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以心印心,文字当“桥梁”

006 以心印心,文字当“桥梁”

00:00
17:17

        读书越多,是不是学问就能圆满了?本期节目朱熹继续书信答复学生关于读书的疑问。朱熹晚年始觉心体,颇悔当初读书逐外,与学生的往来书信中强调读书应切己体察,如果离开心体读书,则再多无益,如果读书时能反观心体,那么圣贤话语就是你修行路上的地图,帮助你贯穿心法,了彻心源。

答潘叔昌

示喻“天上无不识字的神仙”,此论甚中一偏之弊。然亦恐只学得识字,却不曾学得上天,即不如且学上天耳。上得天了,却旋学上天人,亦不妨也。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不是记故事时节。熹以目昏,不敢着力读书。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得力。间起看书,聊复遮眼,遇有会心处,时一喟然耳!


答潘叔度

熹衰病,今岁幸不至剧,但精力益衰,目力全短,看文字不得;冥目静坐,却得收拾放心,觉得日前外面走作不少,颇恨盲废之不早也,看书鲜识之喻,诚然。然严霜大冻之中,岂无些小风和暖意思?要是多者胜耳!


与吕子约

孟子言“学问之道,惟在求其放心”,而程子亦言“心要在腔子里”。今一向耽着文字,令此心体都奔在册子上,更不知有己;便是个无知觉不识痛痒之人,虽读得书,亦何益于吾事邪?


       各位好!欢迎继续来欣赏《朱子晚年定论》。在上一封的书信里面,答何叔京,朱子说出了观此流行之体。我一再强调它很重要,这可以证明朱子晚年的时候,确实已经觉悟了心源、看到了心体。那大家就会觉得很怀疑,明明白白有这些证据,为什么现在的教科本不直接改成朱子有体会的这些?对不对?为什么不去用程颐程颢的呢?


       就像刚刚这句,朱子体会到流行之体,如果我们把它搬到教科书里面,小学去读、国中去读、高中大学去读,各位学生读到流行之体的时候,请问各位我是老师,我是学正统教育体系出身的老师,朱子说观此流行之体,各位我们怎么解释它?你要说它是个心,那心怎么个流行之体呢?你就必须说它是个气。问题是科学可以检验吗?既然是流行的是一股气,怎么检验呢?那必须说心脏,那心脏才是可以检验的,所以为什么纵使教育界里面的人,或者也有人有一些体会,为什么不能够力挽狂澜?让他这个真正的正学,让阳明的学说,正学把它搬入教育体系里面呢?没有办法,为什么?现在的教育讲科学,科学讲什么?物质,可以在实验室实验,你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就不是科学!所以心学,各位我们明明知道我们有心,各位你刚刚存什么心,你可以拿在烧杯里调一调,把它检验出来给我看吗?你没办法。


        什么都可以检验,都可以科学,心很难!它在不在?你我都知道,在。能不能检验?你说我刚刚有愤怒?我说我没有啊,来你检验看看。各位刚刚的愤怒已经过了,你现在怎么检验?所以谈到这个心学的部分,实际上现在还没有办法用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正是这个正学之所以失落的原因。


        好,我们现在看下一个书信往来。答潘叔昌这个叫潘景愈,字叔昌,他当时的官是做太学解魁。解魁是什么意思?就是中了榜首的人就叫作魁,揭榜的这一类的职务叫作太学解魁。好,我们看朱熹的回复,示喻天上无不识字的神仙,此论甚中一偏之弊。朱熹说您来信提到这句话说,天上无不识字的神仙。各位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朱熹当时晚年跟弟子间的书信往来的时候,我们现在是讲弟子,实际上那些人都是当官的,所以朱熹的信中是同志。这个书信往来朱熹晚年就说:“现在看这些书没有用,尤其是眼睛瞎了之后更觉得这个读书没有什么用,如果离了心体读书真的没用!“可是他是个太学解魁,他是专门选拔人才揭榜的那个人,你知道这个人多注重学识学问对不对?当然是很重要。那这个人就反驳说:“朱熹你说读书不重要,那我告诉你,天上无不识字的神仙啊!神仙一定都识字,你看各位神仙都会作诗!”此论甚中一偏之弊朱熹说:“你这个说法当然是对的,人不可以太过偏差,不可以说堕入两端了。这中了一偏之弊,有的人就是死不读书,这也不对,这也是一个弊端。您说中了这种死不读书的人的弊端”。


        然亦恐只学得识字,却不曾学得上天“可是话说回来,我要反向来反驳你,恐怕你读了很多书、识了很多字,却也没有学会怎么上天!没有错,天上的神仙没有不识字的,但是我问你,你学了这么多字你能上得了天吗?上天跟识字是无关的对不对?”各位你说天上无不识字的神仙,我现在就可以反驳,六祖就不识字,不是照样修成一代大宗师,各位对不对?但是朱熹反驳这个话也很漂亮。他说:“你说天上无不识字的神仙,鼓励大家多识字多读书是对的,因为有的人死不读书这也不对。可是恐怕你只学得识字、你只是读很多书,可是你不曾学过怎么上天。“各位上天怎么来?清静恢复你的心性的本然才有办法。即不如且学上天耳。所以话说回来,最重要的还不如学说怎么上天,怎么上天?先圆满自己心性的本质再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穿了就是这样,穷理就是穷心上本心良知,尽性以至于命。


       上得天了,却旋学上天人,亦不妨也。说“等你上得了天,再去学天上的人怎么个识字,你说天上的人无不识字,那你上了天再去学识字也还不迟。不过现在你是个人,你先学怎么样上天再说吧。”


       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说,等到一个人过了中年,他的气血精神,哪有那个眼力脑力,还天天捧着书这样干。各位读书累不累?很累!我整天在这个电脑前面写作,比如说现在我讲《朱子晚年定论》,我不讲各位又不明白,我要讲各位我讲20分钟的课程,我准备的时间不亚于20分钟,对不对?然后整天盯着那个荧幕,荧幕是有辐射的,眼睛累不累?眼睛真的是很累。只是为了大众我没有办法不这样。但是如果你为个人设想呢?应该要好好观照你的心源,所以中年以后,气血精神日衰,哪里还有多少精神可以这样糟蹋呢天天拿着手机也不行,天天看着电脑也不行,天天捧着书也是很伤眼力的。


        不是记故事时节。所以不能浪费时间在这边博闻强记,记很多故事要干嘛?各位你不觉得我们现在的读书人,读书就是在记故事而已,不是吗?熹以目昏,不敢着力读书。说“我现在呢有眼疾,所以我不敢再花一点精神用力在那边读书,我现在没这个时间也没这个精力,我要好好涵养我的心源。“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得力。他说,我现在有空闲的时候,各位他当然有空闲了,朱熹如果不生那一场病躺在床上,他是不会有空闲的.那我现在有空闲了我就常常静坐。各位说古代儒者静不静坐啊?静坐是常常讲的。收敛身心,就把精神收敛到我的身心里面来。颇觉得力开始对我自己的心性心源,对那一团流行之体稍有体会。


       间起看书,聊复遮眼,遇有会心处,一喟然耳!然后偶尔稍微翻一下,我现在稍有体会,对心源性海有一点体会,想到这个程子说什么,然后再去翻一下他的遗作,再体会一下、品味一下,然后聊复遮眼,接着又闭上眼睛。看一看那几行字,这几行字写这个心源是这样,我闭上眼睛开始体会里面看看是不是这样?那我里面体会这个孔子说什么、孟子说什么,来来,我翻开他的书看一下,哦是这样!然后再闭上眼睛再往里面观照一下。遇有会心处一喟然耳。到现在才发现外面的字,经典写的竟然是我里面的心,我以心印圣贤的心就在文字之间靠文字作桥梁,一喟然耳这个叹息,叹息!每次一有会心我就不得不叹息,为什么?第一个,我以前解错了;第二个,我以前精力放错地方;第三个,我以前不曾往内。唉,真是叹息啊!我怎么到这个时候我才找到施力点!各位会不会觉得很感叹?当然很感叹,他一辈子精力无穷、他是个大智慧的人,他却一辈子往外。他也很为众生设想,但他设想错了,到现在人生已经快结束了,叹息啊!各位你就看得到,闲中静坐重不重要啊?重要,要往内。整天盯着书去搜罗可不可以?是可以,但是不能浪费精神,要以心源性海为主,开始返观觉照。觉照什么呀?一团的流行之体,这才是重要的。


        好下一段。答潘叔度潘叔度就是这个潘叔昌的哥哥。

       看本文:熹衰病,今岁幸不至剧我啊我的病体越来越衰弱,今年幸好没有太过严重,可能比前一年好一点。但精力益衰,目力全短,看文字不得;但是我的精力已经越来越衰弱了,然后这个视力越来越差,全短就是几乎瞎掉了,看文字不得没办法再看文字了。冥目静坐,却得收拾放心,觉得日前外面走作不少那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冥目静坐,各位说儒家静不静坐?静坐的,这是在在都证明的,说,我现在冥目静坐,闭上眼睛开始静坐,却得收拾放心,注意力放到里面来,眼睛看不到最好,刚刚好可以把我舍放掉的心收回来,注意在里面。觉得日前外面走作不少,现在才发现以前奔波于读书、外求,这些事真是干了不少。颇恨盲废之不早也我真是很恨为什么我的眼睛不早点瞎掉。各位这种时候真的会有这种感叹!眼睛没有瞎的时候整天往外,眼睛瞎了病体精力没了,精力很旺盛的时候也是整天往外,恨不得到这个书院、到那个书院去渡人。各位他以前还有很多书院的,朱熹开了好多书院,这个书院需要我、那个书院需要我;这个国家这里需要我、那里需要我,整天往外。恨不得早一点没有精力,恨不得早一点眼睛瞎掉,我就可以好好往内,就可以找到施力点,他就找到这个流行之体!前几集讲的。


       看书鲜识之喻,诚然。然严霜大冻之中,岂无些小风和日暖意思?看书鲜识之喻诚然说“看的书越多,对内在心性的真相的见识越少“,这个比喻真的很好,然严霜大冻之中,“可是严霜大冻之中,也会有一些小小的风和日丽的感觉”。就是说读书,虽然读得太多的书,精神耗费在那里,但是你不能说读书毫无好处,难道读书会毫无收获吗?严霜大冻偶尔也会出现风和日丽的感觉。你说读书读书耗费精神在这里,难道里面不能够返观觉照开始有些收获吗?也是会有的。各位他为什么要做这些补充?就是朱熹的晚年常常告诉人家说,“不要再研究我以前所写的那些注释了,你不要再研究朱子跟二程有什么不同,你不要花费时间在这里,你开始返观觉照”,这个徒弟就会质疑说我还是要多读,朱熹就给他很多分享。但是有的人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病,干脆完全不读,书看得越多离内在心性越远,那我完全不读,他说不行!严霜大冻之中也有些小风和日暖,意思是说你读书即使是要花费精力,但是也会有所体会。


        要是多者胜耳大体来说仍然是,读书多的人开悟的机会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因为读书会读到很多圣贤的字句,当你内在有收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有印心。有印心再去翻翻句子,再往内回观,回观再去看看句子,这个进展就很快了。所以心体有一定的收获的时候,就需要一些素材来支持你,所以以前读的经典就成为你要贯穿心法,因为心法范围很广。


       各位,不是你观得一时实相就可以,各位要记得,从我开始体会这个心法,到完全把它贯穿,是因为我前面有好多年的时间、精力异于常人,我这个人一整天坐在桌上,这样一直看一直搜罗,十几个小时我不会累,我只要累了,我只要稍微闭目一下5分钟我就精神恢复了。那么到后来真有体会的时候,就是得力于前几年我读了那么多的书,做了那么多的比对。可是实际上因为我每天都在观察自己的仁,所以才有办法突破,突破之后,还要相隔个一两年,去把那些有可能还有识见未透的部分,透过大量的经典的提醒一一的突破,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说不是说告诉你都不要读书,读书很重要!但是要知道读书的重点就是要返观你的心体。


       现在这个就是说大小先后的问题,所以不要因为,各位听讲的时候也是一样,不要因为朱子晚年前几封书信都在告诉我们说,不要花精神埋在文字堆里,只要返观就可以;然后就变成另外一种的弊端,另外一种的弊端,那我什么都不读了。各位我们现在不是在读这个初五二五吗?很重要!一有空除了静坐的时间,一有空就拿来读,为什么?为你未来的开悟做准备,为你能够触类旁通做准备,并不是说它不重要。


        好下一节,与吕子约这个吕子约前面有讲过了。孟子言学问之道,惟在求其放心”。这个是朱子说的,朱子回给吕子约的书他说,孟子曾经说过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在找回你那个丢掉的心。这个意思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在哪?你要先感觉感觉,先把你的心那团流行之体先找到再说吧。而程子亦言心要在腔子里”。各位这句话实在是太滋补了、太滋补了!在看到这句话之前,我还不知道说程颐程颢他早就找到了他的心,人心在胸膛里他早就知道了。腔子就是胸膛,在《二程遗书》里面,它的原文是这样的:禅学只到止处,无用处,无礼义。说禅学,就是观照自己而已,不分别取舍没得用。


       尧舜知他几千年其心至今在而尧舜不同,尧舜是把这个心法用在天下国家的,尧舜早就知道这个心法几千年了,其心至今在,到现在这个心法依然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程子有体会之后才说这个话,说我体会到的就是尧舜的心意。


       心要在腔子里体道,少能体即贤,尽能体即圣这个是程子的话,各位程颐程颢,为什么程颐说他的哥哥程颢是道统继承人,就是靠这个话“心要在腔子里体道”,你的心在哪里呢?在腔子里、在胸中;体道、体会那个流行之体。少能体即贤,稍稍有体会就变贤人,尽能体会就成为圣人,所以各位这个很重要!


       朱子是回答吕子约,吕子约怎么写我们不知道,朱子在这里提出很重要的一点,学问第一点就是要先找回你的心,心在哪儿呢?程子说:心要在腔子里体道。不是点得很明白了吗?不是黄庭禅第一堂课就告诉你心在哪里?敲几个锣、打几个鼓,马上就要让你摸到心在哪里。各位对不对?这个事很重要!因为你没有找到胸口的心,流行之体在发动的位置,你没有着力处,无着力处你是不会有进步的。所以黄庭禅的课程跟朱子的课程、跟阳明的课程、程颐程颢的课程、尧舜禹汤的课程是一致的。


        今一向耽着文字,令此心全体都奔在册子上,更不知有己;便是个无知无觉不识痛痒之人说你一向耽着在文字上,一直研究我朱子一整辈子的翻译,然后又要比对朱子要比程颐程颢更强,然后就要牵强附会彼此辩论,这个让你的心全部奔在册子上。更不知有己,你看整天都在研究这些册子,不知道自己心体到底是什么?便是个无知无觉不识痛痒的人,这简直可以说是个不知不觉不知痛痒。讲的是什么呢?就是你找不到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心要从致知开始,从觉知开始。


       虽读得书,亦何益于吾事邪?虽然书读很多,你很钻研,事理上你可能是归类得很好了,亦何益于吾事邪,对于寻找自己的身心性命有什么帮助吗?各位现在的学生很多不都是这样吗?我们就讲一个吧,大家都认识,很会读书整个房间都是书,每天都读书,写作也很多,你要问他什么历史典故,各位你少跟他辩论,你是永远辩不赢的,因为他搜罗的确实都是最最确凿的,都是一些证据。但是我问问你,你的心体在哪里?毫无所悉,人生快走到最后了,请问你的心是什么?你的性是什么?本心本性究竟是什么?流行之体是什么?有所体会吗?毫无所悉!那这一辈子的这些,读了这么多书究竟对你有什么用吗?浪费精神而已。


        好,我们这一节就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摩羯同学读经典

    科举重形式 外求 形 常偏离心体 内求 神 形与神

  • 穿云雁1

    读书与内观,缺一不可,内观为要。

  • 近思Winnie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心要放在腔子里,在册子里找 心无所栖 ...李敖这个例子太狠了,老师真是精辟。

  • 桃之夭夭_5tu

    以心印经,神通古人。

  • 穿云雁1

    心相印,文相通。心相接,则文意通。我心与古人印,则知古人之言语。

  • 听友44907142

    本心本性是什么?

    1372589eqkd 回复 @听友44907142: 用王阳明说法就是良知 用佛家的说法就是佛性

  •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0919再来一遍

  • 平常心为道

    读经典是为以心印心准备资粮。 第三次听了,又有不同的收获。 感恩张庆祥讲师

  • 1393413nneg

    张老师辛苦!

  • 观海君

    张老师辛苦!