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曾国华的娶妾风波

三十二、曾国华的娶妾风波

00:00
14:20

                     曾国华的娶妾风波

                                  一


上一集,我们讲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在北京期间不务正业,而且做出了令人难以启齿的行为。


那么,什么令人难以启齿的行为呢?


在今天能看到的曾氏往来家书当中,我们没有找到明确记载,只有只言片语。主要是曾国潢给曾国藩的家书当中的两句话,一句是“温弟坏行”,就是曾国华做了败坏德行的事。另一句是“前事已行过了,除兄弟外,绝不使人知”。事情做了就做了,除了咱们兄弟几个,绝对不能让外人知道。


可见当时具体描述这件事的家书后来已经销毁。曾国华在北京的时候,是二十五六岁,是已婚之身,在北京几年独守空房,所以我推测,很可能是做出了嫖妓逛窑子之类的荒唐行径。要不然曾家不会那么紧张。


出了这个事之后,曾国藩也大惊失色,不知道怎么处理,不得不马上写信回家进行汇报,请示父亲和叔父如何处理。因为曾国华比较特殊,他这时已经过续给叔叔曾骥云了,因为曾骥云没有儿子。


曾家接到这封信,就马上开会商量怎么办。结果曾国潢想出一个计策,要把曾国华骗回来。离开北京,回到老家,让长辈进行管束。他决定诈称自己突患重病,朝不保夕,眼看就要不行了,骗曾国华回家,来看最后一眼。然后到等曾国华快到家的时候,再告诉他,病又好了。这个计策就记载在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曾氏三代家书》当中。曾国潢向曾国藩汇报说,在家庭会议上他要求大家统一口径,“皆答应证实弟之病”。叔父还嘱咐曾国华的媳妇,“尔必证实潢伯病是真的”。同时还通知了曾家几个已经结婚的女儿,等曾国华回来也要这样统一口径,谁也不许说走嘴。计议已定,曾国潢就给北京写了一封家书,称自己快不行了,盼望六弟早日回家一见。


那么为什么是曾国潢装病,而不是曾国藩的父亲或者叔父装病呢?因为假称自己不行了,快死了,毕竟是不吉利的事情,过去中国老年人是非常忌讳提死字的,因此只好由勇于承担的曾国潢来装病了。而且曾国潢毕竟年轻,过后再告诉曾国华说自己挺过去了,又好了也说得过去。


曾国华接到消息,信以为真。马上仓皇出京。


经过长途跋涉,曾国华到了湖北,眼看家乡在望,突然又接到曾国潢寄来的一封家书。曾国潢在家书中说,曾家请到了一个高明的大夫,经过医生调治,自己“病已愈”。啥事没有了。


聪明的曾国华这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想想家里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骗他回家,再回想自己在北京呆了三年,行为如此荒唐,不免也非常悔愧。他在湖北给曾国藩写的信中说:“此会留京三年,所得果安在?出门时,父母属望,私心期许,岂如此耶?至鲇鱼坝肉店,必须买一猪肚蒙面,然后可进里门也。”


也就是说,我回想在北京呆了三年,有什么收获吗?出门的时候,父母对我的期望,我自己对自己的期望,是这样的吗?回家经过鲇鱼坝的肉店,我必须买一副猪肚,蒙在脸上,才能进门。意思是自己确实没脸回家。


曾国藩和曾家其他人都担心,曾国华发现受骗后,会大怒发狂,脾气变得更加古怪。不料事态的发展完全不同于他们的预想。回到家后,曾国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绝口不提受骗上当之事,也从来没和人问过曾国潢是不是真生病了。只是一门心间,尽心操持家事,帮着照顾生病的祖父,没事时也能读读书,好像经过这一通荒唐事,他变成熟了一些。


不过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经过这个事之后,曾国华很长时间没有给曾国藩写信。曾国藩在家书当中问他“何以无一字至京”,曾国华在咸丰元年正月二十三日给曾国藩回了一封很有意思的信,说:


弟非不欲时时作书,问讯起居,但每揽镜自照,面目增秽,辄亦中止。盖弟之与兄,学问则一醇而一陋,地位则一贵而一贱,人品则一薰而一莸,虽日置千万字于兄侧,无益于兄,只足增弟之惭辱耳。[1]


也就是说,我并非不想经常写信给你,只不过我们两个人,学问一个好一个坏,地位一个贵一个贱,人品一个高一个低,你是高官,我是乡下人,所以我无论写多少信,对你也没什么益处。我每次拿过镜子一照,就感觉自己面目可憎,不配当你这个侍郎的弟弟,只好什么都不写了。


从此文的嘻怒笑骂,可见曾国华的性格与文章风格。不知道曾国藩读了这番讥嘲是何感想,也许只能苦笑而已。


在这封信中,曾国华还有一段奇谈怪论:


本朝定鼎带砺之誓,士人必阃威如虎,然后可得甲科。内子柔懦,无威可畏,弟坐是沉沦二十年。今拟增置一妾,秋风桂子,庶其有望乎![2]


也就是说,我看我大清朝的历史,读书人一定要娶一个厉害的老婆,家里一定要有一个母老虎,才能科场得志。我看了很多名人传记,都是这样。如今我的老婆性格太柔弱,难怪我沉沦整整二十年。所以我打算娶一个妾。娶了妾,我可能就考上了。


曾国藩接到六弟这封充满奇谈怪论的信,还以为他不过是在开玩笑,哪知他真的起了买妾之心。


曾国华做事总是好一段坏一段。用今天的话来说,有两极倾向。好起来非常好,坏起来就一塌糊涂。在家里帮着做事、全力尽孝的良好表现,并没能一直持续下去。后来又荒唐起来。


那是咸丰元年春天,曾国华带着幼弟曾国葆,来到省城长沙的书院读书,准备迎接这一年的乡试,考举人。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参加乡试。这一年他已经满三十周岁。大家都认为他三十而立,会全力一搏,有所收获。


然而谁也没想到,曾国华走后没几个月,这一年五月一天夜里,曾家人都已经就寝了,外面忽然传来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曾国华派仆人拿着一封信回到曾宅,信中说,他要在省城买一个丫头做妾,让家里赶紧给钱。


这封信惊动可不小,老曾家是正经过日子人家,家风一直非常朴素。曾氏一族自从从衡阳迁居湘乡以来,还从来没有人娶过妾。哪怕是在祖父曾玉屏已经发家致富之后,哪怕是祖母比祖父大七岁、母亲比父亲大五岁、叔父叔母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也都是一夫一妻厮守终生,从来没有人娶过小老婆。所以,曾国华想要买妾,在老曾家可谓是“破天荒”的事情。


曾国华娶妾的理由倒是很光明正大,说是为了子嗣起见,因为他到现在还没有儿子。圣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叔父曾骥云因为没儿子,所以过续了他。他又没儿子,感觉对不起叔父,所以一定要娶妾。但是他现在年方三十,身体强壮,而且已经生了两个女儿,并不见得以后生不出儿子。更何况他事先并未和家里商量,现在突然当乡试在即之时,提出要在省城娶一个丫头,也就是别人家里的丫鬟当妾,显然是非常荒唐的。所以曾国潢在家书中向曾国藩汇报这个新闻时也说:“持信一看,是如此奇奇怪怪,此我家之大不幸也,将如之何?”[3]唉,怎么办呢?家里出了这么一个不靠谱的人,大家都很无奈。


全家再次连夜紧急开会,最后决定由曾国华的叔父曾骥云去省城劝阻他。


但曾骥云“性本和柔”,性格很柔弱,到了长沙,找到曾国华,劝了半天也没有结果。争持两天之后,双方各退一步,曾骥云说,以后我可以同意给你娶个妾,但是不能现在就在省城“买丫头作妾”,因为娶个丫头,“即生子亦是丫头之子,名不好听”。不能你在省城看上个谁,我们就给你娶,这是大事,得慎重。


双方最后议定“今冬必在乡间觅就”。今年冬天,在农村给你找一个朴实的农家女。曾国华虽嫌乡下女子土气,曾经对弟弟曾国葆表示过“乡间的他不喜”,但家里既已退步,他也只好表示遵命。


曾骥云临走前,叮嘱曾国葆,你留意一下哥哥曾国华的行踪,别光自己读书。你帮我们弄明白曾国华为什么突然要在省城娶妾。于是曾国葆找到曾国华经常来往的朋友,跟他们细细查问,这一问不要紧,又问出一件荒唐事来。原来曾国华在省城“已为嫖客”,又跑去逛了妓院,还为此欠了债。因为“在姑娘家吃酒打牌……须钱贰拾千,遍向各朋友支钱”。[4]在妓院欠了二十千钱,大约相当二十两银子,为了借钱,已经和所有朋友开过口了,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答理他了。


所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是家风如此保守的曾家,也出了曾国华这样的败家子。不但逛妓院,而且四处借钱,败坏曾家的信誉。


    考试前这样折腾,考试结果可想而知。这一年八月,曾国华乡试再次名落孙山。于是心情更加抑郁,曾国潢家书中说,“日夜思维,惟欲讨小而已”。他说,这次没考上,就是曾家人没按他的要求,在考试前给他娶妾。所以如果不给他娶个妾,他肯定永远考不上举人。


咸丰二年(1852)曾家终于给曾国华娶了个妾,左挑右选,为他挑了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农家女。这场娶妾风波最终尘埃落定。


曾国华娶的这个欧阳氏,据曾国葆在家书中向曾国藩汇报,“面目好,性情好”,长得挺漂亮,性格也挺和顺,所以家里“大小亦相安”。[5] 大老婆和小老婆不吵架。


咸丰五年,这个妾给曾国华生了一个儿子,曾国华的心情大感宽慰,性情比以前和平了许多。不过他最后还是没考上举人。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曾国华的娶妾风波。所以曾国藩的弟弟,个个性格不同,曾国藩这个大哥,当起来也很累。那么接下来几节,我们就将重点谈一谈曾国藩在家书中,针对弟弟们的性格特点,都教导他们一些什么内容。



[1](清)曾麟书等撰;王澧华等整理:《曾氏三代家书》,岳麓书社, 2002年,第120页。



[2]同上。



[3](清)曾麟书等撰;王澧华等整理:《曾氏三代家书》,岳麓书社, 2002年,第85页。



[4](清)曾麟书等撰;王澧华等整理:《曾氏三代家书》,岳麓书社, 2002年,第486页。



[5](清)曾麟书等撰;王澧华等整理:《曾氏三代家书》,岳麓书社, 2002年,第503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天喜文化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归来_4v

    确定是写曾国华吗?怎么越听越像,写我呢!

    听友449860379 回复 @归来_4v: 你厉害

  • 13761319bqo

    谢谢。

  • 虾大萌

    曾国华真的太任性啦!听的生气哈哈哈

  • 苏州周煜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