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王朝8:二代登场!一场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戴维斯王朝,昨天我们开始讲戴维斯家族的第二代谢尔比,他25岁成了纽约银行的副总裁,上一个如此年轻的副总裁,是大名鼎鼎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的国父之一。有人建议他好好再干5年就能成为纽约银行总裁。但如此光明的前景,谢尔比却犹豫了,因为他看过总裁的工作,基本就是招待客户。他说我宁可看100份财报,也不愿意去主持一个鸡尾酒会。
谢尔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善于总结错误,他的错误报告其实并不少,比如赫兹租车,当时一上市就是热门股,卖到了30-40倍估值,谢尔比竟然觉得还行,依旧给了很高的评价。最后证明这是一个愚蠢的决定。还有雷诺兹铝业,40年后,他都十分后悔曾经推荐过这么一家公司,当时这家公司也已经40倍估值,但他依然觉得铝业前景光明。告诉华尔街高增长能够化解估值压力。预估三年业绩将翻一倍。谢尔比并非是坐在家里推测,而是亲自去了该公司调研,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订单以及和管理层交谈之后,得出的结论。但是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忘了看一眼库房。此时这家公司的库房里,已经是铝制品堆积如山了。所以后来的真实情况是,供给远大于需求,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利润骤降。40年后,股价都没有超过当时的点位。
老戴维斯其实从来不碰这些周期品,完全没兴趣,因为他知道,这类公司,要支付昂贵的工厂,维修,和不断地技术产品升级,会严重损耗公司资源,特别是经济衰退,他们就会亏损,盈利非常不稳定。纵观历史,很少有可以活的长久的公司。也是因为戴维斯的缘故,谢尔比对于保险行业很了解,而此时他对于银行业,也是早已门清。用他们的话说,银行保险永远不会过时,因为金钱永不过时。
戴维斯给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开立了信托账户,40年代初的时候,就每个账户打了4000美元,到了1961年,这两个账户分别都长出了380万美元的果实。其实戴维斯也没有想到,能够赚到这么多的钱。以至于这两个孩子,其实大学一毕业,就已经是全国顶级富豪了。但是这些钱,并没有让戴维斯感到安心,因为他的理念是,巨额遗产反而会导致受益人腐化堕落。他担心子女德不配位必有灾祸。所以此时他已经不想把这笔钱给到子女了,特别是把钱给女儿戴安娜。后来戴维斯想到一个主意,他准备把女儿的信托,都捐给母校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但是这个事并没有跟女儿商量。他的女儿并未出席活动,原来这里面另有隐情。
戴维斯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女儿正在被一个穷小子追求,这是一个乡村学校的教师,戴维斯根本看不上这个穷小子,他觉得这家伙肯定是看中了我女儿的钱。他十分希望女儿能在上流社会找到一个高富帅。但女儿戴安娜似乎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嫁这个穷小子了。所以,这个问题,父女二人十分不愉快。所以才一手策划了普林斯顿大学捐款的事,而且只捐出戴安娜名下的信托。
这事最后弄得都上了纽约时报的新闻,戴维斯的媳妇,以及儿子,全都站在女儿这边,跟他对抗。甚至还聘请了律师,守护自己的信托账户,拒绝捐款。这让戴维斯很难堪,捐款已经吹出去了,最后却捐不成。还被女儿天天通过公开媒体抨击。他女儿甚至故意恶心他,说我不是舍不得钱,我们结婚也不是非要这笔钱,我准备自己做主把这笔钱捐给癌症研究,而不会捐给普林斯顿大学。而此时戴维斯已经在欧洲了,甚至要隔着大西洋回应,说年轻人不讲武德,偷袭我一个老同志,这样好吗?这样不好,这380万美元,不是戴安娜赚的,所以他没有权力处置。最后事情闹的很大,普林斯顿都觉得很没面子,压根不承认戴维斯要捐款,说这是他们家里的事,我们不想被卷入其中。
媒体记者们最喜欢的就是这个选题,于是把他们家里人采访了个遍,每个人都天天被骚扰。最后戴维斯连儿子都得罪了,说打算也把谢尔比的信托,捐给慈善基金,而这边儿子却拒绝承认。最后在媒体的渲染下,戴维斯成了一个专制,吝啬的老古董。甚至最后引申成了,美国本地人,排斥欧洲新移民,那个女婿就是欧洲新移民。所以这个事弄得全家都很是鸡飞狗跳。这里老齐也多说一句,有这个想法的父母可能还真不少,老齐这里就有无数人问,要给孩子每年存一笔钱,问该怎么投资,那么你最好提前想清楚,这笔钱是谁的。如果投资得当,20年之后,应该也不是个小数目。假如你每年给孩子存2万,收益不多,按照10%计算,那么20年之后,这也是114万的财产了。
戴维斯家里的破事,后来终于和平解决了, 双方各退一步,谢尔比和戴安娜各自得到了100万美元,其他的交由戴维斯处置。而戴安娜也依旧固执的嫁给了那个穷老师。3年以后戴维斯把530万的支票,交给了普林斯顿大学。不过后来戴维斯又不满意了,因为普林斯顿大学竟然没有任何反应,他并未得到应有的荣誉,也没有如愿加入大学理事会。戴维斯家里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恢复了和睦,但是暗地里却都产生了隔阂。他的儿子谢尔比,经过这次风波之后,越发低调。时刻在远离媒体。甚至在1965年,他决定离开前途无限的纽约银行,要去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其实谢尔比,此时依然在模仿戴维斯,放弃稳定的工作,走上创业之路。
他和2个朋友,一起开了个小公司,其中一个叫做比格斯,当时人家已经管理着10亿美元的美国钢铁基金了,结果毅然决然跟着谢尔比创业。比格斯的爸爸也是个银行家,他觉得儿子被洗脑了,简直疯了。另一个叫做帕尔默,他是谢尔比在纽约银行的同事,也是做到了副总裁,就这样他们组成了金融三剑客。
谢尔比的工作,很勤奋,他每天都要安排16个小时的工作。给分析师,上市公司CEO提出很多的问题,还会阅读大量的分析报告。3年之后,他们的小公司终于上了点规模,管理客户的资金,已经达到了1亿美元。谢尔比还把戴维斯的名字放在了顾问名单里,为了壮大声势,但无论是戴维斯还是比格斯的老爸,他们都没有把资金投入到儿子的公司。
谢尔比投资的风格跟戴维斯略有不同,他不在乎为盈利优秀的公司,支付更高的价格,他更关注的是那些变化中的行业,他们的换手率明显也更高,对于保险银行,虽然更熟悉,但也没有像他老爸戴维斯那样情有独钟,他们作为年轻人,还是非常喜欢投高科技的,60年代后期,他们刚好踩中了这种风格,所以投资回报相当可观,新客户也不断加入。
在这其中,他们也跟养老基金接触,但是谢尔比却怨声载道,说好心没好报。我们给他们赚的钱越多,他们就撤出的越多,他们宁可去找最差的基金经理,认为这样可以在下一年里取得更好的回报。其实养老基金作为长期资金,这个做法绝对是没错的。谢尔比对这个抱怨,足以证明,他当时的想法还是有点单纯,至少投资这个事上,还没有太开窍。只不过是运气好,赶上了行情罢了。
所以当时他们也挺郁闷,一直在思考,该怎么让公司的业务更上一层楼,后来有个机会出现了,1966年他们认识了一个人,叫做布洛克,此时他们正在发行一个进取型的基金,也就是做一些更加激进的投资。这就是纽约风险基金。布洛克还是天生保守的,所以他把这个基金,先进性内部演练,结果运作的并不好。于是他就找到了谢尔比他们,让他们来运作,看看是否能有机会。谢尔比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就将纽约风险基金视为副业。当时他们的主业,还是给养老基金,和富裕家庭做资产配置,主动选股这个事,直到1969年2月,才开始正是当成主业来干。
对美国市场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即将要倒霉的年份,熊市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谢尔比他们用手中的现金不断买入那些下跌的股票。大家要理解基金这个行业,对于基金来说,他们是不敢轻易空仓的,甚至预感到要下跌,也是不敢的,为什么这样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