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 老子思想的精华

58 | 老子思想的精华

00:00
14:1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要介绍老子思想的精华。

说到学习国学,我长期以来有个看法,认为三十岁以前最好学儒家,到四十岁的时候称作中年,就要开始学道家了,到五十岁以上就要有机会学《易经》。 为什么这样区分?因为在三十岁以前,念书后开始到社会上工作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记得真诚由内而发,让自己跟别人建立适当的关系,然后让个人生命的成长与社会发展可以结合起来,都是非常正向的。

到了四十岁成为中年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也不一定有恶报。所谓的公平正义,有时候不见得让人满意,这时候怎么办?你就要学道家,设法从道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的各种处境。这样,会让自己的情绪很容易缓解,产生豁达的心态。到五十岁的时候,往往担任某一个单位的领导,要做决策,你学过《易经》,确实会有帮助的。

在这一集谈到老子思想的精华,要谈以下三点。

第一,老子使我们明白“道”跟“德”对人生有什么启发。

第二,由老子的“圣人”观念,我们可以学会做自己生命的管理者。

第三,老子帮助我们打通科学与宗教。

第一点,明白老子《道德经》所说的“道“跟”德“这两个字,对人生有什么启发呢?有的。要了解老子的“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这点掌握,一个人就可以放下最根本的问题,我的生命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你从《老子》里面学会了,“道”像母亲一样,对于所生产的万物连人在内,总是关怀帮助,让我们可以有生存的空间跟勇气。把“道”的观念掌握住,生命就不至于,有许多复杂的莫名其妙的想法,让人觉得担心害怕的。

“德”这个字我们上次提过,这个“德”是获得的“得”,所有的一切来自于“道”,所以从“道”获得的各自的本性跟禀赋。而人的本性就是“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从上次说的从“区分”提升到“避难”,再到“启明”。也就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万物。所以“道”跟“德”这两个字,一旦了解,就知道天下没有不能够化解的困难。自己生命里面很多时候觉得走不下去,这时候你就可以有更大的勇气,怀着更深刻的希望,继续努力。

第二点,《老子》书里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念“圣人”。 说到圣人,很多人都以为是儒家特别在强调,事实上不然,在古代经典里面,“圣人”这个词出现的比例最高的,就是老子《道德经》这本书。所以老子在他的书里面用到“圣人”这个词,有它特殊的用法,“圣人”等于是老子虚拟出来的,在这世界上并没有这样的人物,老子的“圣人”是什么意思呢?有两个词连在一起,“圣人就是悟道的统治者”。

首先“圣人”是“统治者”,所以老子书里面提到“圣人”的时候,往往把它跟天地来并列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相对的是万物,圣人相对的是百姓,那当然是一个领导者。

但更重要的是第一点“悟道”,如果没有悟道,这个世界上,何时何地没有领导呢?但是“悟道”的领导确是不容易出现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习老子的“圣人”作为, 老子说的不止一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就是我产生了一些成就或者成果,我不要去主宰它。对一般人来说,父母亲生的子女,不要以为子女是我的,我来主宰他。“为而不恃”,做成的某些事业有了功劳,但是你不要仗势着自己的力量。“长而不宰”,你当然领导的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有了成功你也不要居功,像这些都是圣人典范的表现。

我们如果学到老子的“圣人”,要记得我们不要先想怎么去统治别人,我们先管理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管理者”,也设法做到“生而不有”等等。这样,我们的生命就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为自己负责了。

第三点,老子的思想帮助我们打通科学与宗教。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你一定是很少听说过吧?哪里有人把老子放在这个地方来说,但你不要忘记。科学基本的精神是“实事求是”,要摆脱情绪跟意愿对人造成的困扰,人难免都有情绪,难免都有他的意愿。

譬如,我在学校,今天举办运动会,我当然希望老天不要下雨;但是隔壁的农村等着老天下雨,请问老天听谁的?你这边要运动会,不希望下雨,隔壁那边的农村,种田希望下雨,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就要有“实事求是”的心态,自然界有它的规律,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一种情绪或意愿而改变它的规律。了解这一点之后,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譬如,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博士,他写了十几本有关中国科技文明史的重要著作,第二册就专门谈到中国科学思想的起源,你大概很难想象,中国科学思想的起源居然是道家,他还特别用庄子的一段话来说,庄子谈到“道”在哪里呢?庄子说:道在蝼蚁身上,在稊稗里面,在瓦甓里面,在屎溺里面,因为道是无所不在的。这种心态就要像科学家一样,他们研究任何东西绝不会说,这个很丑,哪个很臭,这个是看起来很难看这些,没有那个问题。

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客观的,超然的心态,不能够按照人的情感和意愿,这些主观的想法来左右他。如果没有这种心态,永远不可能做科学的研究。所以,这才是为什么科学史家把中国的道家的思想,老庄的思想,拿来作为中国科学思想的起源。而事实上,道家思想后来又跟道教合流了,而道教修行的地方称为道观,“观”这个字本来是老子所说的,观察的“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第十六章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都不断地在生存发展,我要观察他们回归的情况。

所以“观”这个字对于道教也好,对于道教也罢,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点像科学家非常客观超然的,观察的心态,要尊重客观的事实,客观的情况。所以,你从道家里面就可以知道,人学了道家之后,心胸态度会变得不一样,变成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了,不在会执著于自己的想法。

进一步谈到宗教,老子固然是后来跟道教有关系的,事实上是先有老庄的思想,而道教是古代民间的宗教,到了魏晋时代,这两派,一个是思想,一个是宗教,才合在一起。讲的简单一点,道教在理论上需要一些根据,就把古代道家的思想借过来,加以发挥。 把老子的书称为《道德经》;把庄子的书称为《南华真经》,加上一个“经”字,就好像变成某一种宗教的经典了。

它最主要的核心观念从道来看万物, 没有贵贱之分,也就是说从事科学研究,对于万物也不应该有贵贱之分,这是类似的心态。

至于说宗教,上次也提过了,在《老子》六十二章提到说,古代在政治上为什么要把“道”献给这些政治上的领导呢? 希望他们了解,要代替“道”照顾百姓。应该怎么做呢?最好做到七个字,让老百姓,“求以得,有罪以免”,求什么让他们可以得到。就好像小孩子希望母亲给他什么东西,母亲会尽量让他满意一样。 有罪以免”是因为人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犯一些有心之过,或是无心之过,难免的。

“有罪以免”是如果你有什么罪过可以免除,重新再出发,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是宗教方面的启发。不一定要透过道教来说。老子书里面这七个字,是世界上所有正派宗教的共同的原理,就是让信徒们“求以得,有罪以免”。这当然是一种宗教的情操。是信仰宗教内心最深的愿望。而“道”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最高的力量。

我们可以把“道”想成是能源本身,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能量,能量到最后有所欠缺,有所不足,那就要去寻找“道”这个能源,这个能源是源源不绝,永远不会穷尽。就看你怎么从里面去获得深刻的启发跟智慧。

这一集我们从老子思想的精华,学到三点:

第一,明白“道”跟“德”是什么意思?知道“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你就放心了。知道我的生命不是莫名其妙的事,而是有来源也有归宿,我应该珍惜,在整个的过程里启发自己的智慧,去真正悟道。把认知从“区分”到“避难”到“启明”,一层层提升上去。

第二,我们学到了“圣人“这个观念,是悟道的统治者,但是我们不要希望统治别人,我们要先管理好自己的生命,在老子里面有许多篇章都谈到“圣人”。《老子》八十一章,有将近一半的篇幅都会谈到圣人,或跟圣人的同义词,都是对人生很好的教训。

第三,我们今天是一个科学的时代,同时很多人也有宗教信仰的需求,这两方面其实并不矛盾,在老子思想里面都可以把它打通起来。

下一集我们会就老子思想的警示,老子到底提醒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再做进一步的说明。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善骑机车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 花语读书堂

    学完这一章,对道真的有所感通,原来觉得是听得很多的一个字眼,理解也仅限于概念;学习到今天,能感觉到它是隐性的,没办法描述,但的的确确真实存在,是一切的根源,力量无穷,生生不息。谢谢傅老师,能跟随老师学习,非常幸运!

  • 听友269927042

    30岁以前学习儒家,要真诚,人性向善;40岁开始学习道家,学会豁达,成为自己生命的管理者。感谢傅老师的讲解

  • 沐心阿杜

    感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