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少年与年画——何轹城的故事

少儿|少年与年画——何轹城的故事

00:00
07:28

少年与年画

——何轹城的故事

 

孙丽萍

 



这是四月的北京,无数洁白的玉兰花开满枝头,就像一群又一群振翅欲飞的白鸽。

在央视演播厅的后台,一个眼睛黑亮的小男孩正在安静地候场——不远处,就是《看我72变之创意少年》的璀璨舞台。

他的目光收回,又一次凝视着眼前精美的手工艺品——玻璃年画。

晶莹剔透的玻璃上印着一幅幅线条流畅、色彩丰富的年画: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杨柳青青,新月初上……

轻轻转动玻璃,那画面便随着流动的光线生动起来,每一处飞檐翘角,每一处花窗回廊,每一片深绿浅绿的树叶,还有风声、水声和笑语声,都呼之欲出。

这个神情专注的男孩名叫何轹城,他和手中的玻璃年画一起,来自古城苏州。

将桃花坞木刻年画印在玻璃上,是他和小伙伴们极富创意的杰作。过一会儿,就在这里,他们将把它带上前方的舞台,带到全国观众的面前。

何轹城不由得回想起第一次见到桃花坞年画的情境。

六年前的春天,一年级的他跟随父母来到苏州。

宁静的午后,他背着书包在桃坞中心小学兜兜转转。

走过教学楼,穿过林荫道,路过展示橱窗,初来乍到的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当他穿过一个半圆的月洞门,一幅硕大的年画映入他的眼帘:一个胖墩墩的童子头梳双髻,正笑呵呵地盘腿而坐,他手持的长卷上写着“一团和气”四个大字。

何轹城久久注视着那幅画,那淡雅的线条、鲜亮的颜色,还有童子盈满喜气的笑脸,都让他心生欢喜。

转眼望望四周,他发现,自己站立的地方正是学校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团。

“我也要学木刻年画。”站在《一团和气》面前,何轹城像小鹿一样欢快。

从此,学校的木刻年画社团里,多了一个勤奋好学又阳光开朗的男孩。

“桃花坞木刻年画以大红、桃红、黄、绿、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现在的年画,无论是题材还是用色,都在突破传统,更加清新活泼……”

他专注聆听着老师的讲述,仿佛要让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印刻在心间。

“尖刀用来刻线条,圆刀用来雕中间的平面,平刀用来铲木结,斜刀用来修边……制作木刻年画,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

他注视着老师的一招一式,手在桌上轻轻比画着。

一个星期一节课,一个学期二十节课。

春去秋来,何轹城通过社团课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的手指磨破了皮,磨出了血泡,又慢慢结上了茧。

那套繁复的印刻工具,也渐渐地在他手中运用自如了。

他的画稿水平、木刻功力和印刷技艺日益精进。

当第四个秋天到来时,那个曾经站在《一团和气》面前的懵懂男孩,已经成为木刻年画社团众望所归的团长。

校园里高大的银杏树下,何轹城放慢了脚步——刚刚结束的课上,老师布置了新的作业,要求每人独立创作一幅木刻画。

他的心中,充满了小小的雀跃和期待。各种不同题材的木刻画,在他脑海中如同金色的秋叶一般不停地翻飞。

“就创作一幅《太空飞船》吧。”何轹城抬起头来,黑亮的眼睛里映着一片晴朗的天空。

接下来的日子,何轹城反复查阅资料,一遍又一遍地构思着画稿。

他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勾勒出心中的图案,又将它细心拓印在木板上。

在木板上刻线条的时候,他更是付出了百倍的细心和耐心——虽然只有A4纸那么大的图案,但要保证每根线条都清晰流畅,也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情。一旦刻断某根线条,都要从头再来。

从银杏叶黄,到玉兰花开,何轹城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幅作品。

当他看着飞船翱翔在太空,仿佛自己的心,也张开了梦想的翅膀。

在这即将登上舞台的时刻,他还想起了那幅最难忘的作品《水乡景色》,那是他和同学蔡敬鑫合作完成的,他们利用课间和周末时间,画稿、描版、刻版、印刷,一气呵成。

这幅运用了阴刻与阳刻两种手法的木刻画,散发着江南水乡的悠悠神韵,很受大家的喜欢。

……

“现在,有请‘玻璃精彩’组上场。”这时,主持人的声音打断了何轹城的回忆。

他收回思绪,小心翼翼地捧起手边的玻璃年画,和小伙伴们一起,昂首阔步地,迈向灯光璀璨的舞台。

他知道,这是属于桃花坞木刻年画,也是属于他的第二故乡苏州展示自己精彩的时刻。

何轹城也许不知道,在未来的岁月中,还有更加辽阔的舞台和更加响亮的掌声,在远方等待着他。



(何轹城  男,苏州市桃坞中心小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