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 近体诗格律|深入分析45首诗,让你掌握格律,领略诗词的美好

054 近体诗格律|深入分析45首诗,让你掌握格律,领略诗词的美好

00:00
44:37

大家好,我是徐晋如。欢迎大家收听由我主讲的《中小学古诗文同步精讲》节目。

 

今天我们继续讲近体诗的格律问题,上一讲所讲的内容还是比较烧脑的。那么这一讲呢我们会通过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同学们所学过的近体诗,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们每一句的句式,看看是不是都符合我们上一节课所讲到的四个基本句式以及四种顺序。

 

首先呢,骆宾王的《咏鹅》,肯定不是。因为近体诗要求每一句字数都一样多,它第一句是“鹅鹅鹅”,只有三个字,后面都是五个字,所以肯定不是。

 

那么《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它是一首是乐府诗。乐府诗呢,是产生在唐代以前的,所以它也不是近体诗。

 

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我们分别看一看他的四句每一个字的平仄。“远看山有色”它是仄平平仄仄,“近听水无声”是仄仄仄平平,“春去花还在”它是平仄平平仄,“人来鸟不惊”它是平平仄仄平。

 

刚才我们说过,对于近体诗的五言的句子来说,它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所以第一句“远看山有色”仄平平仄仄就是平平平仄仄,第三句“春去花还在”就是仄仄平平仄。因此呢这一首诗它的标准的平仄,标准的格律,就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也因为我们刚才对它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这首诗是一首非常严格的,符合我们的第一种顺序的,标准句式的近体诗。

 

所以我们第一句只能念远看(kān)山有色,第二句只能念近听(tìng)水无声,我们不能念成远看(kàn)山有色,静听(tīng)水无声,那就完全错了,因为它就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的要求了。

 

看(kān)和看(kàn),读音不同,意思完全一样。听(tīng)和听(tìng)读音不同意思也完全一样。什么时候念看(kān),什么时候念听(tìng)就要看它在诗里面,它所处在的位置。我们要通过近体诗的格律来确定它的读音。我们从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知道学好近体诗的格律有多么地重要。

 

我们接着往下看,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为它押的是韵是上声字,而我们知道近体诗只能够押平声韵,所以这不是近体诗。它是属于比近体诗更早的一种诗,我们称之为叫古体诗。

 

李白的《古朗月行》,我们只要看到它有一个行,就知道它是属于乐府诗中的歌行体。所以它也不是近体诗,它比近体诗产生的早。

 

而下面的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它是非常典型的近体诗。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解落三秋叶。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能开二月花。第三句是平平平仄仄,过江千尺浪。第四句是仄仄仄平平,入竹万竿斜。它是第二种顺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正好和第一种是反过来的。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是押的上声韵,是一个仄声韵,所以它也是古诗,它不是近体诗。

 

李白的《赠汪伦》,我们七言的句子,只要看它的后五个字就可以啦。“乘舟将欲行”,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一三不论,实际上就是平平仄仄平。“岸上踏歌声”,仄仄仄平平。“潭水深千尺”,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呢就是仄仄平平仄,因为一三不论嘛。“汪伦送我情”,平平仄仄平。所以它们的后五个字排列的顺序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是第三种顺序。

 

李白的《静夜思》,这个迷惑性比较大,所以我们来看它的每一句的平仄。“床前明月光”,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就是平平仄仄平,它是符合近体诗的律句的。第二句“疑是地上霜”,平仄仄仄平,这就不符合近体诗的律句了。我们刚才背熟了的四个基本律句里面,没有这样的句子。第三句“举头望明月”,仄平平平仄,我们的律句里面也没有这样的句子。第四句“低头思故乡”,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就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是符合律句的,但是问题是,我们讲近体诗要求它每一句都必须符合我们的四个基本律句,而且它的排列顺序一般是不能变的,所以这首诗也是一首古体诗,而不是一首近体诗。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它押的是去声韵,所以它也是押仄声韵,它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

 

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就是平平平仄仄。“偷采白莲回”,是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就是仄仄仄平平。第三句“不解藏踪迹”,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句“浮萍一道开”,是平平仄仄平。因此这一首诗它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是一首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杨万里的《小池》,我们看后五个字。“无声惜细流”,平平仄仄平。“照水爱晴柔”,仄仄仄平平。“才露尖尖角”,是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呢实际上就是仄仄平平仄,因为一三不论。“蜻蜓立上头”,平平仄仄平。所以这首诗它们的后五个字的排列顺序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完全符合我们的四种顺序中的一种。

 

唐寅的《画鸡》,我们同样只看它的后五个字。“红冠不用裁”,平平仄仄平。“雪白走将来”,仄仄仄平平。“不敢轻言语”,仄仄平平仄。“千门万户开”,平平仄仄平。整首诗它的后五个字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它也是完全符合近体诗要求的一首诗。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平仄仄平平,就是仄仄仄平平。“凌寒独自开”,平平仄仄平。“遥知不是雪”,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呢,实际上就是平平平仄仄。一三不论嘛。“为有暗香来”,仄仄仄平平。

 

再看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稚子学垂纶”,仄仄仄平平。“莓苔草映身”,平平仄仄平。“借问遥招手”,仄仄平平仄。“鱼惊不应人”,平平仄仄平。也非常严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它就是平平平仄仄啊,一三不论。“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望庐山瀑布》,还是后五个字。“香炉生紫烟”,平平仄仄平。“瀑布挂前川”,仄仄仄平平。“直下三千尺”,仄仄平平仄。“银河落九天”,平平仄仄平。

 

柳宗元的《江雪》,他押的是入声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押的是入声韵,是仄声韵,所以它绝对不是近体诗,它也是一首古体诗。

 

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平平平仄仄。“手可摘星辰”,仄仄仄平平。“不敢高声语”,仄仄平平仄。“恐惊天上人”,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呢,因为一三不论,它实际上就是平平仄仄平。因此这一首诗它的平仄也是非常严格的。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首当然是北朝民歌。它是翻译的,肯定不是近体诗了。

 

高鼎的《春居》:“莺飞二月天”,平平仄仄平。“杨柳醉春烟”,平仄仄平平。因为一三不论,平仄仄平平就是仄仄仄平平。“散学归来早”,仄仄平平仄,“东风放纸鸢”,平平仄仄平。

 

贺知章的《咏柳》:“妆成一树高”,平平仄仄平,“垂下绿丝绦”,平仄仄平平。一样的,平仄仄平平就是仄仄仄平平。“细叶谁裁出”,仄仄平平仄。“春风似剪刀”,平平仄仄平。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它是一首五言律诗。我们的教材只选了前四句,实际上有八句。我们讲的时候,也讲了八句,所以我们来看一看,这八句,它是怎么样排列组合的。

 

“离离原上草”,平平平仄仄。“一岁一枯荣”,仄仄仄平平。“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这一句它不符合我们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这一句它不符合,为什么它还出现在了律诗当中呢?

 

我们讲过对于不符合近体诗的基本句式的句子,我们有一个说法,上节课刚刚讲过,叫什么呢?叫拗句,也就是吟诵起来不稳当,不顺畅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叫拗句,拗口的句子。遇到这一句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分析它呢?这一句它本来应该是,按照顺序啊,我们知道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之后,第三句它的顺序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如果一三不论的话,它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样就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它第三个字没有变,它第四个字变了,它变成了仄仄平仄仄了,那么这就是一句拗句。当遇到这样一句拗句的时候怎么办呢?古人想出来的办法是把下一句也给变一下。

 

下一句按照它的顺序,它应该是在仄仄平平仄的下面,第四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所以第四句,正常情况下,它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但是我们看“春风吹又生”,它是平平平仄平。当然平平平仄平和平平仄仄平之间,它们是有连带关系的。因为我们知道一三不论,所以平平仄仄平,它可以变成平平平仄平。然而在这里面,它并不是因为一三不论而这样变成的平平平仄平,而是因为它的上一句少了一个平声,所以它下一句一定要多一个平声,所以它的第三个字就一定要用平声字,所以它下一句必须是平平平仄平。

 

那么,这样的一种做法是古人想出来的补救措施,这是非常难的。同学们听不懂不要紧,这个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大家目前只要知道,尽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它并不符合我们的近体诗的基本的句式,但是由于这两句经过了技术处理,经过了补救,所以它也是可以使用的,大家不要认为是白居易写出了出格的律诗,就是不合格的律诗,不要这样想。

 

那么下面接着来:“远芳侵古道”,是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呢,就是平平平仄仄变过来的,一三不论,那么它的下一句应该继续是仄仄仄平平。“晴翠接荒城”,这一句的格律是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实际上就是仄仄仄平平变过来的。再下一句,仄仄平平仄,“又送王孙去”。而最后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萋萋满别情”,所以这首诗也是非常严谨的的一首近体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们仍然是看它的后五个字。“西湖六月中”,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不与四时同”。再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莲叶无穷碧”,它变成了平仄平平仄,这是一三不论,没有问题。再下一句呢,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荷花别样红”,所以这是一首完全符合近体诗要求的七言绝句。

 

杜甫的《绝句》,那就更不要说了。“黄鹂鸣翠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白鹭上青天”。再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西岭千秋雪”,它是平仄平平仄,一三不论,因此它是仄仄平平仄变过来的。再下一句呢,平平仄仄平,“东吴万里船”,这都没有问题。

 

李绅的《悯农·其一》,押的是上声字。“秋收万颗子,农夫犹饿死。”上声字。所以它一定是古体诗,一定不是近体诗。

 

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近体的五绝。“月黑见渔灯”,仄仄仄平平。“孤光一点萤”,平平仄仄平。再下一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微微风簇浪”。再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散作满河星”。

 

袁枚的《所见》,押的是入声韵。“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所以它一定是古体诗,一定不是近体诗。

 

杜牧的《山行》:“寒山石径斜”,平平仄仄平。它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生处有人家”,它是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只不过是把第一个字变成了平声,根据一三不论的原则,所以它也就是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一句应该接仄仄平平仄,“坐爱枫林晚”,每个字都是对的。仄仄平平仄的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红于二月花”。平平仄仄平,一点问题也没有。

 

苏轼的《赠刘景文》:“已无擎雨盖”,仄平平仄仄,实际上就是平平平仄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犹有傲霜枝”,平仄仄平平,把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了。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好景君须记”。再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橙黄橘绿时”,没有问题。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梧叶送寒声”,平仄仄平平,实际上就是仄仄仄平平。它的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秋风动客情”。再下一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儿童挑促织”,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它应该念挑(tāo),而不应该念挑(tiāo),原因在这里。平平平仄仄的下一句,因该是仄仄仄平平,“篱落一灯明”,它是平仄仄平平,把第一个字给可平可仄了。

 

李白的《望天门山》:“中断楚江开”,平仄仄平平,就是仄仄仄平平。它的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东流至此回”,平平仄仄平。它的下一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青山相对出”。再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一片日边来”,都很严谨,都很到位。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潋滟晴方好”,仄仄平平仄。“空蒙雨亦奇”,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的下一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但是呢,我们看它的下一句是什么?“西湖比西子”,平平仄平仄,这一句是不是出律了呢?我告诉同学们这一句没有出律,为什么呢?因为唐朝人规定,平平平仄仄,恒等于,就是永远等于,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平平仄平仄。所以“西湖比西子”,平平仄平仄,就恒等于平平平仄仄,它的下一句仍然是仄仄仄平平,“浓抹总相宜”,它变成了平仄仄平平。这个符合我们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原则。

 

刘禹锡的《望洞庭》:“秋月两相和”,平仄仄平平,也就是仄仄仄平平,它的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无风镜未磨”。“洞庭山水翠”,平平平仄仄,当然我们教的版本并不是“洞庭山水翠”,我们教的是“洞庭山翠小”,也仍然是平平平仄仄。“盘里一青螺”,平仄仄平平,实际上就是仄仄仄平平。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白帝彩云间”,仄仄仄平平,它的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江陵一日还”。它的下一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猿声啼不住”。它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已过万重山”。

 

王昌龄的《采莲曲》,我们还是看它的后五个字:“罗裙一色裁”,平平仄仄平,它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向脸两边开”,没有问题。仄仄仄平平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我们看它的第三句“池中看不见”,它第三句变成了平平平仄仄,而不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句按照顺序应该是什么啊?平平仄仄平,可是它的第四句是什么呢?是“始觉有人来”。仄仄仄平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啊,这是七言绝句当中一种特殊的格式,非常少见,但是它有时候也会出现,叫做折腰体。就好像一个人他弯下腰来了,他不像是正常的人一样,站的很笔直的,肩膀、后背,然后到腰,这样一直很直的。他的腰弯下来了,所以就显得第一联和第二联,就是前两句和后两句,它们不符合我们讲的近体诗的顺序,这个是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的。

 

当然我们第三句是讲的另一个版本,“棹入横塘看不见”,但是它的平仄其实是一样的,也仍然是后五个字,平平平仄仄。

 

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平仄平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那么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春风花草香”,它是平平平仄平,一三不论,仍然等于平平仄仄平。那么平平仄仄平的下一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泥融飞燕子”,再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沙暖睡鸳鸯”,它是平仄仄平平,但恒等于仄仄仄平平,一三不论嘛。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桃花三两枝”,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也就是平平仄仄平。“水暖鸭先知”,仄仄仄平平。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满地芦芽短”。再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河豚欲上时”。

 

曾几的《三衢道中》:“黄时日日晴”,平平仄仄平。它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泛尽却山行”。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不减来时路”。再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黄鹂四五声”。

 

白居易的《忆江南》,这是一首词,它不是近体诗,它是要唱的,这个呢,我们也不需要用近体诗的格律来分析它。

 

王安石的《元日》:“声中一岁除”,平平仄仄平。它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送暖入屠苏”。再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万户曈曈日”。再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新桃换旧符”。

 

杜牧的《清明》,那么我们整个从七言来看,七言的顺序啊,“清明时节雨纷纷”,平平平仄仄平平,也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七言跟五言的顺序,应该是一样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路上行人欲断魂”。再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借问酒家何处有”。再下一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牧童遥指杏花村”,它是仄平平仄仄平平,)根据七言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所以,仄平平仄仄平平,恒等于平平仄仄仄平平。

 

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最好拿一张纸,把我们的教材上面的诗,都打印出来,在它的每一个字的旁边标明平仄,或者说就标明后五个字的平仄,我们来对照着学,会比较地容易。

 

我们今天的这些课程呢,是比较难的,和上一节课一样,所以大家可以多听几遍。当你掌握它以后就不难了,所以你看老师对于格律是非常熟悉的,念起来是非常流畅,同学们也可以做到。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仄仄仄平平仄仄,实际上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它的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每逢佳节倍思亲”,它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仍然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它变成了仄平平仄仄平平,实际上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下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遥知兄弟登高处”,平平平仄平平仄,它的第三个字符合一三五不论,所以它变成了平声。第四句它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遍插茱萸少一人”,一个字都没有变化。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仄平平仄仄平平,实际上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它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有黄鹂深树鸣”,仄仄平平平仄平,它的第五个字可平可仄变成了平声字,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它的下一句,按照我们的顺序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可是它的下一句变成了“春潮带雨晚来急”,也就是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它实际上是由平平仄仄平平仄变过来的,它不符合近体诗的顺序。因为它第三句没有符合近体诗的顺序,所以第四句也就跟着不符合了,它第四句是跟着第三句走的。我们刚才说了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它的标准的句式,就是我们不考虑它的第五个字的“晚”可平可仄的话,它的标准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它的下一句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野渡无人舟自横”,它是仄仄平平平仄平,因为第五个字可平可仄。

 

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常的按照我们近体诗的标准的正确的顺序来讲,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它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话,它就应该和第四句平仄完全一样。可是这首《滁州西涧》,和我们前面说到的王昌龄的《采莲曲》,它们都是第四句没有和第一句的平仄一致,反而和第二句的平仄一致。这就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第二句和第四句本来是靠的比较近的,它们的平仄完全一样的话,就显得有一点重复了,所以古人为什么发明那四种顺序,他是为了让一首诗当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句式,重复的平仄。那有的时候第一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一样,因为第一句和第四句靠的已经比较远啦。那第二句和第四句靠的是比较近的,所以《采莲曲》和《滁州西涧》这两首诗都是属于七言绝句当中的一种特殊的格式,叫做折腰体。那么这种格式呢,就显得第二句和第四句有些重复,所以这样的格式是非常少的。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格式非常少,我们就说这两首诗《采莲曲》和《滁州西涧》出律了,也就是不符合格律,它是七言绝句当中的一个特例。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平平仄仄平平仄,它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山寺桃花始盛开”,它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了,变成了平仄平平仄仄平,实际上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那么它的下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长恨春归无觅处”,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了。那么最后一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不知转入此中来”,它也是第一个字可平可仄,变成了入声字的“不”。

 

好,我们通过以上学习过的,一到三年级的近体诗的复习,我们对于近体诗的格律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讲述过程中,我们都会进行相应的格律的分析,以便于同学们更加深入地去掌握格律,当你真正能够得心应手地去掌握格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比别的同学更加容易地去领悟到诗词背后的精神,更加容易理解诗词背后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变化。如果说你不懂格得律的话,你是很难理解这种语法上的、词性上的变化,也就是说你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诗词作品的美好。

 

好,我们今天的课程呢,是比平常要长一倍的,但是长一倍的课程也是值得的,希望大家多听几遍,能够把今天和我们上一讲所讲的内容都充分地掌握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成为一个诗词的行家里手。

 

好,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我们下一期节目再会,谢谢同学们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wystyz

    第55讲何时能收听到?

  • 168叶

    什么时候继续讲?

  • 人生需要幻想0

    希望早日出第55讲啊,期待已久

  • 石小敦

    真希望老師能早些出後面的部分。

  • 疙瘩迷西

    请问《小儿垂钓》是哪一种顺序?

  • 影尘忆

    可以听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