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乐》颂舜的德,《武乐》颂武王的德,久而听之,便可移风易俗,使百姓更加淳朴善良。而只有心体光明之人方可体会周公、武王的心境和气魄,作出属于他们的音乐。阳明先生道,歌和律都是为了调和我们的性情,也是来言我们的志。而音乐发源处,便是我们的内心,良知光明,便有廓然的频率,便可作出怡情的乐章。音乐陶养性情,如何才能作出更好的音乐?跟随张讲师的讲解,我们一起来聆听阳明先生揭秘音乐的学问。
1古时作乐与现代有何不同?
2 作乐的次序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传习录卷下》
(九七)
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
未达,请问。
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
曰:“洪要求元声不可得,恐于古乐亦难复。”
先生曰:“你说元声在何处求?”
对曰:“古人制管候气,恐是求元声之法。”
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如何可得?
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曰:“心如何求?”
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
曰:“古人制候气法,是意何取?”
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今要候灰管,必须定至日;然至日子时,恐又不准,又何处取得准来?”
每日三五篇,通过张讲师和阳明先师对话,聆听教诲!
一生之中听过读过许多的道理,也时常被感动叹服,但是,听讲师的言理才知过去是多么的肓从愚昧和被人欺弄了,当然,那些欺弄人的名人大师也绝对多数是自欺和被人欺啊!讲师出于良知的良知之理,让人领悟感受到了绝处,没有任何余地退步来让你再讨论审视的空间,从心底深处的叹服和认同之时也对讲师生起真诚无伪的敬意。
每天必听,讲解独到
❤礼乐不分家,这是刚了解的道理。才对音乐有了感知,老师分解的这么详细,以后听音乐可以更微妙的获取真乐。
真正的艺术来自一颗灵动的心(昭明灵觉),所以伟大的艺术称之为天赖之声,上帝的画作,神来之笔,行云流水等等。这里面都贯穿着一颗自然之心(道心)。艺术如此,为人处事难道不是另外一种艺术?只要贯穿于道心,那就是五德。虽表现形式不同,但是道体归一,以道心置于人事物,他就是你的艺术。
太赞了,内心被张老师洗礼了
内心的强大需要慢慢去体会
感恩讲师传道授业解惑!
守住本心
万法唯心,本心是宇宙万物相通的钥匙,本心、良知,就是万物自然之心,万物之灵,万物相通,以本心去感知,可知是非、知造化之妙、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