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世间没有“生灭”和“有无”
大慧菩萨赞佛,第一颂中说“不得有无”,就是凡夫境界没有“有无”。因为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以智慧观照世间,凡夫境界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成为了心外的毛,毛是根本不存在的。就是说世间没有生和灭,当然也就没有“有与无”。法义就是这样的简洁、清晰、明了。
可是千百年来,汉传佛教总是喜欢做玄学式的解读,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听众也习惯了故弄玄虚的解读,越玄越受欢迎。有人解释这句“不得有无”是这样说的,倏有还无,这个“倏”字就是忽然的意思,就是忽然有了,马上又没了。因此,继续解释说“不得有无”就是既不执著一切世间的决定的有,也不执著于绝对的无。这种解释就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无”,既是“有”又是“无”,既不执于“有”又不著于“无”,听似高深玄妙,实则误解、误导。
更有甚者,目前对“不得有无”最普遍的解读是,遍计所执自性非有,故不得有;圆成实自性不空,故不得无。这种解读首先就混淆了有无的“无”与“空”,佛教最基本的范畴——“无”和“空”是不一样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个偈颂是佛陀以智慧观世间凡夫境界不得有无,这里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圆成实性一点关系都没有。把“不得无”理解为圆成实自性的不空,这是完全的错解,错的离谱。
二、“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的一切法依然指的是凡夫境界。把凡夫境界比喻成幻术师幻化表演出的幻象,看着有,实际根本不存在。
“远离于心识”,这里的心与识连用。因此,心识指的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阿赖耶识。凡夫境界的一切法,是远离了阿赖耶识的。因为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并未真的生出凡夫境界的这一切法,而只是现行出了没有凡夫境界的这一切法,可非误以为有心外的这一切法的错觉,这一切法压根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切法是远离了阿赖耶识的。
这一颂的意思是,佛陀以智慧观到凡夫境界一切法,如同幻术的幻象,原本就是远离了藏识的,根本没有有与无,同时佛陀还兴起了大悲心,要把一切法如幻,一切法远离心识,这些殊胜的法义讲授给我们这些如幻的凡夫。
三、“世间恒如梦,远离于断常,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世间恒如梦”,把凡夫境界比喻成梦境,梦中感觉很真实的事物,梦醒之后会发现,其实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正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远离于断常”,“断常” 是指凡夫的断见和常见。就凡夫境界而言,只要认为有事物产生了,就落常见,而这个产生了的事物后来又灭了,先有而后无,这就是落断见。既然佛陀认为世间万法没有生和灭,有无不可得,因此世间有生有灭的,有无相待的常见和断见就应该被放弃,被远离。
这一颂的意思是,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永远如同梦境一般,世间常见与断见应该被远离,凡夫境界一切法根本没有有与无,同时佛陀还兴起了大悲心,要把“恒如梦”“离断常”这些甚深的法义讲授给我们这些梦中凡夫。
四、“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人法无我”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尔焰”是梵文jñeya的音译。与烟火、火焰无关。意译就是“所知”,就是所认知的境界,就是误以为凡夫心外有的事物,就是那个毛,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烦恼和尔焰指的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凡夫误以为有“人我”就会生起烦恼障,比如就会生起贪嗔痴,贪嗔痴就是修行解脱的障碍,这就是烦恼障。凡夫误以为有“法我”,就会生起所知障,以为心外有事物,以为有这个所知,就生起分别,分别就成为了修行解脱的最大障碍,这就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虚妄分别。
很多人把所知障的这个“所知”,理解为所获得的知识,认为所知障是学习的知识,包括学习的佛法的知识,会成为修行解脱的障碍。这样理解所知障的后果就是无知就成了佛教徒的美德。相反有知识、有学问,在所谓的佛教修行者眼中就成了缺陷。
当今佛教徒中反智的倾向非常严重,佛教教内有人现在对我的评价就是,于先生是位学者。局外人听了这个评价,一定会认为这是在赞扬我。“学者”这个词在当今的公共话语系统里,毕竟还算是个褒义词吧,但是在目前中国佛教界的语言系统里恰好相反,佛教界说某某人,哦!他是个学者,都是带着鄙夷的口气,就是在贬低他。因为认为有学问就一定意味着没信仰、没修行,这种观点在今天中国佛教已经蔚然成风。学者讲经怎么能听?会梵文、巴利文的学者讲经更不能听,这是多少佛教徒的共识啊。
佛教徒们似乎忘了,在历史上龙树、提婆、佛护、鸠摩罗什、弥勒、无著、世亲、玄奘,在这些佛学大师那里,学问与信仰、学问与修行何时对立过啊?佛教徒们更把佛陀教诲资粮位众生,首要应该是精勤于佛法教理的闻思,这件极其重要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就叫末法时期。
什么是“清净”?清净的反面就是杂染。在佛陀三时教法里,杂染就是分别,清净就是无分别。“无相”的梵文是ānimitta,是无外相,就是凡夫心外之相不存在。
这一颂的意思是,佛陀以无相清净的智慧观到人无我和法无我,洞彻烦恼障和所知障,同时佛陀还兴起了大悲心,要把“二无我”这样的清净法义,讲给我们这些杂染凡夫。
前面这四个偈颂是一组,是大慧菩萨在赞美佛陀的智慧与慈悲。
淘宝 微店
佛法的修行就是闻、思、修!闻思是重点~不听闻正法如理思维的修行,那就是空中楼阁,那就是盲修瞎练,末法时代不好好武装知识教理体系盲修瞎练都成了主题了,世俗谛上的时间从来不撒慌,于老师“学者”的抬头终究会被真正领悟佛法的人们给记住🙏🙏🙏这场觉醒的修行,我不要听谁听某某如何 说,我只要听佛说~
于晓非_ 回复 @我是小房丫: 我只要听佛说!
于老师的讲法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多年的错误认知,深刻感知,相似佛法,是多么的贻害无穷。但愿每股清流,汇成净名之军,荡涤一切,横扫污浊,让清净佛法的福音遍洒人间。
西真有 回复 @枫林春晚: 同感同识呀,我也是,不但是多年而且还是多个的错误认知,如果不是福够,值于老师,还真不知后果…不敢想。感恩于老师。另外愿我们在正法路上更精进些!阿弥陀佛!
于老师是大菩萨,学问与信仰、学问与修行从不对立,我等资粮位众生首要应该是精勤于佛法教理的闻思,感恩于老师,顶礼于老师,向于老师学习对待佛教学习的严谨、广博的学习精神
于晓非_ 回复 @December01:
学习群的二维码怎么加不了群啊?
于晓非_ 回复 @1395399ltou: 群已解散
说凡夫境界什么也没有是不是断见?
无明凡夫 回复 @Snoopyuki: 凡夫境界压根不存在----无生,凡夫境界都不存在,何谈断见!
在修行过程中,是不是先修禅定训练起专注力,后开始学习法 义,会比以散乱心来学习会更有效果呢?
晶晶_g9m 回复 @Vicky的番茄宝: 您要先知道,佛教利用修行禅定,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更专注于法义正见。如果还没树立正见,您修行禅定,于佛法的修行是没有意义的。
【佛教徒们似乎忘了,在历史上龙树、提婆、佛护、鸠摩罗什、弥勒、无著、世亲、玄奘,在这些佛学大师那里,学问与信仰、学问与修行何时对立过啊?佛教徒们更把佛陀教诲资粮位众生,首要应该是精勤于佛法教理的闻思,这件极其重要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就叫末法时期。】 感恩于老师,当今佛教界,只有于老师把伟大的智者、觉者佛陀的完整教法体系讲清楚了,讲明白了,只有于老师,没有其他第二个人。 千百年来,千千万万芸芸众生都在学佛法、信佛教,可佛陀究竟说了什么,佛陀究竟要告诉众生什么,由于各种原因,99.9%以上的众生听到的都是与佛陀真正的教法相违的相似佛法,多么可悲多么可怜🥺,而这一切,佛陀早就在经里预见。
反智主义严重, “学者”在佛教界成了贬义词, 末法时代呀! 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