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天道和人道是如何合一的?

综述:天道和人道是如何合一的?

00:00
28:54

第一百二十三集 天人合德 

 

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无论是龙马负图,还是神龟载书,都被认为是天垂象。 

 

而人们看到天垂象后,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能够认知自然,感知自我,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天人合一。 


那么,为什么中华民族不崇拜神祇,而敬畏老天?而古代经典中的“圣人”,又指的是什么呢? 

 

世界上好像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喜欢讲天人合一,外国人不太认识天人能够合一,因为人这么小,天那么高,怎么能合一呢?我们又把《易经》称为天人之学,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想想看,当语言不成熟,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类对外界也是很好奇的,很想了解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做学问。  

 

我们再想想看,没有文字,语言也不充分,怎么做学问呢?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只有三个字,就叫作天垂象。老天是不说话的,但是会把那个现象显示给人类,让每一个人去领悟。 


但是每个人看法都不太一样,因为人的悟性是不相同的。天垂象一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进行,只可惜我们现在对天垂象是越来越不敏感了。 

 

总认为那就是科学,那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会深刻地去体会。天在说些什么呢?我们不会这样想问题了。 

 

《系辞上》讲得很清楚:天垂象,见吉凶。天,把象垂下来,它就现出吉凶。一般老百姓是看不懂的,可是圣人象之。 

 

圣人会“相之”,这个“相”就是模仿那个自然的天象,然后想出一些道理。还有句话大家也很熟悉,叫作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相传黄河曾经有龙马出现,背负着图案,所以叫河图。此后洛水里有神龟出现,背上刻有一些文书或者叫图文,我们把它叫作洛书。 

 

河图洛书是从哪里来的呢?各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我们很容易说是老天爷送给我们的。不管是天垂象,圣人相之,还是河图洛书由天而降,我们的圣人去模仿,这不都是天人合一吗? 


这不都是天人之学吗?当然大家也可以不相信,但是我们去看看日本人,日本人可是非常相信的。他们现在已经在日本挖了很大很大的地坑,把很多现代化的设备通通埋在里面。 

 

就是准备有这么一天,日本整个被海水淹没了,人都跑光了,再也没有人住了,而又过了几千万年,它又浮起来了。 


因为陆地是不断地变动的,然后有人住到日本去,他们就开始挖掘,结果挖出很多他们看不懂的东西,那不就是日本版的河图洛书吗? 


 在《论语·季氏篇》里,记载着孔子说的一段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我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畏天命”, 我没有什么疑问,老天在我们中国人心里头总是很值得敬畏的。“畏大人”,也没有什么疑问,因为我们从小对大人就有点畏惧。 


可是对于第三句话“畏圣人之言”,我就有些不以为然:圣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什么非要敬畏他所讲的话不可?当时我很年轻,我没有去仔细想这句话。 

 

如果这段话是孔子自己讲出来,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孔子苦口婆心地说:我不是圣人。孔子一向没有认为自己是圣人,但是我们应该一起来敬畏圣人的话。 


这句话的含义很清楚,就是说天垂象只有圣人看得到,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大家都只能看到现象,可是吃饭的照样吃饭,跳舞的照样跳舞,打麻将的照样打麻将,大家都无动于衷,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我们一直认为,“圣人”就是孔子,而孔子却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可见孔子所说的“圣人”是另有所指。那么孔子所指的圣人是谁?孔子所说的圣人,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呢? 

 

圣人有高度的警觉性,深刻的观察力,缜密的领悟力。一看这个象,就会想到很多事情,甚至知道未来的变化,这就不是我们一般老百姓所能够做到的了。 

 

 所以,现在再读《易经》,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真的都要畏圣人之言,一点都不可以掉以轻心。 


《论语·子罕篇》也把孔子讲的另一句话记载了下来,孔子很感慨, 他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他的意思是说,现在这个时代凤鸟也不出现了,河图洛书通通没有再现了,那像我这样的人也没有用了。 


当然他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感慨整个大环境已经不行了,人类再怎么努力也是很无奈的。至于现在到底要不要去看河图洛书?我们不会做硬性规定,这是每个人自由的选择,我们都要尊重。 

 

想想看,伏羲氏当年“仰观天象”,四个字就可以知道人类了不起的地方了。因为所有的动物都做不到,所以人类应该真心感谢老天爷,感谢老天爷让我们能够仰观天象! 

 

仰观天象以后,还要能够跟地理相对应,所以他又俯视地理。然后,用自己身上的东西来跟天象地理相对应,画出八卦来。 

 

可见,八卦是由天象做出发点,再由人把它画出来,这就叫作天人之学,表示天人是合一的。 


但是在那个时候,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办法讲述。就是把八卦画出来,八卦能干什么还是不知道。这样,就有后来的周文王开始演绎。 


周文王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伏羲的天道引入了人道,把八卦两两相重变成六十四卦,而且每个卦都给它个卦辞、爻辞。 

 

周文王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人类最要紧的就是政治。只要政治不清明,那就是孔子所讲的“凤鸟不至,河不出图”,谁都没有办法!因此周文王是从政治方面,来阐述《易经》的道理。 

 

可是大家要清楚:以当时的处境,是不容许周文王明明白白地说出来的。因为商纣王始终盯着他,他只要稍微有点越轨,马上就有借口杀掉他。 

 

所以说,周文王是冒着高度的生命危险来注解卦爻,因此只能用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何况当时在殷商时代,人们都很迷信,对鬼神的信仰是非常浓厚的。 

 

所以我们看到《易经》里面经常有神鬼、有祭祀的词句。看起来好像有些迷信之处,但里面所包含的道理,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 


所以,在当时,周文王一方面为了推演,必须要顺应当时的社会风气;一方面为了保命,必须要用打仗、祭祀等等词句,来表达他对政治的一种思想。 


可以看出,《易经》里面的吉凶,跟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好坏,几乎是没有关系的。吉就是一个人按照天道去走,最后就算死也是吉死,说出的话也是吉言。 


凶就是说一个人不按照天道去走,就算最后发了大财,升了大官了,也照样还是凶。这一点跟我们现在的观念,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我们读《易经》,一定要特别小心。 

 

孔子所说的“圣人”,就是伏羲和周文王。伏羲仰观天文,俯视地理,依据大自然中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变化现象,画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图。 

 

周文王被商纣王长期囚禁的期间,发现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相通的,于是潜心用意,用八卦相交,八八六十四,写出了《易经》的六十四卦。 


但是六十四卦晦涩难懂,而真正把《易经》带入我们现实生活的,当属孔子。 


孔子离周文王的时代很久,神鬼的思想已经慢慢淡化了。所以孔子看到这个时机,就毅然决定:把天道变成人道是不够的,而是要进一步把整部《易经》彻底转变成为人生的行事规则。 


我们今天老讲,做人做事要有规则。其实,这是孔子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易经》到了孔子手上,已经是让我们天天可以查询的,终身可以使用的行事规则。孔子不再以神道设教的方式,而是纯粹地用讲道理的方式来推行教化。 


所以我们称他为万世师表,一点也不过分。很可惜我们现在只知道他是万世师表,只知道他是集大成,却没有很彻底去了解和理解他。 

 

孔子真正的用意是告诉我们,天人要合一,只有用伦理道德来合。所以整部的《易经》到了孔子的手上,他只在讲一句话,就是作为一个人,最要紧的是修德。 

 

什么叫修德?就是修正自己的德行,也就是修己。 

 

天天修德,修得合乎天道,这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也是最大的成就。但是现代人,有几个人想到孔子的真正的用意?太少了。 


现代人一天到晚忙于赚钱,忙于想办法找关系,然后把自己的愿望一步一步去达成,那都是浪费生命。 

 

我们不否定那些东西有它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一定要认清楚,那些是我们修德的过程,修德的工具,修德的手段,这样就对了。 

 

我们要不要拓展人际关系?当然要。但是在拓展人际关系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德。 

 

如果在不断扩展人际关系当中,我们损害了自己的德行,那么所看到的成就通通是假的,最后一定是凶的,就这么简单而已。 

 

孔子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你尊重他,少理他,你越接近他越没完。因为鬼神所缺的就是手脚,鬼神如果有手脚,他要做什么他自己就可以做。 

 

鬼神神通广大,就是缺手缺脚,他必定要通过人类来实现他的想法。所以你跟他在一起,你就变成他的工具。 


因此孔子要我们把鬼神放在一边,你对他要恭敬,但是你不要做他的媒介。孔子就用道理来告诉我们,人怎么样才能够吉祥,为什么会有凶祸,这里边一定有道理,不可能没有道理。 


同时孔子还提出一个比吉凶更高的标准,叫无咎。孔子是很了解人性的,他知道要人不犯过错真的很困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所以孔子很宽松,他说做错就做错了,不必后悔,也不必怪这个怪那个,只要改过就好了。换句话说,做错了事情赶快想办法去补救,这才是最要紧的。 


周文王的贡献是把伏羲的天道思想,引入了人生的大道。他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存之道,不应该跟一般的动物一样,因为所有动物都没有政治,只有人类才有政治。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很坦白很直接地指出来,人类跟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伦理道德,其他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你在吃,动物也在吃,你在穿,动物天生就有皮毛。动物很多事情上比人还聪明,因为它方便,不像人这么繁琐。 

 

但是动物是不知道什么叫伦理道德的,只有人类有这种认知的能力,这是孔子直接说出来的。 

 

这是人类的本性,我们要好好去了解。 


后来,孟子更直接地讲到了人禽之辨。人类和禽兽的区别在哪里呢?就那么一点点而已。所以我们为什么说最懂得《易经》的就是孔子与孟子,就是这个道理。 


古老的《易经》在诞生和发展之中,历经了三古三圣:先古之圣伏羲,中古之圣周文王,近古之圣孔子。 


伏羲观察到了大自然中的天道,周文王思考剖析了人类社会中的人道,而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天人合一”。那么孔子是靠什么,将天道和人道合一的呢? 

 

孔子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场来发扬易学,说人应该全心全意终身致力于四个字,就是天人合德。因为天人一定要合一,只有靠道德才能合一,靠其他根本就合不了。 

 

在《乾卦·文言传》里边,有一句话写得很清楚:“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所作所为都凭良心,能跟天道合在一起,这就叫大人。 


这个“德”跟“得到”的“得”同音,就是说,人去行道,就有所得,一方面有品德,一方面得到东西,两个都是得。 

 

人生最重要的,最可靠的就是修身,就是修己,修身是我们终身所要实践的根本。这样的话,我们就抓住了《易经》最重要的核心。 

 

孔子说,古代的人为自己求学,现代的人为别人求学,这么简单一句话就值得我们认真去思索。 

 

古人做学问是为自己做的:我哪里错了,我要怎么调整,我对不起人家,我要好好反省,一天到晚就在想自己的品德有没有改善。 

 

现在哪里有这样的?我们做学问,都是要人家追捧自己,要人家肯定自己。这样是在干嘛呢?有这个必要吗?都是自己找麻烦。孔子的话,直接透视到我们最深层次的弱点。 


整部《易经》都在针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弱点,我没有说是缺点。何谓弱点?就是我们很不容易找到合理点。 


孔子说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那句话,叫作先天而天弗违。什么叫先天?象还没出来,人已经讲了,人讲的话比天垂象还早,就叫先天,今天叫预言家。 


但是今天的预言家十个有八个都是讲错了,这全是因为他自己的修养问题。 

 

就说做预言家吧,天老爷要配合你,你就算讲对了,天老爷要不配合你,你就出洋相了,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比如说后天会怎么样?你说后天是个大晴天。老天爷一听:你说大晴天,我偏要让它下雨,它就下雨了。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讲话会灵,有的人讲话就是不灵呢? 


就是我们没有读懂这句话,先天而天弗违。如果你有本事做到比天垂象还早,把未来的情况先说了出来,而老天本来不是要这样的,因为你说了,那就让你说了算了,它就配合你,那就天人合一了。 


还有一句,叫作后天而奉天时。老天尊重你,你也要尊重老天,你还没有说,天就垂象了,那你就不可以逆天,就要奉天时,即一定要顺天,按照上天的指示去做。 


这种人生价值观,从孔子以后一直到现在,变成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信念。很可惜我们现在讲别的理念、别的信念,讲一大堆东西,结果把祖先这个价值观撇得远远的了。 


孔子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理念,就是告诫人们, 要修德以应天,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体现。 

 

但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也使得中国人产生了一种普遍的个性,这种个性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困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个性呢?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谁都希望自己说了算,这就麻烦了。每个人都有皇帝心态,也不必避讳。 

 

结果每个人看到尧舜都说,尧舜太好了,我要当尧舜!却不知道尧舜是以品德来感动天地,而不是以威势来感动天地。看到人家当皇帝太好了,自己也要当皇帝,那就完全错了。 

 

如果发现天下是有品德的人说了算,那么我也要修我的德,希望有一天我也说了算,这是正道。 


如果看着当皇帝很神气,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那我也想说了算,就不合天道了,当然也就不对了。 

 

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大位天定,非己自取”。得大位的就是说了算的那个人,他是老天选的,不是人一票一票投出来的。 

 

 一个人想尽办法要挤进大位,只要老天不同意,人就无能为力,这是不是迷信呢?其实不是。有很多人听到这个道理,就很有兴趣地问我说,那我要当总经理,也要老天来定吗? 

 

我说,总经理有那么大吗?其实每个人都把自己看得太大了,如果你认为总经理很大,但是老天一看满街都是总经理,那你这个总经理又算什么呢? 

 

所以这个“大位天定”的“大”,是非常大的大,不要自己随便认为自己很大,这种想法要不得。 


我们每个人能够在小事情上说了算就已经不得了,要慢慢在比较大一点的事情还能说了算,就应该心满意足了。 

 

至于那个最大的事情,我们叫天大的事,还是要看老天来选哪个人,这个人是老天的代言人,他说了算,我们不要去争那个位子,这才叫作读懂了《易经》,明白了安身立命的本分。 

 

为什么说孔子是集大成呢?就是因为到了他那里,已经把所有话都讲完了。所以孟子读了孔子的书,说孔子真是“圣之时者也”。 


就是说,孔子能够循着时代的变化,把《易经》精神及时地扭转过来,把神道设教撇开,直截了当地说这些就是人生的行事规则,他对于“时”把握得非常好。 

 

可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孔子讲得很清楚,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信而好古就是说,他了解古代的伏羲原来画卦的本意。 

 

述而不作就是把《易经》本来的意蕴阐述出来,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意见,没有新的创作。他非常了解《易经》是由天垂象,然后透过伏羲的一画开天,就悟出了四个字,叫作天理良心。 

 

天理是天,良心是人,所以讲天人合一。天理和人心一配合起来,就叫伦理道德,即天人合德。 


宇宙万象都显出一种自然的责任。我们看太阳,它从来没有问人类是否缺电费了,该出来就出来了。月亮也是,该出来就出来了。水则是不停地流。 


其实水流有它的目的,就是通过流的过程,使里面不干净的杂质得到净化,要不然上游在洗衣服,下游的人怎么喝水呢? 


这都是一个一个过程,其实我们现在就是根据水流如何净化的过程,来做成净水器的。所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无不体现《易经》的道理和智慧。 


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证明古老的《易经》蕴含着亘古不变的道理。而《易经》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天人合德。 


但是,包含着如此人生智慧的《易经》,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呢? 


其实,从汉朝开始,《易经》就已经衰落了。我们这次重新把《易经》用现代的观点诠释出来,也是根据孔子的道理。 


因为时代不同了,就要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不是说我们求新求变,或者标新立异,我们绝没有一点点这样的想法。 


我们只是感觉到孔子以后,易学衰落了,这也是必然的。因为盛极必衰,连《易经》本身也逃不过这样的一个规律。 

 

秦始皇烧书的时候,为什么把《易经》留下来了呢?就是有人讲这本书不要烧,它是老百姓拿来占卜用的。 


秦始皇一听,那好吧,就不烧。这样的举动对不对?那不是我们评论的;这样的举动好不好?我们倒可以想想看,答案还是《易经》的道理,即有好有坏。 

 

好的一面,就是把这本书保留下来了,坏的一面,就是从此人们认为《易经》就是占卜用的书。所以从汉代开始,术数一面就被大量地发挥,人们对术数越来越产生兴趣。 

 

数一流行,就把《易经》从道德信仰变成了知识信仰,这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趋吉避凶,慢慢变成易学的重点。 


那么,趋吉避凶好不好呢?如果一个人满脑子都是趋吉避凶,就很容易投机取巧。要做一件事情,占一个卦如果好就做,不好就不做,那不是投机取巧吗? 

 

对自己好的才去做,对自己不好的就不去做,这已经跟孔子的道理偏离得太远了,那还有什么道德可言? 


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该做的,就算有很大的困难,也要一步一步去克服。我们该做的,就算结果会很惨,考虑后认为该做的,还是要去做。 

 

因为一个人真正德行好的时候,凶会变吉,吉人自有天相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已经讲过了,就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才叫作伟大的人物。 

 

当然,有人说我不是伟大的人物,我就是一般老百姓,所以我还是相信占卜,这样也可以,我们也不反对。 

 

我们只是讲一句话而已,一个人很会算,就叫作神算吧,神到什么地步呢?神到70%的命中率,够高了吧? 

 

因为不可能达到100%,如果达到100%,那变成你去做天好了。上天会觉得很好笑的:你都100%了,那我还有存在的道理吗? 


有人说,我这个占卜很灵,那么准确率达到70%或者80%,已经不得了吧?但是,偏偏你的事情就落在那个30%~20%的不准的概率里面,那不是很倒霉嘛! 

 

 我们只讲这句话就行了,其他的大家可以自己去选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egments

    相见恨晚

    曾仕强学堂 回复 @Segments: 亲爱的易友,感谢您的留言和支持,有幸在这里遇到也是一种缘分,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祝您福满乾坤,元亨利贞!

  • 修心如是

    曾仕强学堂 回复 @修心如是: 感恩留言,请多多分享与转发!

  • 春风化雨2662

    四十多年来的寻找,原来我是在找你《易经》,你让我感到心里舒适!谢谢曾老师!

  • 修心如是

    不错

    曾仕强学堂 回复 @修心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