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千万别做小镇做题家

三十五、千万别做小镇做题家

00:00
14:00

千万别做小镇做题家

                                  一


这一段有一个词成了流行词,那就是“做题家”。


我查了一下,“做题家”这个词最开始是起源于豆瓣一个小组的帖子,这个小组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顾名思义,就是考上了985,但是自认为是废物的一群人。当时是一个楼主自嘲是“小镇做题家”。所以做题家的意思就是出身小城镇或者农村的寒门弟子,他们从小埋头苦读,在“题海战术”中长大,擅长应试,但是缺乏其他能力,除了考试,别的什么都不会。所以踏入社会后,感到无所适从。


我知道这个词,是因为去年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新闻,北京交通大学的一个学生跳楼自杀,遗书当中也自称“做题家”,他在遗书中说, “二十年来我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我因此放弃了其他的方向,使得做题成为我唯一而且是最为突出的优势,并且相信这是唯一的正途。到了大学之后,我竟然听信了某些自由派的鬼话,妄图‘全面发展’,因而舍弃了做题这一优势项目。当我意识到问题所在时,为时已晚。”


看了这个新闻,我感觉特别悲哀,因为所谓小镇做题家,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其实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实行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小镇做题家。典型的代表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范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考上举人之后喜极而疯,而是他不知道苏轼是谁。《儒林外史》中,有个人对范进讲了个笑话,说是一个人到四川当学政,出门前,他的老师和聊天的时候提到了苏轼也是四川人。《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是明代,明代的学政,也就是一省的教育局长,他听老师提到苏轼,就以为老师让他照顾这个人。结果从四川回来后,他对老师说,我在四川当了三年学政,到处细查,从来没看到这个苏轼来考试啊,我想帮他的忙也帮不上啊,估计是文章写得不好,不敢进考场。明代的进士不知道苏轼是谁,这本来是一个笑话。结果范进听了,答了这样一句话,“苏轼既然文章不好,查不着也正常。”显然他也没听说过苏轼。


我相信今天所有的小学生都知道苏轼苏东坡,然而小镇做题家范进却不知道,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不考苏轼。所以小镇做题家范进虽然读了很多年书,但是毫无真才实学。


其实除了范进之外,曾国藩一家也是小镇做题家。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从十三岁考到四十三岁,一辈子最好的时光,都用于考试了。曾国藩自己,也是受 “应试教育”的长期折磨。从小只读应试教材,此外什么都不懂。一直到中了进士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知识结构非常单薄。


所以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向使至今未尝入泮,则数十年从事于吊渡映带之间,仍然一无所得,岂不腼颜也哉?”


所谓“吊渡映带”是指八股文的写作技巧。所以这一段意思是,我当年幸亏中得早,中了进士之后又进了翰林院,下功夫读了几年书,否则如果我到今天也没有科举成功,一辈子几十年都在做题,除了做题没有任何能力,岂不令人羞耻吗?


所以曾国藩坚决反对他的弟弟们成为作题家。曾国藩对弟弟们的科举事业的态度是,如果有可能,有条件,当然要全力拼搏,努力读书,一定要科举成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读书不能读死书,死读书,不能光把书当成敲门砖,敲开门就扔了。要把书本身当成财富,读书不光是为了考试,你要真有收获。


他说,“盖人不读书则已,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之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1]


人啊不读书则罢,既然已经自称为读书人,就一定要研读《大学》。《大学》的纲领有三条,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意指使自身的美德通过行为显现出来;亲民指对百姓关怀爱护;止于至善是以尽善尽美作为终极目标。这些都是读书人份内的事情。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落实到自己身上,认为这三条都与自己毫不相干,那读书还有什么用呢?即便会写文章会作诗,自夸知识渊博,也只能算是个会识字的猪倌而已,哪里称得上是明理有用之人?


所以曾国藩在家书中一贯主张,读书重在明理,要通过先贤文字,体会作人之道,领悟办事之方,才能真的有用。那样即使科举不成,书也没有白读。也可以著书立说,或者当幕僚做实事,总之不怕没饭吃。反之,如果没有真学问,即使侥幸考中科举,当了官,一生也是一个糊涂人。


所以他经常提醒弟弟们,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方面,读书要用功,另一方面,不要过度执著于科举,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他说,“此中误人终身多矣”。所以他的科举观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勿以考卷误终身”。他多次在家书中要求弟弟们不要只读“考试文章”,而应该广泛浏览文史。比如道光二十四年九月他在家书中说,“我家诸弟此时无论考试之利不利,无论文章之工不工,总以看书为急。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将来求为塾师而不可得。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宜看二十页。”


不管你考试考得怎么样,作文作得怎么样,你必须多看些有用的书,每天要看二十页以上的经史子集,不然最后你年纪大了,还没考上,什么都不会,你想当塾师都当不成。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的一封家书中,曾国藩针对曾国华的前途,在家书中严厉告诫曾国华,“年过二十,不为少矣”,你啊二十多了,不小了,应该放下一切、发愤读书了。如果这次仍然中不了秀才,你不如就放弃这种专读应试教材的学法,学点真本事。否则万一将来科举之路走不通,这一辈子将如何安排呢?[2]


道光二十五年,他给几位弟弟写了一封家书,介绍了一个让他们学习的榜样。他说:


安分耐烦,寂处里闾,无师无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之外也。


你们不如安下心来,忍住寂寞,即使无师无友,也可以潇洒自立,成为一流的人才。这就是我对弟弟们的期望。从前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岁以前在窑上给别人当佣工画碗,三十岁以后才开始读书,教育蒙童一直到老,终身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一生著书百余卷,成为本朝少有的名儒。他何尝有过师友?又何尝离开过家乡?我对于弟弟们的期望,是象他那样,总不会超出“立志有恒”四个字之外。


曾国藩提到的汪双池,指汪绂,他是乾隆年间一个大儒,他小的时候, 家里非常贫穷,所以他曾经在景德镇的烧瓷作坊里给人家画碗为生,是社会最底层。但是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一生虽然没有参加科举,没当过官,但是学识渊博,著述两百余卷,成为徽派著名的朴学大师,后来《清史稿》都给他立了传。


曾国藩为了弟弟们的科举,操了太多的心,给弟弟们在湖南选择名师,安排他们到省城读书,又让他们到北京读书,但是发现他们长进都不大。因此他感觉弟弟们有可能科举终身无望。科举不成,如果他们能够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间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儒家的孝悌精神,能让家族上下和睦,温饱有余,自己从读书思考中得到单纯的快乐,也不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所以曾国藩在家书向他们介绍汪双池,曾国藩认为,汪氏一生虽然没有功名,但仍然是成功的,因为他找到了真正的人生快乐。


    曾国藩的这些说法,对他最小的弟弟曾国葆影响很大。


曾国葆在给曾国藩的一封家书中说,“今世之人,枉道从人,角逐于纷纭利禄之场,其得之者,仅享庸福,学问功业,不能自立自建……,其不得者,抑郁无聊,不自爱惜其精神,为有用之才,徒作无益之事。以自滔其身心,而辱及其亲。学问功业,无所自立。品行心术,何堪自问?见弃于友朋,受毁于乡人,惜哉!”


翻译过来,就是说,今天的人,学习不是为了明白道理,只是为了功名利禄。所以即使科举成功,也只是一个庸人,没什么见识,做不了大事。不成功呢,则成天抑郁无聊,自暴自弃,不知道爱惜自己,自己把自己的身体作贱坏了,还辱没家风,被朋友抛弃,被乡里的人笑话。


这一段话,显然是在说他六哥曾国华,只是没有点名而已。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确实是传统社会被科举制度残害的一个典型,他科举不成、破罐破摔,嫖娼赌博纳妾,无所不为,让曾家上上下下包括曾国葆都操了不少心,所以曾国葆发誓不做第二个曾国华。


咸丰元年七月,二十三岁的曾国葆写信给曾国藩说,他以后的学习,将不再以科举为目的,而要多为有用之学。曾国藩对此表示非常赞同。他回信说“季弟有志于道义身心之学,余阅其书,不胜欣喜”。


季弟国葆有志于研究道德仁义、有益身心的学问,我看了他的信,非常高兴。


所以千言万语,曾国藩是坚决反对弟弟们成为小镇作题家。所以我们总结他对弟弟们的教导,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点是要立志有恒,第二点是不要成为作题家。



[1]《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39页。



[2]同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若素说

    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逃不出“庸常”二字。走出小镇,头顶光环,进入大城市,却遭遇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落差,这是小镇做题家们经历的人生。那生活这道压轴题应该怎么破解呢?看看曾公是怎么认清出路的~

  • o0浮生逍遥

    小镇做题家,哈哈哈哈

  • 虾大萌

    曾国葆说的这番话,应证了现在的考研风气

  • 13761319bqo

    谢谢。

  • CR2149

    婺源不是江西的吗?

  • 1771262ario

    马上

  • 大掌勺

    曾林书,一值想让曾纪泽学八股,为什么曾国藩一直推,我个人的意思是,曾国藩高瞻远瞩,不管怎么说,培养养了一代外交家,第一个应该是郭松涛

    大掌勺 回复 @大掌勺: 不是很了解,但是喜欢

  • 1iFeng

  • 一战上岸哦

    现在小镇做题家还要被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