柱子、大理石的地面,空间高耸,处处雕像,好似博物馆。

 

罗马帝国有好些浴场在后来基督教时代转变成了其他功能的建筑,比如变成了教堂,至今仍在使用,参观这些教堂可以感受得到当年公共浴场的规模和格局。比如,西西里的卡塔尼亚(Catania)的大教堂就包括了罗马浴场的一部分,在罗马城里,中央火车站(Termini)附近的天使与殉道者圣母大殿当年是戴克里先皇帝修建的浴场,这是三世纪的浴场,里面非常的辉煌,空间也很宏大,能见到当年的穹顶和一些紫红色大理石。

罗马天使与殉道者圣母大殿(当年戴克里先皇帝修建的浴场)


罗马时代的浴场是对大众开放的,社会各阶层,包括奴隶都可以使用。对于很多罗马人来说,浴场是他们社交、聊天、见朋友、听新闻的地方。那也是个美容院,有脱毛服务、按摩等等等等;浴场还有兜售小吃的,比如香肠、牡蛎、糕点什么的。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罗马时代的浴场,它们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一个来自阿尔及利亚提姆加德的拉丁语铭刻甚至是这么写的:“打猎、洗浴、赌博和大笑:这就是生活。” (这座城当年是图拉真皇帝创建的罗马人的移民点)。

 

在今天的法国里昂(这座城市在当年恺撒打下来的高卢,在罗马时代是整个帝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有一块拉丁文的碑铭,写得非常有意思,我给大家概括一下是这样的:这是个墓志铭,由一位伤心的丈夫写给他的妻子,这位丈夫是一位泥瓦匠,建筑行业的。他夸他妻子无与伦比、对他特别好,两人从没红过脸,然而她在世只有18年(零)9个月5天,也就是说,她去世的时候不到19岁。

 

这个墓是丈夫修给两个人的。墓志铭的最后来了这么一句,是跟路人说的:“读这块碑铭的人啊,你去阿波罗浴洗浴吧,我以前总是和我的妻子一起去,真希望我还能跟她一起去。” 和亲爱的妻子去他们喜欢的浴场,是这位伤心的丈夫特别怀念的事情。

 

这个铭文也说明女性也是去浴场的,但是有一点它没有说清楚的是,这个阿波罗浴场是混浴,还是男女有分开的池子。这是个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有些浴场明显的是男女有不同的入口,但一直到四世纪,很多浴室似乎并没有特别分男女,而且只有一个厕所。

 

有些学者认为可能对男性和女性开放的时段不一样。然而,古代作家确实提到过浴室里有男有女。而且,对于后来的基督教作家来说,男女混浴是个问题,他们也多次写过这个问题。

 

那么是不是一般的人都能用得起这些浴场呢?公元二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有位本地的有钱人,死后留了40万铜币让他的儿子修缮浴场,并且资助大人小孩免费入场。类似的例子很多,也就是说这些浴场不但是对各阶层开放,而且还经常是免费的。城里有有钱人承担了费用。

 

维持浴场的费用当然也不低,需要不少的人力,苦脏累活通常是奴隶来做的;浴池还需要大量的木材等等燃料。所以一旦经济实力下降,或者资金转移到其他设施上,那么罗马的浴场和洗浴文化就会衰落,罗马帝国基督教化之后,会发生这种现象,但和角斗场的最终衰落一样,并不完全是因为基督教教义引起的,而更多的是资金转移到了修建教堂等等的那时更重要的建筑之上了。这是后话,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还会再谈到。

 

城市里的其他一些标配设施还包括露天剧院和角斗场。公元79年,意大利南部维苏威火山喷发,摧毁了附近好几个城市,不只是庞贝城,当然庞贝城是现在大家知道得最多的一个。这座城里有两个剧院和一个很大的角斗场(这种建筑正式的名称是圆形剧院,在这里称为角斗场主要是为了和剧院区分开)。

 

罗马世界的剧院一般是演出哑剧和拟剧的,这些是罗马时代最为流行的戏剧表演形式,十分倚重肢体语言表演,内容可能不甚雅观,粗俗、色情、滑稽的内容不少,甚至当时的人都觉得有碍观瞻。

 

比如罗马奥古斯都时代的诗人奥维德,就说过:“拟剧总有法律所禁止的爱:剧中总有衣着考究的奸夫登场,狡猾的妻子欺骗愚蠢的丈夫。” 他接着告诉我们,观众包括社会各层,还包括婚龄女郎、结了婚的妇女、男人,还有孩子。剧院也可以用来诗歌朗诵,不过总的来说已经不是原来古典希腊世界悲喜剧当道的时代。

罗马城市庞贝城角斗场遗址。图片来源:刘津瑜摄


庞贝的剧院和角斗场比起来,规模也要小很多,明显角斗表演辐射的范围更广。庞贝城的总人口大约1万到2万人之间,而角斗场能容纳1万5到2万观众。那您可能会问了,难道全城的人都去看表演不成?

 

其实这样规模的角斗场不仅仅只是为庞贝本地的观众而建的,它还吸引其他地方的观众,同理,别的城市的角斗场也会吸引其他地方的观众。庞贝的墙上还残留这许多角斗表演的广告。一般是这么写的,我给大家选几条翻译一下:

 

有一条是这么写的:5月31日营造官奥鲁斯·苏埃提乌斯·凯尔图斯家的角斗团在庞贝开打,有斗兽还有遮阳蓬;

 

还有一条是这样的:5月1日,昆图斯·摩尼乌斯·鲁弗斯的角斗士20对,在诺拉开打,还有斗兽。(诺拉是邻近的一个城市,广告做到庞贝城来了)

 

所以这些广告当中,包括了时间、地点,然后还有规模,哪个演出团体,最后还要说一下有没有斗兽,有没有遮阳的设备,因为地中海夏天的太阳还是很厉害的。

 

角斗场上除了角斗士的捉对厮杀和猎杀野兽之外,还有一个作为表演的部分,那就是行刑,让野兽撕咬人,这是罗马世界处决犯人的一种方式。所以,角斗场是一个非常血腥的地方,地面上铺满了沙子,用来吸血。

 

但和一般的想象不一样的是,角斗士并不总是打到死为止,这些角斗士虽然基本都是奴隶出身,但也是他们主人的投资,他们的性质相当于私人演出团体,到处赶场子去表演。角斗表演在罗马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64年,最早和葬礼有关。但是在一个大型的角斗场中,观众和现在在体育馆中看球赛的人或许有些类似。他们在那里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认同感,比如共同支持某些选手的人。

 

看表演的观众情绪是很激动的,塔西佗记载了公元59年尼禄皇帝统治时期,庞贝的角斗场中观众之间发生的一桩斗殴事件。这件事发生在庞贝人和他们的邻居努凯里亚人之间,一开始是对骂,然后就动起武来。庞贝因为是主场,所以占了上风,好些努凯里亚人被打残了或者受伤。这事一直闹到罗马,尼禄皇帝让元老院处理这件事,元老院交给了执政官。

 

最后的裁决是今后10年庞贝禁止角斗表演,这是很严重的惩罚,因为罗马对这种扰乱秩序的骚乱是很警觉的。不过似乎这个禁令并没有完全执行,或许是尼禄宠爱的第二任妻子Poppaea为他们说话了,她的家族可能就来自庞贝城。举办这场角斗表演的是个当时在庞贝的元老,他和其他一些所谓煽动事端的人遭到放逐。

 

罗马城里的大角斗场(中文中也经常称为“斗兽场”)虽然比庞贝的要晚了大约150年,但规模要大得多,能容纳差不多5万观众。斗兽场是直到公元后80年才正式开张的,开幕式包括各式各样的表演,包括在斗兽场中充满了水举办模拟海战,惊艳了当时许多人,诗人还留下了夸张的赞美。

 

那是一个新的王朝权力宣示的一部分,这个王朝是罗马所谓第二个王朝,弗拉维王朝,它只延续了27年,三位皇帝,父亲维斯帕芗长子提图斯幼子图密善,但是他们留下了斗兽场这个永恒的建筑。

 

另外,罗马城还有一个许多城市没有的娱乐场所,那就是大赛马场,是用来赛马或者马车比赛的,在帕拉丁山脚下,规模巨大,可以容纳15-20万观众。(有一部比较老的电影《宾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如果大家想想象一下当时赛马场的场景,可以看一下那部电影。)


罗马大赛马场,1581年Giovanni Ambrogio Brambilla所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公元二世纪初的罗马诗人尤文纳尔在他的一首《讽刺诗》中,曾经借着诗中一个角色的口这样写道:“如今他们(指罗马平民)洋洋自满,只满心盼望两桩事:面包与马戏。” 这里“面包”指的是免费的粮食供应或者低廉的粮价,“马戏”指的是大规模的娱乐活动。


 这句话是讽刺罗马平民如今已经和他们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曾经的他们授予权力、选举官员、授权给军团,现在把自己局限在领取粮食救助和娱乐这些表层需求中,他们的政治功能消失殆尽。所以后世常用“面包与马戏” 指统治阶层的一种控制手段,以表层需求分散和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法国的古典学家保罗·维恩(Paul Veyne)在他的代表作《面包与马戏: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多元主义》中有比较深入的分析,他指出,从本质上来说,皇帝和地方上有钱人的所谓“恩惠”游离在社会问题之外,以不改变社会结构为前提,不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它们也不是贫民救济,也就是说并不是救助穷人的。公民身份才是领取免费口粮的更重要的条件。

 

罗马帝国早期罗马城中有20万左右领取免费口粮的人群,大约每月每人的配额是大概不到35公斤的小麦。这个可以保障一个人基本的粮食需求,但负担不了其他的费用,比如住房、养家的开支。

 

但是正如刚才所提到的那样,领取免费口粮的人似乎并不是吃不上饭、养不起家的人,这个身份似乎是一个值得炫耀的特权身份,在当时的墓志铭中被列为值得一提的事。

 

不过,无论理论上如何理解“面包与马戏”,所谓罗马人沉湎于“面包与马戏”的说法,应当是一种诗化的夸张。因为我们假如计算一下,罗马城里所有的剧院只能容纳人口总数的3%,斗兽场可以容下5%的人口。

 

大赛马场虽然容纳的观众人数巨大,但一年只有20天有赛车。所以其实任何一天,也都只可能有一小部分人在这些娱乐场所。罗马城中100万人,大部分还是在忙忙碌碌地过日子。大小商贩、手工业者、奴隶、更不要说不住在城中的农民,他们还是各有各操心的事。

 

那么一般的人有没有可能积累财富进入更高的阶层呢?有一块石碑讲了一个Mamilius Faustus的故事,他原来是个奴隶,后来获得了自由,他的妻子也是同一个主人解放的奴隶。他自己也有奴隶和释奴,他们在当地都获得了一些地位。而他自己的儿子是个生来就有自由地位的人,并且进了城市的议会。

 

类似的故事并不少,罗马的法律为这样的社会流动提供了便利,罗马社会也接纳这样的流动,这个我们在第22讲还会继续讨论。到现在,我们看的都是罗马帝国比较正面的一些东西,然而这样的印象经不经得起更细致的推敲呢?

 

我经常问课上的同学们愿不愿意生活在罗马帝国,我学生的构成基本上是20岁左右的美国年轻人。通常在学期开始的时候,不少人表示愿意。然而课上了一阵,就有人开始改主意,表示并不愿意生活在罗马时代了。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我们下面总结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罗马贫富差距巨大,而只能果腹甚至解决不了温饱的人占人口的绝大部分。有学者估算,在城市人口中,上层占的比重大约是3%,中等的占15%,暂时能对付但岌岌可危的占27%,生活在最低生存水准上或在之下要占到55%,也就是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少数。在罗马不列颠,城市人口可能只占总人口的6%,在罗马时代的意大利,除去罗马之外,其他地方的城市人口占人口的比重可能是25%。

 

也就是说,假如随机穿越到罗马时代,我们中任何一个人大概率会在一个吃不饱饭的农村家庭。再说吃饭,罗马人的正常餐饮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以小麦和蔬菜为主,蛋白质很昂贵,普通人很少能吃得上肉类,这里说的普通人,指的是社会最上面的3%以下的所有人。考古研究发现贫血、维他命B12或叶酸缺乏的现象不属于少见。

 

第二,古代城市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今天我们去参观古代城市遗址,感官上的感受其实是和古代人不一样的。遗址里没有当年的嘈杂,尤文纳尔在他的一首讽刺诗当中,抱怨在罗马城晚上根本没办法睡觉,马车在路上走的噪音,马夫的吆喝声,吵得要死。

 

我们现在去参观庞贝城,听不到当年的声音,当然也闻不到当年形形色色的味道。大家可以自行想象飘在古代城市的厕所味,城里的洗衣工和处理布匹的作坊,用尿做清洁剂,不但是作坊周围弥漫这这种味道,这些店还会去收集尿液。另外,街道也可能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干净,垃圾或许到处都是。我们还经常看到禁止随地排泄的涂鸦,这些警告估计也没什么用。

 

第三,罗马帝国应对人为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比较低下。城市里火灾频繁。罗马城市并没有有效的消防,奥古斯都在罗马城修建了防火墙,还建立了一支有几千名释奴组成的消防队,但大部分城市没有这些,大部分的时候只能靠社区、邻居等等用水桶、毯子、钩子等等自救。而罗马城,即使有消防队,设备也很简陋,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罗马城里的穷人住在拥挤的所谓高层出租房(insulae)中,空间狭小,黑暗潮湿,楼与楼之间的距离也很小,一旦有人在家取暖或做饭的时候失火,或者小商店里有明火,就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火灾。火灾蔓延的时候,不得已的话只能推倒一些建筑,形成隔离。

 

公元64年罗马城有一场大火,烧毁了14个城区中的3个,还有7个区也损毁严重。古代的流言说是皇帝尼禄主使了这场大火,因为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建造罗马城。他还拉出了基督徒做替罪羊。然而这场大火可能和尼禄真的没什么关系,我们在第24讲还会再谈。

 

除了火灾之外,在罗马城中,台伯河经常泛滥,但是罗马人并没有采取建筑堤坝、引流等方式来控制泛滥,为什么?原因可能有两条,一条是河有河神,不能以人力去干预神;另一条是有钱人住在罗马的几座山头上,也就是说住在高处,受泛滥的影响会小些。所以泛滥的苦果只能是不富裕的普通人来承担。

 

疾病在罗马世界更是能够造成毁灭性的后果。遇到瘟疫,只能自求多福,罗马世界在二世纪的后期有一场类似“黑死病”的大瘟疫,造成了人口大幅减少,我们在第23讲中还会再谈。而像疟疾这样的传染病,罗马人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它的病原,并没有和蚊子挂上钩。在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医学理论中,疟疾是由“不好的空气”造成的,英文中的malaria“疟疾”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本意就是“坏空气”。

 

最后,如果穿越到罗马时代,女性还有许多额外的担忧。正常情况下她们需要受制于监护人,没有独立做决定的自由,不过罗马社会对于离婚再婚的束缚不是特别严苛。姑且不论女性的法律地位受到多少限制,生育本身就是件高风险的事情,死于难产的女性不在少数。然而孩子出世之后,家里是否决定养他/她,那又不一定,罗马世界弃婴杀婴现象非常普遍,虽然男婴也会被弃,但女婴似乎比重更高。

 

到这里我们来对这一讲做个总结。罗马世界留下的遗迹比如水道、公共浴场、角斗场等等每每令人印象深刻,在当年也确实给普通人提供了方便的设施、带来了娱乐,甚至有些人还能领到免费口粮。在罗马世界,社会流动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特别是从奴隶变为自由人,他的后代还可以在社会上继续上升。

 

这一切似乎看起来是一幅还不错的图景,然而当我们来看冷冰冰的数据时,光鲜的帝国背后是许许多多过着简单辛劳生活的普通人,他们一旦遭遇疾病、灾祸就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罗马城外的阿庇安大道沿路,有一个墓碑,墓主人是一位43岁去世的释奴,他似乎对死亡还抱着挺乐观的态度,说现在他不用再担心挨饿了,不会再遭脚病(可能指的是痛风)的罪,也不必再操心付房租了,他终于安宁了。他并不是个穷人,因为他墓的位置和墓碑的质量都还不错,应该价格不低,然而,墓志的内容揭示了罗马世界许许多多人操心的事:饥饿、疾病和房租。

 

博物馆和考古遗迹更热衷于展示古代世界那些“好看”的东西。然而,我们知道我们围观的是人口比例中的一个不大的百分比。

 

谢谢您的收听,期待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aoax

    这一集好生动,栩栩如生! “博物馆和考古遗迹更热衷于展示古代世界那些好看的东西。然而,我们知道我们围观的是人口比例中一个不大的百分比”。

    刘津瑜_Jinyu 回复 @laoax: 谢谢!要感谢当年那些普通人留下来的生动的碑刻铭文。

  • 毛毛牛bj

    从奥古斯都后两百年是罗马帝国初期。那个时代,面包和马戏”,不过是属于少数人的。大多数人在为生计忙活,穷人是绝大多数。这就是“罗马和平”时代的真相。抑或不是任何时代的真相呢? 水渠修了三次都没成功,是技术问题,还是别的问题?是统治者想在大地上书写自己的“功绩”吗?老师讲到罗马真正起作用的是地下水道。 联想到看过一部意大利电影《绝美之城》,这个城就是罗马城。上来就是彻夜狂欢的桥段。整部电影弥漫着奢靡、颓废、无聊、死亡的气息。罗马城的确美而壮观,但是有种破败的宏大、大势已去的意味。听完老师这堂课感觉现代罗马就是古罗马的一种返照。一定要去罗马看看。

    老米是小米她爹 回复 @毛毛牛bj: 所谓和平感觉是相对而言,至少比不断内战好吧。我国历史上。那些所谓盛世,也从来没解决过全民温饱问题。

  • 11111111_6a

    饥饿、疾病与房租。现在哪个方面好了一点呢。谢谢。

    刘津瑜_Jinyu 回复 @11111111_6a: 衣食住行病,只要有人,可能就摆脱不了对这些的担忧。不过我个人是个乐观主义者,历史确实是在进步的,更大比重的人在脱离绝对贫穷。

  • Ivy深圳

    我13年前在巴塞罗那那条旺街的酒店里也睡不着觉 各种垃圾车的声音 街道上各种人发出的噪音 实在太吵了

  • 13761319bqo

    谢谢。

  • JO_JO_36

    面包和马戏就是现在的奶头乐。

  • Ivy深圳

    今天的文章,唤起我之前看的一个纪录片的记忆,是关于罗马的碑铭的,还有各种头像,纪录片像探案似的通过碑文内容和墓室来追寻历史上的罗马人的日常生活

  • Ivy深圳

    加尔桥这个水道是成功的吧?当年是可以使用的吧?失败的是其他的水道吧?

  • 听友309317697

    罗马和拜占庭的关系应该怎么说,是说罗马的分支国家还是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