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逻辑的重要
 8575
试听180

《自相矛盾》:逻辑的重要

00:00
11:59

今天我们要进入第6单元的学习,第15课,一篇小文言短文《自相矛盾》。文曰: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是一个著名的成语,就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典故出处。其实这篇课文选自于《韩非子》,他讲述了一个人既卖盾又卖矛,先是夸自己的盾无比坚固,接着又说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当别人问他,如果拿他的矛来戳他的盾,情况会怎么样呢?他一时间哑口无言了。这个故事讽刺的是,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甚至互相抵触的那种状态。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相信很多同学早就了解了,但这一课之所以纳入精读课文的要求,一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掌握,另外一个其实是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到,逻辑的重要性。

 

注意,一上来“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这一句在古汉语中,什么什么者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了。所以你看“知乎者也”,我们经常说古文说“知乎者也”,是因为这四个字往往作为虚词的时候,在文言文中是表明某种固定的句式。那么“誉”是卖意思。这句话“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就是说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这是一个陈述句。这一句就内容而言是全文的总起了。接下去全文其实就是一个总分的结构,接下去的两句就是卖东西的楚人,分别夸耀矛和盾的特点。

 

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李老师建议不妨先不要急着看注释,而是尽量自己借助上下文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比如说“誉之者”的“誉”,我们现在都当做荣誉对不对?但它其实在这里,就是一个动词夸耀的意思。他首先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接着又说“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此时的这个楚人为了招揽生意,无所不用其极,极度自夸,一幅洋洋自得的模样。然而第三四句故事一转,写出了旁观者对楚人的结论。那就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一句问的楚人张口结舌,“其人弗能应也”,就说他答不出来无法回答。到此情节可以说是急转直下,令人叫绝了。

 

最后就说作者对于精干短小故事的总结,其实是一种升华。注意这里的“夫”,这个“夫”作为发语词要读第二声,“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里头的关键的一个字,就说这个“陷”,这个字它的意思大家格外注意。你看在不长的小短文里面,“陷”这个字出现了好几次,甚至每句对话里其实都有,包括最后的总结也有。我们其实很了解他说的意思,说他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也刺不破。说他的矛非常锋利,什么都能刺得破。而旁边人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也就是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而最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说的就是什么矛都无法刺破的盾,和什么盾都能刺破的矛。你看这几处“陷”其实都是刺破、穿透的意思。

 

为什么会是这个意思呢?这里就讲到训诂学了,这个字的字根除了耳朵旁,然后那个字根其实就读陷,而且它就是陷阱陷本字。它原来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字形是一个人落在一个小坑里的样子。后来随着字形的演变,就慢慢看不出掉进陷阱的意思了。撰文在左侧加了一个“阜”,曲阜的阜,后来都是写作左耳朵,也就是现在的“陷”这个字。所以从造字法来看,它属于形声兼会意字。就意义而言,陷的本意有陷入坠入,引申为穿透、刺破。所以猎人捕捉野兽挖的深坑就叫陷阱,设计害人使人上当受骗,掉进圈套之中,也称之为陷害。战争中攻进对方的阵地,或攻破对方的城池,也叫攻陷,陷落攻破的意思,攻城陷阵。

 

当然,“陷”也用来比喻深深的进入某种境界,或者是某种思想活动。比如说我们经常说他陷入了沉思,“陷”还有凹进去的意思,因为凹进也是一种陷入。甚至这个“陷”还有短缺的意思,就称某些欠缺或者不完备的地方,叫缺陷,我们现在常用。其实,说到缺陷这个词,对了,楚人的思维就是一种有缺陷的思维。他的本质上是一种顾头不顾尾的思维,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对吧?

 

所以,这个自相矛盾,《韩非子》记载的它其实就是一个预言故事。先秦的寓言它的特点就在于,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来引出一个人生的道理。这一点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的预言,特别擅长这一点。

 

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楚人会如此的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他的思维为什么是一种有缺陷的思维呢?人们为什么有时候甚至常常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说:看问题的时候,缺乏全局意识。很显然,就说由于楚人在考虑问题时,只顾一点,而不顾其余,从而导致了一夜障目,不见泰山,导致了思维的混乱。之所以他无法回应,旁人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何?”也就是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前面他陷入在只知求卖拼命夸耀的思维中,就是因为他觉得东西要卖的好,就得使劲夸。于是便使劲夸自己的东西,夸到极处不留余地,说自己的盾坚固无比,那就是天下什么东西都不能戳破它,和自己的矛无比锐利,那就是天下没有它戳不穿的东西。但是他说盾的时候并没有去想矛,他说矛的时候也没有去想盾。所以,当他如此说的时候,他的思维其实不是整体化的,而是碎片化的。

 

这一点其实就和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了,很多人其实在网络生活的冲击之下,因为网络的特点就是典型的碎片化,因为我们在网络去阅读收集信息的时候,信息的呈现方式,尤其是文本信息,它的呈现方式叫信息的超文本链接,所谓这种超文本链接,就是一个一个的碎片呈现,因为这种阅读习惯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养成了碎片化的接受习惯、阅读习惯,甚至是碎片化的情绪表达习惯,和碎片化的思维习惯。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很多时候陷入到自相矛盾的困境里。其实这自相矛盾,只是因为碎片化思维带来了一种困境。我们甚至因为眼前的碎片化信息,只关注到眼前,而迅速的忘记前后,忘记全局。很多人刷屏的时候,至于前面看到什么,后面要看什么,开始为什么刷屏完全记不得。这些习性其实已经大大的困扰了,当下这个时代被手机绑架了的人们的生活,也困扰了也影响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

 

所以很多人一方面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因为手机因为网络阅读,另一方面也觉得看了很多东西下来,脑子里乱得很,甚至不仅因为垃圾信息碎片信息的干扰,导致信息接受的混乱,最终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混乱。所以你看最后说“其人弗能应也”,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也就是自相矛盾成语的本意,说到底是因为出现了思维的混乱。

 

所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能学会思考与拓展,要能由远及近,最好能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所以大家学完这篇课文,也可以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交流一下,看看你有没有类似自相矛盾的生活困境呢?这就叫学以致用。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下次再见。语文启蒙,我们不见不散。

精选用户评论
  • 紫晴丝雨17

    已听

其他用户评论
  • 不见森林

    今年过节 不收礼啊 收礼还收脑白金!

  • 听友220235756

    现在是早上好吗?

  • cocoshare
  • 啄木鸟530

    晚安

  • 心若向阳花儿开

    感谢郦老师深入讲解,听了以后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